首页  >  七彩云南  >  正文

【先锋旅游】永俄寨:佤族文化多姿多彩

2020-11-27 09:42:06  来源:《致富天地》2020年第9期

散落在森林中的云南省西盟县勐卡镇马散村永俄寨,常年云雾弥漫,宛若仙境。夏季丰沛的降雨和温润的气候,让这里的植物种类繁多、生长茂盛。因独特的民族文化和旅游资源,永俄寨被国家民委授予“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称号,并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推荐名单。

山清水秀的佤寨

夏季的永俄寨,雨水多过阳光,因此被当地村民称之为“雨窝”。过去由于交通不便,永俄寨的佤族文化未受到外界文化的过多影响,因此佤族传统的建筑、服饰、节庆及生产生活习俗得以完整保留。

走进永俄寨,用石块铺砌的弹石路和水泥小道相互交错,道路两旁和农户庭院周边种了许多果树,一排排用石头建造的房屋格外引人注目。据马散村委会主任岩相介绍,寨中的56栋特色民居外墙均用片麻岩铺面,房顶采用仿真铝茅草加以装饰。因片麻岩在当地储量丰富,便于开采,能大大节省村民的建房费用,更重要的是用片麻岩建造的房屋冬暖夏凉,既环保又保留了佤族传统民居原始、古朴、粗犷的特征,深受当地村民喜爱。

寨子中心有一个民族文化室,这既是村民的文化活动场所,也是一座微型的佤族文化博物馆,在这里可尽览佤族传统农耕生活和织锦之美。在活动场所的球场边,有一个300平方米的生态实景舞台,每逢节庆活动,游客可与村民共同坐在雨棚下,隔着莲塘观赏当地的民族歌舞表演。

在寨子西边有一座木鼓房,每逢节庆,寨中的男女老少都会前来,敲响佤族的通天神器——木鼓,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大家围着木鼓载歌载舞,欢庆美好生活里的节日。

从空中俯瞰,寨子周围分布着大大小小的水塘和湖泊,形成阳光与雨雾交织、森林与湖塘拥抱的场景。水塘和湖泊中生长着一种不用鱼饵就能钓上来的“憨包鱼”,孩子们对此乐此不疲。

民俗文化丰富多彩

据岩相介绍,永俄寨是佤族文化的发源地和中心地区,著名的佤族大型叙事史诗《司岗里》就是从该村收集整理到的,马散村被认为是佤族从司岗里出来后第一个定居的村落,永俄寨被誉为“司岗里的第一寨”。

永俄寨是一个极富“司岗里”文化魅力的佤族村庄,目前寨内有1名国家级“司岗里”传唱传承人、1名省级民间文化传承人、1名县级“木鼓舞”传承人。同时,还有手工打铁、佤族织布和传统竹编技艺人。如今,佤族拉木鼓、舂米、织布、打铁、弓弩制作、篝火晚会等民俗得到较好传承。

为传承弘扬佤族文化,永俄寨还成立了1支60人组成的“雨窝”佤族艺术团和1支38人组成的独弦琴演出队,村民们农忙时耕种,节庆时表演,农闲时专心学习并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生活可谓丰富多彩、有滋有味。

佤族人常说“生命靠水,兴旺靠木鼓”。佤族人民把木鼓当作灵物崇拜,逢年过节或宗教祭祀之时,村民便要从山中运回一段选好的红毛树制作木鼓,拉木鼓时村寨的男女老少都要来一起帮忙。如今,拉木鼓活动已从一项神圣的祭祀活动,发展为每年节庆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旅游表演和体验项目。每年的佤族木鼓节、新米节和生态野果节期间,游客都可以体验拉木鼓、百人敲木鼓、“拍了萌”伪装、篝火歌舞狂欢等活动。

美味佳肴迎来八方客

寨子后面是茫茫的原始森林,林中有珍贵植物,其中以古茶树、香樟树等最为出名,野果野菜资源尤为丰富。可供采摘的野果野菜有野葡萄、黄泡果、山桃、龙爪菜、山药等数十种。

2014年4月,丰富的野生食材资源衍生出了一个特别的节日——生态野果节,至今已成功举办5届。每年野果节期间,四面八方的游客来到寨子,品尝时鲜野果野菜,欣赏最具佤族特色的原生态歌舞。

由于游客逐年增多,村民借势开办起客栈和农家乐。家住永俄寨的岩相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将自家的房子改建成客栈和农家乐,一年四季开门营业,每年接待游客2000余人,收入达10万余元,野果节期间每天最高收入达到2万余元。加上种茶和自烤酒,每年通过文化旅游创收14万元。

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浓郁的民族文化,今年西盟县文化和旅游局为永俄寨编制了乡村旅游建设规划,计划以追溯“司岗里”第一寨为线索,通过打造司岗里之廊、野果之廊,以及贯穿全村的水系空间,突出永俄寨“司岗里第一寨”和“雨窝天堂”的特征。

(本刊通讯员 罗 嘉 奚川江/文图)


链接

交通:从昆明乘坐飞机到澜沧景迈机场,乘车前往西盟县,再转乘农村客运前往。

食宿:村中有餐饮店2家,根据节令,可品尝到佤族稀饭、荞米粑粑、冬瓜猪烤肉、包烧泥鳅、山花宴、昆虫宴等特色美食。村内有农户自建客栈1家,可供游客住宿。


责任编辑:李敏

23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