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场  >  正文

【先锋讲坛】井冈山精神的历史文化渊源

2021-12-28 17:20:29  来源:《云岭先锋》2021年第12期

作者简介:

廖勇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教务部讲师,研究方向为党史党建、行政管理。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文化视域下井冈山红色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利用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井冈山精神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我们党应对新征程上的各种挑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动力。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时期留给我们最为宝贵的财富,就是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井冈山精神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其形成有深刻的历史文化渊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坚持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让井冈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

坚定执着追理想

坚定信念,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涵。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崇尚立志高远,有“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坚信“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等佳句,也留下了“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等故事。为争取民族解放、实现国家统一,无数仁人志士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豪迈气概,赴汤蹈火,前赴后继。历经挫折而不屈,屡遭坎坷而不馁,靠的就是这种深深融入中华民族血脉之中的坚定执着、自强不息的精神。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他们对革命道路的艰难探索中表现出来的开拓进取精神,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毅力,深刻反映着中华民族坚定执着、自强不息的光荣传统。

庐陵,是井冈山斗争主要区域所在地——江西吉安的古称,乃江南“文章节义”之邦,崇文重教、坚守气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的爱国情怀与民族气节,感染了万千爱国志士。20世纪20年代,欧阳洛、朱亦岳、陈正人、龙超清等人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在救国救民的强烈责任感驱使下,发动贫苦群众,点燃了工农运动的革命火种。这批深受庐陵文化忠贞爱国思想影响的先进分子,为实现崇高理想甘愿抛头颅洒热血。如莲花县委书记刘仁堪在被敌人残忍地割去舌头后,他咬牙忍着剧痛,用脚指头蘸着鲜血写下“革命成功万岁”,而后英勇就义。井冈山斗争汲取了庐陵文化中优秀的文化基因,铸就了具有原创意义的革命精神。

实事求是闯新路

“实事求是”四字最早出自东汉班固所著《汉书·河间献王传》,书中记载河间献王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赞扬他做学问注重掌握真实的资料,治学态度严谨。后朱熹提出“格物致知”,王守仁提出“知行合一”,倡导实事求是的学风。毛泽东在青年时期,寓居于岳麓书院,曾每日面对“实事求是”牌匾,对这个古老命题认真思考。毛泽东引兵去井冈山,实行军事割据,勇闯革命新路,体现了他实事求是的精神。毛泽东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实事求是就是求规律、求真。先人敢闯新路的思想也非常丰富。《杂卦》明确指出:“‘革’,去故也。‘鼎’,取新也。”成语“革故鼎新”即由此而来。《礼记·大学》则提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华民族历史就是一部革新求变的历史。

湖湘文化起源于北宋末年,形成于南宋。近代湖南人才辈出,造就了“无湘不成军”“一部中国近代史,半部由湘人写就”等声誉。湖湘文化的主要特点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倡导力行,敢为天下先的奋斗精神等。湖湘文化在出生于湖南的毛泽东、彭德怀等人的身上,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引兵去井冈山,保存力量后再图发展,体现了湖南人实事求是、敢于担当的精神;在井冈山艰难转战开辟崭新的革命道路,是前人没有走过的路,体现了湖南人敢为天下先的闯劲。井冈山斗争实践,汲取了实事求是的精髓,从革命实际出发,是需要勇气和智慧去突破和创新的,这是共产党人对先人的敢闯新路思想的生动实践。实事求是成为党的思想路线的精髓,赋予中国古语“实事求是”的新内涵。

艰苦奋斗攻难关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华民族从来就是勤劳勇敢的民族,中国人民一直保有艰苦奋斗的精神,他们不畏艰险、越挫越勇、迎难而上;不惧穷困、克勤克俭、建功创业。“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愚公移山”的故事等,正是古代中国人艰苦奋斗的生动写照。在井冈山斗争时期,面对敌人的军事进攻和经济封锁,生活极其艰难。此时,共产党人在井冈山的艰苦奋斗,不仅体现在勤俭节约、吃苦耐劳、艰苦创业等方面,还体现在在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灯塔的照耀下,鼓舞人民百折不挠、不畏艰难地努力奋斗。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精神,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从毛泽东提出的“两个务必”,到今天党中央提出的“八项规定”,艰苦奋斗成为党的优良作风,成为我们治党治国的传家宝。

毛泽东和朱德率领红军上井冈山,经过的地区大都是客家人聚居地。客家人的根在中原,为躲避战争、饥荒等,客家先民多次迁徙,在与当地居民的交流融合下,形成了客家文化。毛泽东在井冈山建立根据地,就是得到了客籍农民、绿林好汉袁文才和王佐的帮助,没有袁文才“打开山门”,工农革命军难以在此立足。朱德率领的南昌起义军余部,从粤北到湘南,最后上井冈山,所经地区也是客家人的聚居地。客家人具有爱国爱乡、耕读传家、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团结奋进等特点。客家人因为土地资源的贫瘠,生存环境十分恶劣,可他们比一般人更能吃苦、更勤奋、更节约。虽然井冈山的斗争艰苦卓绝,但是大山深处的客家人苦惯了,他们能够战胜各种艰难困苦。客家文化中坚忍不拔、勤俭节约的精神,赓续到“艰苦奋斗攻难关”的井冈山精神之中。

依靠群众求胜利

中华文明历来注重以民为本。《尚书》记载:“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天地之间,莫贵于人”。孟子也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将人民与国家和国君相比,认为老百姓是最重要的、国家次之、国君再次之。荀子指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充分地认识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人民既可以支持统治者,也可以推翻统治者。中华文明中的民本思想,体现了关注民众疾苦、重视民众力量的价值取向,但其主要目的还是“存社稷、固君位”,即为了巩固封建专制统治,有其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井冈山斗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真正认识到了群众的力量,积极依靠群众、组织群众、发动群众,最终获得群众的支持,才使得革命取得胜利。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认同并践行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在井冈山斗争时期,不拿老百姓一个红薯,制定第一部《土地法》为广大穷苦百姓分田分地,从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结果“得民心者得天下”,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和人民立场。

总之,井冈山精神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我们党应对新征程上的各种挑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动力。


责任编辑:李敏

23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