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别关注  >  正文

云南:淡水鱼种类全国第一

2021-09-23 16:06:39  来源:《致富天地》2021年第9期

专家视点:让高原鱼类资源更好造福大众

田树魁(左三)参加云南土著鱼类繁育工作会

高原鱼类资源,是云南水产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基础。近年来,在云南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和全省渔业系统的持续努力下,云南特色鱼类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取得长足发展。未来如何进一步促进鱼类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开发,促进水产产业做大做强?记者采访了云南省水产技术推广站农业推广研究员田树魁。

记者:做大做强云南高原特色水产产业,野生鱼类种质资源保护压力越来越大,这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田树魁:首先,对水生生物来说,生态环境变化,如水质、流量、气候等生态变化变迁,都会导致其种群走向繁荣或消亡,这是不可抗的因素。

其次,多年来,经济建设和资源保护之间矛盾突出。比如,20世纪80年代前常见的很多鱼类,现在已经不见踪影。

再次,长期以来,群众和企业过度捕捞,特别是国家收紧生态保护政策前,存在使用违规网具捕捞以及电鱼、炸鱼、毒鱼等违法行为,造成高原特色鱼类种群大幅减少。

最后,就是外来物种入侵。目前,云南已知的600多种鱼类中,有35种是外来物种,它们生命力旺盛、繁殖力强,土著鱼类在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如从太湖引进的经济鱼种银鱼,已在不少湖泊形成优势种群。而以观赏为目的引进的“清道夫”,由于其在生长环境中很少有天敌,在西双版纳州等地泛滥,出现抢资源、食鱼仔等情况。

记者:云南在鱼类种质资源开发利用中取得哪些成绩,目前还存在哪些问题?

田树魁:通过全省水产科研和技术推广单位、水产企业、大型水电站鱼类增殖放流项目等多方共同努力,截止到2019年,云南已有86种土著鱼类实现人工驯养繁殖。其中,以滇池金线鲃、大头鲤、丝尾鳠、裂腹鱼、滇池高背鲫等为代表的土著鱼类资源开发利用成效显著。

然而,受我省饮食习惯和对鱼类营养的认知水平等因素影响,这86种繁育成功的土著鱼类中,还没有一种实现规模化利用,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型鱼类。比如,有名的鱇浪白鱼,在抚仙湖周边每公斤平均售价高达四五百元,可到了相距仅五六十公里的昆明市,却卖不上价。这使得云南高原鱼类的开发利用整体上大而不强,较零散,科研繁育成果转化利用率低下。

记者:积极繁育利用野生鱼类种质资源,对云南水产产业发展有哪些现实意义?

田树魁:2020年,我省淡水鱼养殖产量为63.65万吨,位居全国第16位,其中95%以上是鲤、草、鲢、鳙、鲫和罗非鱼等常规种类,产量和产值在全国处于中间水平。常规水产养殖品种和技术都是从省外引进推广应用,对云南来说,做强常规水产品缺乏资源和技术优势。

云南渔业最大的优势在土著鱼资源。目前,云南已有记录的淡水鱼类共有629种,占中国淡水鱼类种数的39.93%,居全国之首。其中土著鱼类594种,云南特有鱼类255种,高原鱼类种质资源可谓丰富多样。而最好的保护和利用就是实现人工繁育。比如,20年前抚仙湖鱇浪白鱼种群数量不足1吨,通过多年抢救性的人工繁殖、增殖放流、养殖,不但使种群数量大增,还带来了显著的养殖效益。因此,积极开发利用土著鱼类资源,做好“人无我有”的土著鱼文章,是云南渔业未来发展的主要路子。

记者:在促进高原鱼类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方面,下一步,云南该采取何种措施?

田树魁:首先,当务之急是在正在开展的第一次云南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基础上,尽快系统地推进野生高原鱼类种质资源调查,摸清野生鱼类种质资源家底,以此提出有针对性的保护和发展方案。

其次,我省国家级和省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数量已经多年没有新增,一些地区担心建立保护区限制当地的建设项目而影响发展。各地应积极提高保护区建设力度和申报积极性,并在区域发展中多算生态账,给鱼类一个良好的繁衍空间。

再次,要尽快推进全省鱼类种质基因库建设,从技术层面,对濒危鱼类进行抢救性保护,并为鱼类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夯实物质基础。

最后,鱼类种质资源保护和繁育利用,是一个周期较长的科研过程,并不是短平快的产业。比如,金线鱼一般要养殖3年才会性成熟,因生产和科研成本高,企业不愿意投入大量资金,科研单位又往往缺乏经费支撑,使得有关研究繁育工作进展缓慢。因此,应加大省级层面对强化鱼类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及其有关技术推广应用的支持力度。同时,扶持一批龙头企业和科研单位,强化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利用。

本刊记者  于 珋/文  

云南省水产技术推广站供图

责任编辑:李敏

23
相关热词搜索: 云南淡水鱼种类全国第一
已经是第一篇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