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  正文

云南“智慧养老”有哪些新发展?一起了解

2022-04-28 11:17:22  来源:2022年第4期《金色时光》

开启智慧医疗新模式

随着智慧医疗加速发展,网上预约挂号、自助多功能服务终端等科技手段的广泛应用,让患者就医更加便利。近年来,云南省多个医疗机构和科技企业积极探索出一系列个性化的智慧便老服务,逐步解决老年人“看病难”问题。

优化服务 缩短就诊时间

3月的一天,63岁的周阿姨前往云南省中医医院看病。在此之前,她已经通过“滇医通”微信公众号预约了坐诊医生和问诊时间。根据预约时间,周阿姨需要提前15分钟刷就诊卡签到。该院门诊大厅内设置10余台可供挂号、就诊签到和缴费的多功能自助机,其中一台还贴有“老年人优先使用”的标识。在自助机上简单操作后,周阿姨拿到了一张标注就诊楼层和诊室的单子。

问诊结束后,周阿姨就近到所在楼层的自助机进行缴费。附近的工作人员立即上前,手把手教她操作。付费页面上可供选择的付款方式很多,可以直接刷医保卡,也可以使用电子医保卡。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周阿姨用时不到1分钟就完成了付款,她感慨地说:“以前总是排斥使用电子设备,担心操作复杂。现在随处都有自助机,工作人员也可以提供帮助,方便多了。”

记者从云南省中医医院门诊办公室了解到,该院已在两个院区上线新HIS系统,老年人就医时,用身份证、社保卡、医保电子凭证等,即可在人工窗口、自助机和医生诊间等多个渠道办理诊疗服务。不仅如此,医院还新增多名导医为老年人提供人工咨询,高龄老人还可享受“一对一”陪诊服务。云南省中医医院门诊办公室主任郭艳萍介绍说:“根据系统数据显示,两年前,门诊患者的平均预约候诊时间约为40分钟,目前已缩短到9分钟。”

在缩短就诊时间的同时,智慧医疗也助推服务范围不断扩大。“滇医通”联合创始人、CEO唐露露介绍说,平台开通的“健康直通车”服务,可为州(市)老年患者提供接诊、陪诊、送返家中等服务,周边城市的患者到昆明看病甚至可以实现当天往返。

患者预约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护士上门护理

一键预约 护士上门护理

85岁的马奶奶有20余年糖尿病病史。今年2月,昆明突降大雪,马奶奶独自在家使用取暖器,因对温度感知能力下降,双腿不慎被烫伤。直到一周后,女儿马女士回家帮母亲洗脚时,才发现老人双腿内侧皮肤已经破溃流脓。

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医生告诉马女士,她母亲的症状是糖尿病足,要定期换药、护理才能好转。每周需要换药两次,马女士犯了难:家人平时都要上班,带行动不便的母亲到医院换药并非易事。得知此事后,内分泌科主管护师吕晓虹告诉马女士,医院已开通“互联网+护理服务”,只需通过“滇护到家”App预约护理服务,就有专业护士上门帮马奶奶换药。

吕晓虹介绍说:“预约护理服务操作简单,只需填写患者信息、换药时间和家庭住址即可。对于不会操作手机的老人,我们会在换药时提前帮他们预约好下一次上门服务时间。”目前,马女士已经顺利操作完成两单预约护理服务,她表示:“自从母亲患上糖尿病足后,连下床都困难,预约护理服务不仅解决了家人的燃眉之急,而且费用合理。”

自2021年11月起,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正式启动以“智慧护理 共享未来”为主题的“互联网+护理服务”。据该院护理部主任杨明莹介绍,目前,医院已有80余名护士通过选拔考核持证上岗,在工作之余,可为老年患者提供伤口、造口换药,压疮换药,糖尿病足换药,PICC置管维护等上门护理服务。

智能设备 赋能健康管理

高龄、行动不便且身患慢性病的老人的健康问题最令子女牵挂,家住昆明市呈贡区马金铺的李爷爷一家较为典型。今年85岁的李爷爷春节前数次因喘咳住院,出院后不时发生昏厥,需有人24小时陪护。由于老人的子女都在昆明市内工作,只好为他请了护工照料,购买了智能血压仪、血糖仪和睡眠监测床垫,并在家中安装了一套由一家本土企业开发的“健康管家”智能系统。

通过监测,李爷爷的血压、血糖、血氧和睡眠信息会实时传送到子女的手机上,每天还会生成“健康风险指数报告”,一旦老人出现呼吸过缓、心动过速等情况,会及时向子女预警。老人的女儿李女士说:“有了‘健康管家’,家人就可以通过数据及时、准确地了解老人的身体状况。”几天前,李女士发现老人的血糖突然降低,打电话一问才知道,原来是老人喝牛奶过量导致腹泻,家人及时将老人送医。

与此同时,“健康管家”智能系统生成的实时数据还会同步发送给专业医护人员和健康管理师。李女士说:“健康管理师根据父亲的血糖数据指导我们调整饮食,使用两个多月以来,父亲的血糖基本控制住了。”随着李爷爷的身体逐渐好转,李女士又为父亲购买了一块健康智能手表,方便他出门时佩戴。通过医疗器械认证的智能手表可连接到“健康管家”智能系统,通过手表采集的血压、血氧数据信息能得到医院的认可。

据了解,“健康管家”智能系统已在昆明市、大理州部分医院和社区应用,架起老人与家人、服务机构、医护人员之间的健康信息桥梁。

本刊记者 杨锡畅/文 郝亚鑫/图

责任编辑:王璐

34
已经是第一篇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