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云南要闻  >  正文

留得住青山绿水 记得住乡愁

2022-05-16 11:33:32  来源:云南日报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

古生村

古生村油菜花海。供图

深切关怀

2015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考察。他强调,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在洱海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经济要发展,但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长期任务,要久久为功。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

在村民李德昌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和政府还会不断增加农业农村投入,支持农村建设发展,支持农民增收致富,大家的日子一定会更好。

现场回访

盘活农旅资源 传统村落“出圈”

3月21日上午,记者来到大理市湾桥镇中庄村委会古生村,民居干净古朴,村内溪水环绕,绿树成荫。古戏台前的村心广场上,几位白族大爷正在悠闲地晒太阳。

今年初,古生村被列入大理市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示范项目,开展了古建修复、建筑风貌整治、人居环境提升等工程,积极探索通过文旅融合、农旅融合盘活洱海流域村落的文化资源。立足现有资源,古生村引进多家农业龙头企业,培植民族特色的休闲度假旅游、农业生态观光游、现代农庄、创意农业等新型业态,努力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

大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杨德辉说:“通过传统建筑的保护与改造利用、完善公共基础设施,深入挖掘传统村落资源禀赋,提高传统村落村民收入,提升村民历史文化价值认同感,树立文化自信。”2022年,大理市将湾桥、喜洲等7个乡镇的12个传统村落列入了全国传统集中连片保护与利用示范项目中,争取中央补助资金3000万元。通过设立一个规划、一个导则、一块牌子、一个管理办法、一个村规民约的保护体系,努力建设“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

“古桥、古庙、古树、古戏台,千年古村的风貌散发着浓浓的乡土气息。”古生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何乔坤说,古生村有近2000年的历史,沿洱海而建,从南至北蜿蜒展开,村里有300多年树龄的大青树,有建于明代的福海寺、凤鸣桥和清代的古戏台、龙王庙等文物古迹。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湾桥镇围绕把古生村建设成让人‘记得住乡愁’的中国最美乡村目标,按照保护古建、引导在建、规范未建、改造老建、打击违建的工作思路,从发展规划、生态保护、风貌整治、人居环境、产业转型等方面入手,有序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湾桥镇建设办主任杨应鑫介绍。

今年2月14日,由中国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和大理白族自治州政府共同组建的古生村科技小院正式揭牌。常驻古生村的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金可默介绍,古生村科技小院是首个探索流域农业绿色转型模式的科技小院,承载着创新洱海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高质量协同发展国家样板的重任。当前的主要研究任务是如何精准防控流域面源污染、发展绿色高值农业以及传承乡愁文化。

科技小院位于进村不远处的阳溪旁,站在门口就能看到汩汩流淌的溪水,越过阳溪河道就是几百亩连片的农田。3月正是油菜花盛开的时节,一片片金黄色的油菜花映入眼帘,与远处苍山顶上的白雪组成一幅美丽画卷。科技小院研究生申其昆介绍,在科技小院,师生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秉持零距离、零时差、零门槛、零费用的服务宗旨,开展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人才培养等。目前,古生村科技小院入驻研究生14名,分别来自中国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和云南大学,他们将长期驻扎古生村,助力流域农业绿色转型。

“除了已经揭牌的古生村科技小院,喜洲科技小院也正在筹备中。”大理州洱海保护治理及流域转型发展指挥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组副组长杨凤伟介绍,为实现洱海流域产业高质量发展,通过科研攻关助力生态环境保护和产业培植,大理州政府和中国农业大学、云南大学、云南农业大学等高校不断深化合作,将在洱海流域符合条件的乡镇陆续建立科技小院。

目前,古生村发展生态种植1220亩,大春种植绿色生态水稻、小春种植油菜,形成观光油菜花海。同时,加强技能培训,推动党员带头致富、带领致富的“双带”工程,扶持农户发展生态种植、旅游服务等产业,努力使产业发展与洱海保护形成良性互动。“产业调整改变了农户原有的生产方式,对他们的生活会有阶段性影响,同时也会涌现出一批新的产业带头人,希望通过‘双带’工程,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带动村民发展产业。”杨应鑫说。

本报记者 秦蒙琳 通讯员 李百祥

我和总书记握过手

做对洱海保护有好处的事

古生村村民何利成经营着一家客栈。回忆起习近平总书记到古生村考察时的情景,何利成记忆犹新。那天一大早,他看到总书记朝自己家的方向走来,急忙跑到门口,朝着十几米外的总书记挥手,向总书记问好。还有两三米距离,总书记已经伸出了右手。

当时的何利成兴奋、喜悦、紧张交织在一起,双手的掌心都湿透了。

总书记亲切地问:“你叫什么名字?”“我叫何利成。”“是不是和平的和?”“不是,是单人旁的人可何。”何利成一边讲,一边比划。“你是不是白族?”“我是白族。”“衣服是自己做的还是买的?”“买的。”“你几口人吃饭?”“我6口人,家里有母亲、妻子,还有两个孩子。”“你现在做什么职业?”“我在大理海东承包水库养鱼。”“效益怎么样?”“效益还可以!”

7年过去了,与总书记交谈的场景,仍深深印在何利成的脑海里。“没想到总书记那么亲民。特别是他笑起来,像春天一般温暖。”

“7年来,我一直把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牢记心头,以实际行动保护洱海。”总书记到大理考察后,到古生村参观的游客多了起来,何利成回家专心经营客栈。期间,经历了环湖截污工程、客栈关停、“三线”划定、生态廊道建设等洱海保护重大项目建设,他家拆了4间房,一个儿子家被安置到了1806小镇。“生态廊道修好以后,周边环境更加清幽秀美。虽然拆了几间房,但环境更好了,生意也比原来火。”何利成说。

20多年来,从机动渔船、网箱养鱼“双取消”到洱海生态廊道建设,每一项保护措施都与何利成的生活息息相关。去年11月,何利成将客栈交给家人打理,自己到大理苍洱留香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承包了村民流转的580亩土地开展生态种植。“等收完油菜籽,就开始种植水稻。几十年来,我一直在做对洱海保护有好处的事,我感到很欣慰。以前是在洱海边保护,现在扩大到流域内保护,都是为了促进洱海流域的绿色发展。随着农业转型升级、生态种植面积的扩大,洱海周边将有更多的土壤得到改良。在切断面源污染的同时,生产出更多的绿色有机产品。希望大理的生态文明建设越来越好,整个洱海流域实现长长久久的绿色发展。”何利成说。

本报记者 秦蒙琳

用心守护乡愁小院

李德昌从小生活在古生村,小时候家里非常困难,初中只上了半年就辍学回家,借钱买了一辆单车开始做点小生意。1997年,李德昌建好了北面偏房,生活了10年。2007年,建起白族传统小院,过着平淡的生活。

2015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李德昌家,同村民们围坐在一起,拉家常、聊民情、谈生产、问生计,村民们争先恐后向总书记讲述农村的变化。“我亲眼见到了总书记,和电视、报纸上见到的感觉完全不一样。他慈祥又亲和,我的心激动得要蹦出胸口了。习近平总书记和我握手的那一刻,我除了紧张,更多的是温暖和激动,喜悦的泪水溢出眼眶。”李德昌说,和大家一一打过招呼后,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厨房,揭起老灶上的锅盖问:“烧不烧柴火?”“我回答总书记,没有烧柴火,只是偶尔用一次,多数用电磁炉和液化灶。现在电压稳定,电磁炉环保又好用。”李德昌说。

“环保好!”总书记走出厨房,走上台坎,看见李德昌家的雕花格子门,称赞说雕工很好。进了堂屋,习近平总书记饶有兴致地念起李德昌的孙子栋荣的取名帖,非常高兴。“这个帖子很有文气,你孙子的这个名字取得好,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争取成为国家的栋梁。”李德昌说,当时听了总书记这些亲民的话语,觉得非常温暖和幸福。

“7年来,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洱海的嘱托,用心守护洱海。”李德昌说,他喜欢每天清晨到洱海边走一走,用手机记录太阳在洱海上升起的一个个清晨,用心守护洱海,守护这个乡愁小院。

本报记者 秦蒙琳

责任编辑:李敏

23
相关热词搜索: 青山绿水记得乡愁
已经是第一篇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