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云南要闻  >  正文

留得住青山绿水 记得住乡愁

2022-05-16 11:33:32  来源:云南日报

大理:久久为功守护玉洱银苍

游客在网红地打卡。供图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在大理洱海边作出“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的重要指示。多年来,大理白族自治州各族干部群众牢记嘱托,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生态作为立州之本,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洱海保护为重点的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深入推进。

洱海保护治理取得重大成效

大理市大理镇上末村有10多株百年以上的老树,还有成片用石头砌筑的古老房屋,白族村落古井“三眼井”点缀在村子的各个角落。环湖截污管网全线闭合后,家家户户的生活污水经过化粪池收集过滤后,已全部进入截污管网。

2015年以来,洱海保护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扎实推进依法治湖、科学治湖、工程治湖、全民治湖和网格化管理“四治一网”工作;科学规划实施了截污治污、入湖河道综合治理、流域生态建设、水资源统筹利用、产业结构调整、流域监管保障等“六大工程”;开启抢救模式,举全州之力推进流域“两违”整治、村镇“两污”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减量、节水治水生态修复、截污治污工程提速、流域综合执法监管、全民保护洱海“七大行动”;实施茈碧湖、海西海、三岔河“三库连通”清水直补工程;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强力推进环湖截污、生态搬迁、矿山整治、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河道治理、环湖生态修复、水质改善提升、过度开发建设治理“八大攻坚战”;完成了环湖客栈关停、环湖生态搬迁、洱海生态廊道建设、“三禁四推”、海东面山绿化等举措,流域生态系统修复初见成效,绿色转型发展迈出实质性步伐。

“十三五”期间,洱海水质累计32个月Ⅱ类,没有发生规模化蓝藻水华,总体水质由富营养初期状态转为中营养状态,由抢救性治理转入保护性治理阶段,总体评价为良好湖泊。曾一度消失的海菜花重回洱海,实现了从“一湖之治”向“全域之治”“生态之治”的转变,形成了湖泊保护治理的“洱海案例”。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经过4年的探索尝试,珍稀植物龙女花、黄牡丹在苍山花甸坝人工繁育成功。近日,记者来到苍山花甸坝大理苍山珍稀渐危植物黄牡丹近地保护基地,人工繁育的龙女花幼苗和人工繁育的植株黄牡丹正茁壮成长。

2015年以来,大理州结合苍山洱海保护实际,修订完善了《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保护管理条例》《大理白族自治州苍山保护管理条例》,制定出台了《大理白族自治州水资源保护管理条例》《大理白族自治州乡村清洁条例》,涉及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法规体系不断健全完善。全州共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45个,基本形成了布局合理、类型较为齐全的自然保护区体系。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能力不断加强,全州已查明的物种有5315种。切实开展以洱海流域、金沙江流域为重点的矿山生态修复,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748.17平方公里,石漠化治理43.6平方公里,全州小流域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生态河道治理、湿地修复、矿山治理等得到全面加强。着力推进洱海保护治理等“八个标志性战役”,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深入开展,大气、土壤和水环境质量不断改善,人居环境不断提升。洱源县、南涧彝族自治县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州环境空气质量总体保持良好,全州12个县市22个地表水饮用水源地水质全部达标。统筹推进苍山洱海一体化保护,围绕建设大理国家级洱海保护绿色发展示范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全国示范样板目标,加快以洱海流域转型发展为重点的绿色发展转型升级,形成绿色发展方式,不断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现路径。

以绿色为底色的发展之路

大理。郝亚鑫 摄

大理市喜洲镇仁里邑村的花语牧场坐拥358亩大型花海。在兼顾景观功能的同时,园区重点建设了清水渗滤入湖系统、人工加强型湿地系统、尾水循环抽提系统、生态缓冲带,构筑了面源污染防治末端防线并配套建设水质在线监测系统和智能化控排系统,做到了清水入湖补给、污水循环利用、面源污染的治理和洱海保护,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生活条件,是洱海流域著名的集生态、生产、生活于一体,传承白族农耕文化,开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相结合的旅游项目。

近年来,大理州加大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实施了化肥农药减量、科学划定畜禽禁养限养区、畜禽粪污收集处理及推广使用有机肥、洱海流域禁种大蒜等措施。积极推动洱海流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重点培育壮大适合洱海保护的农业绿色产业,全面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实施绿色生态种植30万亩,减少大蒜种植面积12.36万亩,关停搬迁了禁养区内的46个规模养殖场,洱海流域奶牛存栏从最高峰的11.83万头减少到3.68万头,以高水平推进洱海保护、高质量构建绿色产业体系,推动了流域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

依托优美的海西田园风光、浓郁的民族历史文化,结合古城、古镇、古村建设,海西片区集休闲观光体验娱乐为一体的休闲农业快速发展,特色餐饮、房屋租赁、白族民宿等乡村旅游新业态蓬勃发展,农文旅融合发展、产村融合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形成了以天赐蓝莓、花语牧场、夏夜星空、伊美农业、水花庄园等为代表的一批休闲农业景点;以喜洲镇桃源村、周城村,湾桥镇古生村,银桥镇磻溪村,大理镇龙龛村为代表的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乡村旅游专业村。

坚持保护第一、绿色优先,大理州的产业绿色化发展之路渐入佳境。探索“绿电产品”认证,推广绿色建筑,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打造低碳州、零碳城市、绿电园区。加快建设轨道交通、城市智轨,完善城市慢行交通系统,加快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新能源汽车应用。在产业发展方面,加快推动光伏新能源建设、先进制造业引进、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扎实抓好洱海流域绿色农业、有机农业、数字农业发展,建设世界级绿色食品产业。高标准建设洱海海西国家级乡村振兴示范园,打造生态带、文化带、发展带有机统一的“中国最美乡愁带”,持续打造“漫步苍洱”“有一种生活叫大理”“最佳爱情表白地”等品牌。

本报记者 秦蒙琳

现场特写

众手浇开团结花

3月的最后一天,宾川县鸡足山镇移民新村新川村已如夏天般炎热。穿行在整齐划一、布满彩绘墙体的村庄里,新川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茶学剑介绍:“这些墙体彩绘都是反映我们老家的民风民俗和自然风光。你看这幅风光图,画的就是我们老家的样子。”

茶学剑的老家在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青华乡漾江村委会迎江村民小组。2009年5月,他家作为小湾电站库区建设移民搬迁到了新川村。与茶学剑家一同搬来的,还有来自巍山县和南涧彝族自治县的676户小湾电站库区建设移民。房子是政府统一建盖的,每家一个独立的小院,基础设施齐全。

来自巍山县、南涧县3个乡镇8个村委会的677户移民全部都是彝族,在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大家通过参加科技种植培训,种上了葡萄,走上了致富的道路。他们白天到金牛镇的彩凤、炼洞两个相邻的村庄打工,学习先进的葡萄种植技术;晚上戴着头灯在葡萄田里搞栽培,很快就融入了当地的生活。

随着与周边村镇的交往,如今,新川村已发展到了757户,增加了汉族、苗族、白族、佤族和傈僳族5个民族。每年的彝族火把节,所有民族群众共同参与,树火把、打歌,各民族其乐融融,像一个在一起生活了很多年的大家庭。

1999年撤乡建镇,炼洞乡并入了大营镇的4个白族村,由炼洞乡正式更名为鸡足山镇;2004年,宾川县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将平川、拉乌、钟英3个山区乡镇的彝族、傈僳族、土族、拉祜族等2300多人搬迁至鸡足山镇大坝子,新设立了大坝子村委会;2008年,为支持鲁地拉水电站建设,钟英乡金沙江边的23户傈僳族、拉祜族群众搬迁至鸡足山镇,新成立了圆山村。多年来,鸡足山镇紧扣“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以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根本途径,高位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在全镇上下奏响民族团结进步最强音。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做出了示范,让民族团结之花开遍全镇。

本报记者 秦蒙琳

重拾古道驿站风采

“你以为你站在人生最高峰,其实你在最低处;你以为你站在人生最低谷,其实你在最高峰。”这是永平县龙街镇普渡村十字口村民小组一处耐人寻味的风景——“南方丝绸之路”博南古道遗址的一个交叉路口,在山下看到的道路最高点,其实是通往另一座更高山峰的道路起点。

村民小组长杜赵伟介绍,十字口村民小组仅有31户村民,其中29户是彝族。在党和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帮扶下,2018年,村里开始改造村间道路,铺筑了从普渡桥通往十字口村6公里的水泥路面;2019年,将全村的村间道路铺筑成了红砖路面。为了保护博南古道,2020年,在古核桃树集中的博南古道核心区铺筑了1公里青石板道路。依托村前屋后100多亩核桃林、88株千年古核桃树资源,村民开起了民宿、农家乐,发展乡村旅游。2020年以来,十字口村人均年收入已达到8000元以上。

十字口村民小组监督委员会主任常洲介绍,十字口村最大的发展优势,就是生态非常好,88株千年古核桃树至今仍硕果累累。“6月份我们还要大面积种植万寿菊,装点我们的家园。根据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我们正在与旅游公司洽谈,建设半山酒店。希望十字口村的生态越来越好,重拾当年博南古道古驿站辉煌。”

本报记者 秦蒙琳

记者手记

逐梦脚步 从不停歇

大理白族自治州各级各部门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嘱托,先后投入资金330亿元,完成了洱海流域截污治污、环湖客栈关停、环湖生态搬迁、洱海生态廊道建设、“三禁四推”、海东面山绿化等一系列保护措施,流域生态系统修复初见成效,绿色转型发展迈出实质性步伐。

几年来,记者无数次跟随洱海管理局工作人员出海执法,到环湖截污工程现场和1806小镇环湖生态搬迁户家中采访,到流域转型发展后的农业基地采访,感受到全州上下保护治理洱海的坚定信心;与此同时,也在看见海菜花开放时的欣喜和冬日湖面上水鸟可爱的身影中,见证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好……

洱海水质正在一天天变好,很多曾经消失的物种又回来了,近岸的浅水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水面1.5米以下一根根的水草和游动的小鱼。天气晴好的日子,洱海是蓝色的,天空也是蓝色的,穿着橘红色衣服的滩地管理员在湖面上打捞水草,小船停留在水面的任何位置,都能成为洱海保护最灵动的风景。

镌刻着“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几个大字的大青石碑静静地伫立在古生村,也深深烙印在每一个大理人的心坎上。大理各族群众切实担负起洱海保护治理及流域转型发展的第一政治责任和重大历史使命,全力以赴推动洱海高水平保护和流域高质量发展,走出一条具有大理特色的生态实践之路。

秦蒙琳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责任编辑:李敏

23
相关热词搜索: 青山绿水记得乡愁
已经是第一篇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