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别关注  >  正文

【特别关注】设施农业一路向好

2022-07-25 17:50:05  来源:《致富天地》2022年第7期

案例

元谋:制种设施化助力蔬菜规模生产

元谋县是“云菜”主要生产基地之一,当地生产的番茄、洋葱、莲花白等蔬菜畅销国内外。近年来,在蔬菜产业发展中,元谋县十分重视种子供应自给问题,通过积极建设现代种业科技园、扶持龙头制种企业,采取设施化制种方式逐步破解种子“卡脖子”问题,助力蔬菜产业规模化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云南思农公司工人使用半自动点种设施

“制种弱”倒逼新转变

拥有“滇中热坝”之称的元谋县,地处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带,年平均气温高、降水少、全年基本无霜,是我国重要的十字花科类和茄果类蔬菜、麦类冬繁育苗基地和生产基地之一。这里出产的蔬菜量大、品类繁多。20世纪60年代以来,元谋县承担起国家“南菜北运”主要任务,被人们称为“挂在成昆铁路线上的菜篮子”。

“长期以来,作为国家的主要蔬菜生产基地之一,元谋十分重视蔬菜产业规模化发展,但受历史因素和发展现实制约,制种环节比较薄弱。”元谋县农业农村局局长罗春华介绍说。

近年来,随着市场对产品品质要求不断提高和元谋蔬菜产能不断提升,本土种子难以保障生产的情况开始凸显。对此,元谋县通过建设制种基地、扶持和引进制种企业、培育制种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办法,打造了一批种子和种苗培育市场主体、基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种子供应的难题。

然而,到2019年前后,由于元谋蔬菜生产面积扩大、从业人数增多,且出口型基地、绿色食品基地、有机产品基地覆盖越来越广,生产中的供种能力不足问题更加突出。

“元谋蔬菜生产面积大,但种子供应能力却不强。本地生产的种子要么质量低,要么品种少。在生产中,我们主要从山东、四川等地引进种子,这也增加了不少成本。”元谋县元马镇蔬菜种植大户李四保说。

据了解,元谋蔬菜生产的主体除了几家大公司外,主要是合作社和大量的种植散户,由于缺乏本土高品质蔬菜种子,许多种植户每年都要到外地购买种子。在此过程中,一些种植户经常买到假劣种子,伤农坑农事件时有发生。元谋县蔬菜制种能力亟待提升。    

“设施化”带来高效益

走进位于元谋县国家级现代种业科技园的云南思农蔬菜种业发展有限公司制种基地,在标准化育种大棚内,只见20多名工人正在给蔬菜苗分级、浇水。在点种平台上,2名工人操作着半自动点种机进行点种作业。在大棚外的厂房里,是一排由筛选、分拣分级、包装、灭菌等机械组成的种子生产线,所有种子都要经过这条流水线选出最好的个体才能进大棚点种培育。

据该公司董事长杨长楷介绍,目前,公司依托元谋县国家级现代种业科技园、元谋县农业大数据服务平台等科技支撑,采用智能控温控湿设备、水肥一体化设备配合育种制种生产特种设施,成功将耐热型花椰菜、西蓝花、黄瓜、菜豆等蔬菜种子的制种、培育搬进现代化“工厂”中,实现工厂设施化制种,年均制种、育种产能达3000万株左右,育种能力是以前的100倍。

“设施化制种、育种,进一步促进了蔬菜规模化生产。”元谋县农业农村局有关人士说,以前采用传统手工点种制种,一个熟练工人每天工作8小时最多能点90个左右育苗盒。使用半自动点种设施后,一个工人一天能点1000个育苗盒。如使用全自动点种机械设施,一个春耕的点种量,能保障1万亩左右生产面积的用种需求,而设施化制种不但能亩均节省人工15人左右,还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制种的标准化和种子优良率。

在设施化制种基础上,该种业科技园发挥云南思农蔬菜种业发展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的“技术中心”功能,强化种子新品研发,初步形成了以番茄和耐热型花椰菜、西蓝花、黄瓜、菜豆为主要作物的育种体系,获得20余个新品专利,并就地实现规模化培育转化,推向全国市场。

在这些龙头企业的带动下,目前已有60余家来自全国各地的市场主体入驻科技园参与设施化制种发展,年制种能力突破120万公斤(包括蔬菜、麦类作物),产值达3.05亿元。其中,蔬菜设施化制种能力达60万公斤,年均工厂化生产蔬菜种苗6亿株以上。

随着设施化制种能力不断增强,为元谋县蔬菜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和云南蔬菜产业使用自有种子打下了良好基础。

本刊记者 肖宇 曾永会/文图

责任编辑:李敏

23
相关热词搜索: 特别关注设施农业一路
已经是第一篇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