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党刊记者看云南  >  正文

古老滇剧再唱新声

2023-07-03 17:17:13  来源:云岭先锋网

一方舞台,演绎大千世界;一袭青衣,唱尽人间百态。滇剧,这一极具云南特色的地方剧种,曾风靡一时,享誉大江南北,而如今,由于遭受多元文化冲击、不重视戏曲教育等原因,滇剧日渐式微,面临着老观众逐渐流失、新观众难以吸引的尴尬境遇。

如何解困?唯有创新。近年来,滇剧创新发展问题受到各方重视,政府部门、滇剧院团、从业人员通力合作,推动滇剧再唱新“声”。

滇剧《张桂梅》剧照

“一票难求”盛况不再

滇剧是云南省传统地方戏剧剧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经历了漫长的孕育过程。在上古崖画、青铜器具纹饰中,就有了原始的戏剧元素,直到明代初期,由于移民入滇带来文化冲击和交融,滇剧才逐渐形成,并在清代达到鼎盛,此后一路欣欣向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云南滇剧院团遍地开花,仅职业滇剧院团就有32家,民间业余滇剧院团不计其数。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滇剧在中国戏曲艺术界都占有一席之地,且风头极盛。《白蛇传》《关山碧血》《铁血流芳》等诸多优秀剧目晋京演出,得到各级领导人、名人大家的高度赞赏。许多剧目被录制成唱片,其中《借亲配》被拍成电影,在全国放映。国学大师刘文典曾称:“真正能保持中国之正统者,唯有滇剧。”

云南省滇剧院编剧徐赟翔和张莘嘉都出生于滇剧世家,从小在剧院里长大,见证了滇剧的辉煌时刻。在他们的记忆中,以前的云南省滇剧院每天都很热闹,一票难求的情况时有发生,甚至有不少外地人不远千里赶几天路到昆明只为看一场滇剧。“那时,云南省滇剧院是昆明的文化地标建筑,也是人们心中的滇剧艺术殿堂。”徐赟翔说。

但近年来,徐赟翔发现,滇剧院已经很久没有出现“一票难求”的盛况,老观众越来越少,年轻观众又难以吸引。“这或许与观众的审美变化、戏曲教育断层等因素有关。”徐赟翔分析。此外,传统滇剧大多内涵深厚,需要一定的戏剧知识和文化素养才能品味其魅力。然而,现代年轻人传统文化教育欠缺,戏曲教育更是鲜闻薄知,遂将滇剧“拒之门外”。

观众逐渐流失,滇剧市场日渐式微,导致滇剧从业人员越来越少。目前,全省职业滇剧院团已从70年前的32家锐减至2家,部分滇剧院团被合并,其余业余滇剧院团也呈消亡趋势。

延续至今的创新“基因”

“其实,在滇剧的发展过程中,创新一直在持续,往前可追溯至辛亥年间的‘滇戏改良’。”编剧张莘嘉说。

据资料记载,辛亥革命前后,滇剧名旦翟海云带头掀起“滇戏改良”浪潮,编演新戏鼓吹自由平等,激发民众反帝反封建斗志,有力推动护国运动开展。他主演的《取金山》《辽阳大战》等新剧目场场爆满,《滇话报》曾发文赞誉道:“形式既好,精神又佳,演新现象,动真感情……”

滇剧《张桂梅》剧照

“滇戏改良”直接推动了滇剧发展。1924年至1938年期间,涌现出栗成之、李瑞兰、王海廷等一大批滇剧名角,上演了几百个剧目,演出场次达到15000场次以上。此时,滇剧达到鼎盛时期,甚至在四川、贵州、缅甸等地也有滇剧班社。

滇剧的创新“基因”一直延续至今。一直以来,云南省滇剧院遵循“整理改编传统戏、新编历史剧和创作现代戏”三措并举的政策要求,结合时事政治和大政方针,不断推陈出新,创作出大量形式新、内容好、时代性强的剧目,如近年来新编滇剧《张桂梅》、寓言剧《水莽草》等剧目,曾荣获国家级、省级多个奖项。

庭院剧、小剧场则是滇剧近年来创新表演形式的典型代表。2016年,云南省滇剧院导演周龙、编剧张莘嘉根据杨文科创作的《宫妃怨》改编的新剧《粉待》,打破传统剧场舞台表演形式,首次采用“庭院剧”形式表演,打造年轻人喜欢的沉浸式体验感。自2017年上演以来,《粉待》在香港、广西等多地展演,好评如潮,获得了不少年轻人的青睐。

多方参与为创新添动能

放眼全国,传统剧种发展式微是普遍现象,京剧、越剧、川剧等剧种也面临着社会文化多元化冲击的挑战、受众群体的老龄化、大众接受度不高等问题,这些问题引起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文艺工作,出台了一系列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等政策措施,鼓励、推进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发展,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在此背景下,云南省出台了系列政策举措,通过资金帮扶、宣传推荐、搭建赛事平台等方式,帮助滇剧创新发展。其中,为鼓励花灯、滇剧创新创作,从2005年开始,云南省委宣传部牵头举办“云南省花灯滇剧艺术周”,每两年举办一届,每次评选出优秀作品并予以表彰。这对云南省花灯滇剧艺术的传承发展、创新创造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同时,各滇剧院团也不断发力。云南省滇剧院探索实施“剧组制”创作模式,采取双向选择模式,给予创作者充分的创作空间,鼓励创作者充分发挥能动性;玉溪市滇剧院联合玉溪市花灯剧院、成都川剧院、贵州省黔剧院等六家单位成立“西南地方戏曲联盟”,通过整合资源,打造文化品牌,促进云、贵、川地方戏曲的保护、传承、创新和发展。

传承和弘扬滇剧要从儿童抓起,近年来,学校教育也成为滇剧发展的新渠道。云南省滇剧院与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联合开办“滇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班”,面向全省招收11岁至13岁的学生。各地积极开展“滇剧进校园”活动,开设滇剧传习班,培养一大批滇剧小演员。目前,徐赟翔正在探索创作儿童滇剧,发掘和培养孩子对滇剧的兴趣,为滇剧培养更多的受众和表演人才。

云岭先锋全媒体记者 曾永会

(本组图片均由云南省滇剧院提供

责任编辑:李敏

23
相关热词搜索: 古老滇剧新声
已经是第一篇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