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  正文

致敬“90后”老党员

2021-08-31 16:51:10  来源:《金色时光》2021年第6期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一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一百年来,无数共产党员、仁人志士投身革命、投身建设,浴血奋斗、无私奉献。他们不忘初心、担当奉献、一心为民的革命精神,激励着年轻一代奋勇向前,继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努力奋斗。

初心在、希望在。为致敬老党员,本期专题我们走近几位“90后”老党员,听他们讲历史,看当下,话未来。

$[page]$

李富:从战场到讲台 革命薪火永相传

 

84年前,他怀揣梦想从宜良到昆明昆华中学(今昆明第一中学)求学,目睹日军战机轰炸小西门,便立志勤奋学习、报效国家;73年前,他积极投身革命,在宜良洪山区明月村组建云南人民讨蒋自救军宜(良)路(南)陆(良)游击大队(以下简称“宜路陆游击大队”),在枪林弹雨中奋勇作战;71年前,他退役后前往石林县多所小学执教,在彝族山区发挥余热,用激情和担当书写不凡人生。他就是99岁的老党员李富。

知国耻奋发读书

1922年,李富出生在宜良耿家营乡绿塘村一个彝族家庭。其祖父颇具经济头脑,通过借钱购买田地、山地等慢慢积累财富,家境殷实。“那时,我们一大家子有四五十人都聚在一起吃饭。”李富回忆说,祖父虽不识字,却深知知识的重要性,从马龙县(今马龙区)请私塾先生到家中教书,让孩子们读半天书、干半天活。见李富热爱学习,祖父便将他送到耿家营乡唯一一所小学读书,他也成为当时为数不多能接受教育的孩子。“小学五六年级,我们开始上历史课。我迫切地想知道,国家为什么签订那么多不平等条约?我们为什么这样落后?”李富感到忿忿不平。

卢沟桥事变后,李富的父亲因病去世,他在老师的建议下考入昆华中学。1938年到1941年,李富求学期间,正值日军轰炸昆明最猛烈的时期。“虽然已经过去这么多年,但我现在依然能清晰地记得,日本飞机轰炸小西门时的惨烈情景。”回忆起那段经历,李富的手有些颤抖。关于日军的空袭,昆明市档案馆馆藏档案是这样记录的:抗战八年期间,云南“遭受敌机进袭次数最多者为昆明,计四十一次;进袭机数最多者为昆明,计八百四十九次;投弹最多者亦为昆明,计两千六百零六次;被炸最多受伤者为昆明,计一千五百一十四人”。档案照片还记录下了昆明遭遇大轰炸后的情景:到处都是废墟和被炸死、炸伤的无辜百姓,惨状令人不忍目睹。

亲历日军空袭昆明,让李富对抗日战争有着更深入的了解。1942年,李富考入昆华师范学校(今昆明学院)学习。在此期间,他深受语文老师楚图南的教育启发。“在第一堂课上,楚图南老师对我们说,‘我们国家如果不变革的话,是没有希望的’。”楚图南的话,让他记忆犹新,“用今天的话来说,楚图南先生就是我的偶像”。

“绝不能做奴才”

在李富毕业前的最后一堂课上,楚图南对同学们说:“我们要说老实话、做老实事,绝不能做奴才。”这句话,成为李富立志投身革命的动力,也如同熊熊燃烧的火把,照亮了革命道路。当时,由于条件艰苦,很多能读到五六年级的学生,已是十五六岁的青年。从学生成为老师,面对比自己小不了几岁的学生,李富化身新思想的传播者,为他们灌输革命理想,鼓励他们做自己的主人。

1948年,李富担任九乡中心学校校长期间,与撒建云、谢初新、艾玉明等人共同宣传、发动,组建了宜路陆游击大队(后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第三支队)。“谢初新原本是老师,对我们建立游击大队的地方比较熟悉,发动群众也相对容易。”受此启发,担任宜路陆游击大队副大队长的李富也发动部分学生加入游击队。“战事不紧张时,我们和老百姓开联欢晚会,宣传‘共产党领导下,穷人要翻身’。游击队从最初的70余人,发展到后来的500余人。”从此,李富的革命生涯翻开了新篇章。

“宜路陆游击大队的首战在昆明火车站,我们牺牲了1名同志,缴获了30余支步枪。”李富说,自己虽是从“教书匠”转行,身体却经得起日夜行军,在激烈的战斗中从不胆怯。1949年6月,在路南县(今石林县)县委副书记、护乡三团团长高文峰的介绍下,李富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先后在宜路陆游击大队、路南县护乡三团、二支队警务营等组织从事革命工作,并参加了糯衣战斗、小圭山战斗、普拉河战斗等战役。“尤其是在糯衣战斗中,我们打伤国民党军队30余人,而我方只有营长受了轻伤。”谈及打胜仗的感受,李富自豪不已。

传承革命薪火

1950年3月,部队在路南整编时,李富9个月大的长子夭折、18岁的妹妹生病无人照顾,他决定回家乡的学校继续教书。起先,李富在宜良耿家营乡羊桥小学担任校长。“正是楚图南先生对我的启发,让我认清旧社会的黑暗腐败,明白国家为什么落后。”经过革命的洗礼后,重返教师岗位的李富暗下决心,一定要将“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个工作做好。“那时,读书不易,能到学校来的孩子个个求知若渴,很少有调皮捣蛋的。”这样的氛围,让李富得以因材施教,尽最大努力启发学生好好学习,为国家、为人民服务。

多年来,李富先后到路南跃宝山、糯衣、北山等地任教,直至1983年离休。今年4月,李富与在糯衣执教时的学生张德明重逢。虽然腿脚不便,86岁的张德明仍早早来到村口,迎接99岁的老师。师生一见面,双手紧握,满眼含泪,久久说不出话。“感谢你当初送饭给我吃,还悄悄把腊肉藏在饭里。”李富深情感谢学生在他生活受挫时的“一饭之恩”。对张德明这个学生,李富很欣慰,“他很努力学习,后来成为一名老师,把儿子也培养成了老师”。

“清清白白做人,规规矩矩做事。”这一生,李富当过老师、做过工人,也曾经务农,却从来没有忘记身为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与使命。“教书育人,在讲堂为民子女具知识;投身革命上战场,足迹滇东南求解放。”这是李富的人生总结,也是他最想对恩师楚图南倾诉的心里话。多年来,他从未辜负恩师的教导,始终践行为人民服务的承诺。

本刊记者 谭江华/文

邹 鹏/图

$[page]$

常跃:走过峥嵘岁月 如今依然澎湃

 

70年前,常跃毅然奔赴战场,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血与火交织的年代,他和战友们冒着枪林弹雨,保家卫国,如今硝烟散去,青山犹在。面对记者的采访,胸前挂满勋章的常跃打开记忆阀门,将他的故事娓娓道来。

15岁参军 夺回牲畜

“感谢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今天的我。”说到如今的生活,常老用带着山西口音的方言说道。94岁的他虽耳力衰退,但仿佛仍能通过坚毅的眼神窥见远去的硝烟战火。战争年代,常跃参加过吕梁战役、中原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两广战役、西南战役。在战斗中负伤7次,立功5次,其中立大功2次。

1927年,常跃出生于山西省沁水县郑庄镇孔必轩村的一个穷苦农民家庭,上有三个哥哥、两个姐姐。由于家庭贫困,且家中兄弟姐妹多,解决温饱都成问题。“当时日军驻沁水县城,日伪军警备队驻扎在离县城不远的马邑村,经常下乡扫荡……”常老回忆起兵荒马乱的童年,依稀记得那些吃糠咽菜、有上顿没下顿的苦日子。

1944年2月,15岁的常跃听说八路军是穷人的队伍,专为穷人打天下,便在部队路过家门口时,义无反顾地加入八路军。

入伍后,常跃被分配到山西太岳行署直属通信班当战士。1943年,驻扎在沁水、马邑的日伪军在扫荡时抢走大量牲畜,影响了百姓的春耕生产。太岳行署决定组织力量从日伪军手中夺回牲畜。于是,刚入伍的常跃迎来了他的第一场战斗——偷袭日军,为百姓夺回牲畜。“当时接到通知后,我兴奋得睡不着觉,为第一次参加消灭日伪军行动、解心头大恨而激动,一晚上反复拨弄手中的枪,不断地检查、擦拭,生怕到用时不灵便。”

当晚,天刚擦黑,常跃和战友们从行署所在地郑庄村出发,行军近20公里至马邑村,深夜12点到达预定地点后,隐蔽在村外山沟里。凌晨2点,随着班长一声令下,大家迅速扑向措手不及的敌人,一枪未发将敌人全部抓获,带着夺回的300多头牲畜连夜返回行署驻地,并将抢夺回来的牲畜全部归还给百姓。这一次战斗,成为他一生中最难忘的一段经历。

出生入死 屡建功勋

“这是我获得的最重要的几个勋章。”常老用手一一抚摸过熠熠生辉的勋章,双目下垂,陷入深深的回忆。“华北解放纪念章、解放华中南纪念章、淮海战役纪念章、渡江战役纪念章、解放西南胜利纪念章……”

过往岁月如同刻在骨子里,几乎不需要思考,自然地从常老口中娓娓道来。“1945年日本投降后,政府出学费将我送回郎必高小读书。之后,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1946年1月我又报名参军,被编入抗大四分校(后改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四纵队)当学员。1946年,我们四纵队在司令员陈赓、政委谢富治和晋绥军区第二纵队司令员兼政委王震统一指挥下打响了吕梁战役,解放了晋西南广大地区,推迟了国民党突袭延安的计划。”

在战友的介绍下,常跃于1947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至1949年,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四纵队参加了极其惨烈的淮海战役。“当时,我在四纵队政治部保卫部当侦察员,后任侦察组长。在淮海战役中我负了伤,部队后来给我记大功一次。”说到激动处,常老眼神发光,声音洪亮,沟壑纵横的脸上闪现出自豪骄傲的微笑。

常老回忆,1949年,他在江西参加了渡江战役,同年5月,部队解放南昌后向广东进发,接着在1950年进入昆明。常跃服从组织安排,任云南省公安厅第一处侦查组长,并潜伏在大恶霸李润芝身边,当他的“贴身副官”。随后,常跃悄悄把李润芝的情况通过联络员向上级汇报,最终在警备部队配合下,逮捕了李润芝及其爪牙,查抄了他的公馆。

当时,李润芝麾下滇东和滇中一带的“反共自卫义勇军”和土匪武装约5000多人,这些大小匪首在昆明被捕后,有的被剿匪部队消灭,有的自行溃散,最后土崩瓦解。“云南境内的这一股匪患基本被铲除,这一重大胜利让云南省公安厅受到上级部门的通报表扬,我也荣立了大功。”常老自豪地说。

从1951年起,常跃先后到安宁、禄劝任侦查股长、公安局长、县委书记等职。1963年至1972年,在楚雄市任公安局长等职。

不忘初心 心系群众

在常老家中,满桌的军功章和各类奖状,一幅亲笔书写于2012年的书法作品悬挂于客厅,这位抗战老兵的赤诚情怀跃然纸上:“生我的是爹娘,培育我的是中国共产党,爹亲娘亲不如党的恩情亲,天大地大没有党的威力大,改天换地劳苦大众翻了身……”

在他家门口还挂着一幅于2019年11月由武定县猫街镇仓房村党总支等赠送的锦旗,上面写着“捐资帮扶解医难,情满仓房众乡亲”。“广大群众才是真正的英雄,我做的这点事不算什么,而且我现在别的事情也做不了,只能每年捐一点。”在常跃看来,自己的这些捐赠帮扶不足挂齿,也略有遗憾,只有尽自己所能做些公益。2017年,常老向楚雄市中山镇务阻村委会捐款2000元;2008年汶川大地震,他也踊跃捐款……

在楚雄州干休所,说起常老,大家都赞不绝口,夸他是出了名的“热心肠”。“从他身上我看到了一名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本色,他是我们年轻党员学习的榜样。”在场工作人员纷纷表示。

本刊记者 欧阳小抒/文

邹 鹏/图

$[page]$

高世明:忆革命岁月 尽一生担当

 

1948年,“一支人民的军队”在昆明市路南县(今石林县)圭山地区诞生,并创建圭山红色革命根据地,把武装斗争的火种撒遍三迤大地,今年91岁的高世明就是其中一员。参加革命后,高世明从圭山游击队员成长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的一名干部,先后参与了十几次战斗,见证了云南人民为争取解放和独立作出的无畏牺牲和不懈奋斗。

受启发参加革命

1930年,高世明出生在路南县圭山镇的一个贫困家庭,直到12岁才有了读书的机会。

当时,抗日名将张冲回到家乡云南,关心文教事业的他,捐资兴办了路南圭山小学(现改名为“石林民族中学”)。“学校招生标准是,只要愿意读书,都可以来上学。”1943年,高世明在父母的支持下,穿着麻布衣衫走进了圭山小学。

在此之前的1939年,受中共中央派遣,延安抗大毕业的彝族人何现龙回到云南,到南盘江两岸的圭山地区进行武装斗争的准备工作。1946年秋,省工委派彝族革命者毕恒光回到路南,明确指示他要进行武装斗争的准备工作。毕恒光以圭山中学教员身份为掩护,走村串寨,在宣传和发动群众中做了大量工作。

1947年,17岁的高世明和他的革命启蒙老师毕恒光相遇。“毕老师告诫我们要好好读书,书读好了才有出路。”在毕恒光的教育引导下,高世明一边读书,一边从事革命工作,周末时常和老师一起到各地参加革命活动。

当时,很多农民吃不上饭,高世明家也是如此。虽然靠吃玉米疙瘩填腹,但不识字的父亲很有远见,非常支持他的工作。遵照中共云南省工委的指示,1948年3月上旬,在弥勒县西山活动的游击武装突破敌人的包围圈,经路南县的圭山向陆良县的龙海山地区、师宗县的阿乃地区、罗平县的板桥、钟山乡地区转移和进发,沿途集结部队。至3月中旬,部队发展到3个大队400余人,暂称“一支人民的军队”。朱家璧任司令员,高世明就是其中一员。

战场上共穿一双鞋

1948年,云南省工委决定将“一支人民的军队”改编为“云南人民讨蒋自救军第一纵队”。经过多次改编,1949年7月,又进一步与滇南、滇东北、思普等地区人民武装合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

在这期间,高世明从圭山游击队员成长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的一名干部,先后参与了马龙、寻甸、嵩明、武定以及陆良等地的武装斗争。

1949年底,“边纵”部队发展至10万余人,歼敌数万,解放多座县城,钳制和消灭了大量国民党部队,策应和支持了解放全中国。同年,高世明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成为朱家璧的一名警卫员。

在高世明的记忆中,最难忘的经历是在陆良县召夸镇遭遇的一场战役。“这是当时我们云南省最大的一次游击战争。”高世明说,那时他已经是一名连长,对阵的是国民党的一个团,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他所在的连队第一天打了败仗,120多个战士就牺牲了30来个。“心里非常难过,觉得对不起他们。”很快,高世明调整战略,第二天、第三天接连打了胜仗。高世明还依稀记得,那时的生活非常艰苦,天天行军,六七天就能穿烂一双草鞋。一名战友由于没有鞋穿,只能光脚行军,奔走在满是碎石的道路上,脚板被扎得鲜血直流,身为连长的高世明就把一直舍不得穿的鞋子拿出来分给战友,一人穿一只鞋坚持战斗。那场战役打得异常激烈,以至于自己中弹都没有察觉,直到战斗结束,有战友大喊:“你的腿怎么在流血?”高世明这才意识到自己已负伤。

这位拿过枪、打过仗、穿过枪林弹雨的老人,先后参加了十几次战斗,亲眼见证了云南人民为争取解放和独立作出的无畏牺牲和不懈奋斗。

发挥余热宣传家乡

解放战争结束后,高世明回到地方工作,先在路南县海宜村担任党支部书记,负责抓农村的生产生活工作,他积极作为,为百姓解忧。

对于撒尼人来说,海宜是撒尼文化的发源地,大家熟知的《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就出自海宜。同为撒尼人的高世明,爱好唱歌跳舞。退休后,他在担任村老年协会会长期间,先后捐资3万余元用于村老年协会和村民活动室的建设,并带领当地老人参加各类文艺活动,宣传当地文化。

闲暇时间,高世明时常为青少年和基层干部群众讲述当年的革命故事。“我曾经也在这里读书,当时只能盖草席,吃玉米面,你们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被邀请去学校讲红色故事时,高世明时常不忘叮嘱年轻一代。他还经常教育子孙,好好读书,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现在国家给我们的待遇很好,也很关心我们,我知足了。”别看高世明已91岁,但身体健康,闲暇之余,还下地干活。今年5月,他被邀请参加石林“万名党员进党校”活动,他认真在笔记本上写着:撒尼心向红太阳,努力改革有方向,继续革命举红旗,党的恩情永不忘……

本刊记者 谭江华/文图

$[page]$

王绪旦:从儿童团长到公安战士

 

跨越三个时代,走出4位军人,从战火硝烟到和平盛世,跨越半个多世纪的血脉传承。这是一个有着9名共产党员的红色大家庭——王绪旦一家的真实写照。

今年91岁的王绪旦,祖籍山西,后安居腾冲。无论是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还是在今天的和平时期,王绪旦都用实际行动和执着坚守诠释着红色家庭的优秀品质和责任担当。

儿童团长 筑牢革命初心

1930年10月,王绪旦出生于山西省晋城县的一个农民家庭,10岁时父母相继离世,他和哥哥、姐姐、妹妹4人相依为命,生活内外交困。回忆起那段颠沛流离的光景,王老难抑心头悲痛:“后来,我妹妹被人拐卖。7岁那年,日本侵略者入侵家乡,哥哥带着姐姐和我开始东躲西藏。”

黑暗的日子,艰苦的岁月,王绪旦目睹了日本侵略者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的行径,幼小的心灵里树立了杀敌保家的念头。八路军到晋城县后,王绪旦的哥哥加入八路军,他和姐姐因为年龄小进入儿童团,全家投身革命,加入抗日队伍,实现穿军装戴红袖章的“全家红”。

1943年的晋城县,民众抗日热情高涨,已是儿童团长的王绪旦带领儿童团成员白天为八路军、民兵站岗、放哨,晚上参加夜校学习、读书,慢慢掌握了一些文化知识,也接受了革命思想的学习、熏陶。抗日战争胜利后,晋城县相继解放,王绪旦曾多次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但因为年龄小未能如愿,但参军、入党的愿望在他的心里越来越强烈。

南征北战 在战火中百炼成钢

1946年,解放战争爆发。同年9月,16岁的王绪旦告别家乡,毅然加入革命队伍,由农家孩子转变成手握钢枪的军人。

穿军装、列队、出操、打靶、练刺刀、学文化……部队生活丰富多彩、紧张有序,王绪旦刻苦训练、学习。1948年1月,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实现多年的愿望。

1946年9月至1966年2月,王绪旦在部队当兵,历任战士、班长、排长、连长,他先后参加了强渡黄河战役、临汾战役、豫东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阳江战役、西南战役,在枪林弹雨中一路随部队转战至云南。战场上,他将生死置之度外,不怕牺牲,英勇杀敌,在淮海战役中荣立特等功1次,在解放战争中荣立甲等功6次。

1948年,淮海战役爆发,担任通信员的王绪旦跟随部队投入战斗。回忆起当时的情景,王老历历在目。“战斗打响后,敌人的飞机、大炮轮番轰炸,通信中断,连队无法接到上级指挥,连长命令我和另外两名战士去维修线路。炮弹从天空飞下,子弹擦肩而过,为保持通信畅通,我们3人用不同的姿势前进,飞奔、跃起、蹲走、匍匐前进,衣服、手、脚、脸都磨烂了,最终把线路维修好,保证了通信畅通、战斗的胜利。”王老说,“后来人们问我怕不怕死,我说不怕,当时只想着把线路修好,打胜仗,消灭敌人,因为不消灭敌人,敌人就会消灭你。”

1950年,在解放初期的西南剿匪战斗中,王绪旦带领全排战士北打李祖科,南打杨永汉,最后在梁河小厂木瓜寨俘获匪首杨永汉,平息了暴乱,剿灭了土匪武装,守护了祖国边疆的安定。

安家腾冲 传承红色基因

1966年3月,王绪旦转入地方工作,本可以回山西工作的他,却选择留在腾冲。“腾冲地处祖国边疆,民风淳朴,当地领导干部、人民群众对我很好,我也舍不得离开他们,有想为他们做事的愿望。”王绪旦说。就这样,他留下了,扎根边疆建设,一留就是一辈子。

在腾冲公安局工作期间,组织考虑让王绪旦担任公安局长,但他认为,自己文化水平低,年龄大,应该让符合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要求的同志担任主要领导。担任副职期间,王绪旦积极辅佐年轻同志,一心为公,毫无怨言。艰难岁月,他同样以清白无私的品行受到无数人的尊敬,得到领导、同事和群众的好评,获得多次嘉奖和荣誉奖章,荣立二等功1次。

对于家庭教育,他也积极传承红色基因。“三代人前赴后继,数十载薪火相传”是王绪旦家的真实写照。他们家是个大家庭,大儿子当过兵,孙子也在军事院校读研究生即将走上工作岗位,儿子、儿媳、孙子也相继加入中国共产党,可谓是三代军人9名党员的红色家庭。工作任劳任怨、教子严格、家庭和谐是这个红色家庭的良好家风。王老经常对子女们唠叨的一句话是:“我从山西晋城安家于腾冲,你们要好好做人,要有志气。”

日常生活中,讲革命故事,引导子女从小接触革命思想,成为王绪旦的“家常便饭”。儿女、孙辈时常在饭桌上、后背上、单车上听父亲、爷爷讲红色故事。在军校上大学的孙子说:“小时候,爷爷常给我们孙辈们讲自己的故事,从井冈山的星星之火讲到新中国的诞生,从烽火连天的革命岁月讲到热火朝天的建设年代,年年月月沐浴在这样的故事里,使我们这个普通家庭逐渐形成一股崇尚军人、向往英雄的风气,也让我从小认定,接受军事教育是一种荣幸,保家卫国是每个公民的责任与义务。”

通讯员 黄正保/文

尹晓东/图


责任编辑:李敏

相关热词搜索:致敬党员
上一篇:走近云南社工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