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致富先锋  >  正文

七林邓主“传家宝”变现记

2021-09-23 17:00:32  来源:《致富天地》2021年第9期

七林邓主制作工艺品藏刀

家传手艺如何变成致富“法宝”?香格里拉市卡萨藏家手工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七林邓主抓住当地乡村旅游蓬勃发展的良机,依托家传的藏族铁匠手艺,将藏式刀具、餐具等打造成旅游商品,让民族文化“变现”。如今,身为省级民族文化行业龙头企业的负责人,七林邓主不但自家走上小康路,还帮助周边村民实现增收。

“传家宝”不能丢

在香格里拉市小中甸镇吴公村,有一户大名鼎鼎的“吴公噶达”(吴公铁匠)家,七林邓主就是家里的铁匠手艺传承人。七林邓主和他的父亲扎西旺丹也不知道祖上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当铁匠的,但从口口相传中,他们听说祖辈曾为英雄格萨尔王铸造过锋利无比的宝剑,也为丽江木氏土司家打造过上乘战刀,一代代传承留下了精湛的打铁手艺。

过去,受传统思想影响,在藏族群众的观念里,铁匠和木匠、屠夫一样,地位低下。七林邓主虽然从父亲和叔伯那里继承了不少手艺,却没机会用它来改善家里的生活。受自然条件限制,吴公村的藏族群众家家靠青稞和牛羊过着半农半牧的生活,日子十分困难。农闲时,不少人会外出做伐木、运输等副业补贴家用。

即便谋生不易,扎西旺丹还是常告诉七林邓主:“我们家的铁匠手艺是个‘传家宝’,传到今天不容易,生活再难,手艺也不能丢。”于是,一有空闲,父子俩就在院子里架起风箱,敲敲打打起来。在父亲的教授下,七林邓主经常打些柴刀、餐具、器皿等送给亲友或卖给周边的藏民。几年下来,七林邓主不但手艺精进,打得一手好刀、铸得一手好器,还逐渐有了自己的销售渠道。

手工艺变增收产业

过去,吴公村是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如今,214国道和丽香高速公路从村旁横穿而过,交通便利。近年来,香格里拉旅游业不断发展,带火了小中甸镇的乡村旅游。

南来北往的国内外游客,对藏族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经常有人慕名而来,请七林邓主父子打制藏刀、器皿。七林邓主敏锐地意识到,随着民族文化不断发展,群众的思想观念也在改变,游客和藏民对藏刀等生活用具、餐具的需求不断增长,是时候将“传家宝”拿出来转换成赚钱的门路了。于是,父子俩在路边建房开了一个铁匠铺,开始打造藏族群众经常使用的柴刀、佩饰藏刀等生产生活用具,很快赚到一笔钱。

2009年,七林邓主在上级部门的帮助下,依托铁匠铺成立了香格里拉市卡萨藏家手工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并申请到“卡萨刀”商标,开始走上产业化发展路子。凭着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公司打造的产品质量好,加上小中甸游客多,传统刀具和餐具等在藏区需求量很大,“卡萨刀”很快打响了名声,订单络绎不绝。

然而,七林邓主并未因此止步。他和父亲坚持手工打造每一件产品,并多次到西藏、青海、四川等地学习考察藏族相关手工艺,不断提升自身技艺,提高产品质量。同时,七林邓主还与基层供销合作社建立合作关系,在独克宗古城开设直销店,依托互联网开设线上专卖店。

此外,七林邓主每年还拿出一部分经营收益,在迪庆州民族文化节庆活动上举办吴公村文化展览,并积极参加上海、青海、昆明等地的旅交会、农副特产展销会,集中展示迪庆藏族文化和产品。通过多种营销手段,公司逐渐从单一铁器生产企业发展成集乡村旅游、铁器生产销售、民族文化展示于一体的旅游文化型企业,年产值达700万余元。

致富不忘带乡亲

由于技术精湛、产品质量过硬、经营得法,公司产品曾获“中国3·15诚信品牌”等荣誉、“云南省著名商标”等称号。这让七林邓主一家逐渐富裕起来,家里建起两栋宽敞高大的藏式民居,全家六口人买了4辆汽车,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之家。

“虽然我家富了,但大多数村民依然过着贫困的生活。”七林邓主说,他和父亲扎西旺丹都是党员,父亲还是村民小组长,有义务带领乡亲们发展。因此,公司成立后,七林邓主先后将村里的近百名剩余劳动力和困难户吸纳进公司务工。

这些工人中,有的跟着扎西旺丹打铁,有的跟着七林邓主跑销售,有的经过培训后成为民族文化导游和表演艺人,每人每月有2500~4000元的固定收入,极大地改变了他们的生活状况,很多人家因此摆脱了祖祖辈辈半农半牧的贫苦生活。在当地群众中,提起“吴公噶达”家,没有人不竖起大拇指。

本刊记者   肖 宇/文

受访者供图


责任编辑:李敏

相关热词搜索:七林邓主传家宝变现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