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川精神”的生命写照

2023-09-25 16:21:52  来源:云岭先锋网

尽管是7月的酷热时节,河谷气候的昆明东川区一改过去的热浪滚滚、干热难耐,高温被葱茏的绿意消融到可接受的程度。晨曦中渐渐苏醒的城市湿地公园,鸟鸣伴唱、流水潺潺,绿色回归这片苍凉的山川。山坡、路边、坪子上的农村,小道干净整洁,家家户户的庭院焕然一新,风格各异的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点缀在房前屋后,不时可见高大挺拔的攀枝花、结满果实的木瓜树。

这个因铜矿而兴,也因铜矿而衰落的城市,最终完成绿色、生态的转型。回望历史,老一辈人都清晰记得东川数次“向死而生”的阵痛仿佛蒋家沟年复一年泥石流爆发堆集的河滩,灰白色的河床像一条陡直的大马路携满泥沙和砾石,从乌蒙山中汹涌而来。两岸的山峦光溜溜的,裸露着岩石和崩塌的崖壁,仿佛流干了血液的远古生物,苍白、枯槁、了无生气,但痛彻心扉。

新中国成立后,西南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了东川铜矿。1950年7月,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东川铜矿经过紧张的筹备,不到两个月就开炉炼铜,昼夜不息,保证了新中国军工企业的生产。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东川铜矿成为新中国“一五”期间的重点建设项目。周恩来总理发出指示,“全国支援东川铜矿建设”,大批高级知识分子、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从全国各地调到东川,多名苏联专家援助东川。周总理亲自动员部署东川铜矿的建设,完全是因为全国的基础工业建设大规模启动,铜的需求量成百倍增加。由于西方的封锁,即便拿着钱也买不到铜。铜的短缺,制约了中国基础工业的发展。铜的重要性,惠及这个人口稀少的深山峡谷中的小地方,行政区划得到地级市的规格待遇,地图上标注的是“东川市”,便是明证。“头顶青天,脚踏云海,胸怀祖国,放眼世界”,这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东川铜矿工人写在落雪矿二百二选厂机房墙上的一条标语,今世尤存。

东川铜矿的设计生产年限为20年。20年后,设备老化,公路铁路严重损毁等问题逐渐出现,40多年的大规模机械化开釆,东川铜矿逐渐资源耗尽。进入市场经济,体量庞大的东川矿务局船大难调头,辉煌不再,举步维艰。一九九九年,因为铜矿资源枯竭,原云南省除昆明以外的第二个省辖市——东川市(地厅级)被撤销,成为昆明下属一个区。面临的是“东川干部的心如山河一样破碎”,伴随的是几乎无可抗拒“泥石流式”情绪崩塌的潜在危机……

阵痛中痉挛的东川,痛定思痛后认识到转型发展是资源型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选择了“一产抓特色、二产抓延伸、三产抓增量,总体抓替代”的方略开启复兴之路。特别是农业上以“农业特、农业新”布局,“一次规划,分片实施,一片一特,一社一品”,全面实施“十百千万”工程。坚持特色农业发展,坚持优化结构促转型、特色发展惠三农。

农业发展政策激发了村民建设美丽家园的积极性,也催生了一对残疾人夫妇的出现,成为东川精神的新名片。

这对残疾人夫妇就是张顺东、李国秀。张顺东、李国秀夫妇的事迹在云南可谓家喻户晓。张顺东6岁时被电击伤,由于家里贫穷没钱医治,右手、双脚相继截肢。李国秀天生缺双手,家庭贫困。

虽然生活艰难,但两人从没放弃过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李国秀靠双脚在地里劳动,还能用脚绣花写字;张顺东凭借一只手,学会骑农用三轮车,平时自己运输力所能及的材料,减少家庭支出,他们共同营造出完整、幸福的家庭。在脱贫攻坚奔小康路上,他们不等不靠、不找不要,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难,与当地村民同步奔小康。

云南网曾发布过一篇题为《东川区以“七个一”为抓手,推动典型引路法落地见效》的文章,文章说:近年来,昆明市东川区紧紧围绕乌龙镇坪子村芭蕉箐小组张顺东、李国秀夫雪“无腿踏出脱贫路,无手撑起半边天”的感人事迹,“以七个一”为抓手,推动典型引路法落地见效,进一步激发了广大群众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奋发向上的精神,为东川更好更快地衔接乡村振兴工作,提供了源源不绝的精神动力。

老曹是位作家,上世纪70年代末80代初,天津出了一位著名工人作家蒋子龙,跟蒋子龙一样,老曹也是工人出身,在报刊杂志一连发表了好几部作品后,从塑料厂调到东川市群艺馆从事专业创作。

临近退休的前一年,老曹偶然从乌龙镇文化站长陈飞口中得知,乌龙镇下属的坪子村委会芭蕉箐村民小组,有一位名叫李国秀的奇女子,生下地就没有双手,却能用一双灵活的脚,绣出精美绝伦的鞋垫,茶花、牡丹、马樱花(杜鹃)都不在话下,活灵活现,比人家手绣的还好。

老曹寻思,这可是一个难得的好题材。

芭蕉箐离乌龙镇不远,只有7公里,村子也不大,总共只有85户,304人。远远看去,85户人家星罗棋布地散布在高低不平的山梁和山洼间,李国秀家位于村子中央一个不起眼的地方。

等到了李国秀家,老曹又大吃一惊,李国秀的丈夫张顺东也是一位残障人士。而且,情况看上去比李国秀还要严重。

老曹在李国秀家房前屋后转了一圈,发现这个“残疾人之家”,里里外外从环境卫生、屋内陈设,再到房前屋后的菜园、猪圈,与隔壁邻居并无太大的差别,两口子甚至还利用自家的房屋,开了全村惟一一家杂货店。

陈飞家的菜园与张顺东李国秀家的连在一起,园子里的菜,明显不如张顺东李国秀打理的好。

老曹指着菜园子笑了,笑着对陈飞说:“看看你种的菜,还不如人家张顺东李国秀。”

接着,收起了笑容:“这两口子本身就是一个大题材,你这个文化站长失职了。什么叫中国故事?这家人的故事就是最好的中国故事。”

老曹一语成谶,九年后,张顺东、李国秀果然登上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台。

当然,登上颁奖台那是靠实力和汗水。截肢再截肢的张顺东,从一条假腿拼到两条都是假腿,行走就跟耍高登差不多,还坚持奔走在田间地头,这份日复一日从不懈怠的精神和毅力,不让人感动都不行。

一条假腿拼到两条都是假腿,拼在八亩旱地上。点包谷花生时,张顺东单手挥锄在前面刨坑,李国秀紧随其后,用脚指夹起种子扔进坑里,再一划拉用泥土盖上,老鼠和鸟就无法偷食种子了。红薯也一样,种红薯用的是红薯藤,事先将红薯藤剪成一尺来长,张顺东在前面理墒,李国秀在后面用脚指把红薯藤埋进土里,两人配合默契,效率一点不比别人差。

一条假腿拼到两条都是假腿,拼在赶乡街子集和杂货铺上。自从有了李国秀,杂货铺成了一份固定的收入。张顺东拼命地在各个街子之间转来转去,把农村当成主战场,一周两个街天,过去两天顶多跑四个街子(集市),现在能跑八个。

一条假腿拼到两条都是假腿,拼在租下了十几亩地,加上原有的八亩,养十多头肥猪上。夫妻俩终日忙碌在土地上,种完包谷马上开始种洋芋、种红薯,红薯是个好东西,不但红薯本身可以喂猪,红薯藤晒干碾碎也可以做饲料。而且,不管红薯还是红薯藤,产量都很高。这样下来,一年到头土地都没闲着。尤其是张顺东,像牛一样整天忙忙碌碌,除了种地,还要赶集,没一天是空闲的。

一条假腿拼到两条都是假腿,拼在用5万元的无息贷款,盖一栋钢筋混泥土结构的三层楼房子。按室内面积一百平米下的地基,东西两间厢房,中间是一个大客厅,空心砖房留作厨房、杂货铺和李国秀的十字绣工作室。

一条假腿拼到两条都是假腿,拼出了感动中国的“东川精神”……

2020年9月11日,云南省人民政府扶贫开发办公室综合处,以《云开办(2020)182号》文的形式,正式致函昆明市扶贫办,通知张顺东于2020年9月20日至 9月24日,到北京录制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奖特别节目。

其实,一个月前的2020年8月12日,张顺东就应邀参加了在昆明举行的云南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系列发布会”,当时是以光荣脱贫户的身份参加的。

这中间,又发生了一个小插曲,张顺东入选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事迹巡回候选报告人,赴京的时间大大提前了,从9月20日提前到9月14日。也就是说,从接到通知,到出发,只有三天的时间。

昆明距东川只有170多公里,到昆参加“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系列发布会”,问题不大,但这一次是去2000多公里外的北京,考虑到他的身体状况,东川区专门派乌龙镇文化站站长陈飞陪同前往。

陈飞既是张顺东的发小,又是小学同学,同时还是文化站站长,由他陪同再合适不过了。

陈飞拿到培训名单才发现,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候选报告人名单中,整个云南省只有张顺东一个人。报告团先进事迹共分四个奖项,分别是组织创新奖、创新奖、奋进奖和贡献奖。国务院扶贫办和中央电视台都非常重视这次巡回演讲,专门请来天津市作协的刘晓玲老师帮助修改,一连修改了好几天。当听到脱贫攻坚期间,由于超负荷的体力劳动,张顺东连续三次截肢,刘晓玲老师忍不住哭着说,张顺东是一位真正的战士,他是用自己的生命脱贫攻坚,用生命向贫困宣战!

在北京培训了十多天,做完全国脱贫攻坚奖特别节目,接下来就是长达一个月的巡回演讲,张顺东所在的报告团,先后在海南、广西、贵州、云南四省区进行了巡回演讲。时值脱贫攻坚决战决胜时期,各地都非常重视,每到一个省区,四套班子全部亲自到机场迎接。又是献花,又是载歌载舞,非常隆重。

演讲获得巨大成功,光是张顺东他们这个团,线上线下就有14万人收听。

陈飞说,据他观察,这个团事迹最感人的还是张顺东,许多人都听哭了,会场里唏嘘声不断,每次讲完,都会赢来经久不息的掌声。演讲结束,不少听众纷纷上前围住张顺东,请求签名、合影留念。

下来张顺东说,我又不是名星,让我签什么名?

陈飞告诉他:“你现在比名星还明星,现在只差联合国了,联合国再授你一个什么奖,全世界的奖都被你拿完了。张老东。”

在贵州,省委政府宴请巡回报告团,省委主要负责人专门向张顺东敬酒,敬完张顺东,又来敬陈飞。陈飞吓得边躲边解释:“首长,我是陪同人员,不是先进范模人物。”

这位首长很有水平,拍了拍陈飞的肩膀说:“应该的应该的,你是他们的坚强后盾,同样也很辛苦。”

张顺东没想到的是,他的北京之行,才刚刚开始。

2021年2月春节刚过,张顺东李国秀正式收到通知,赴京参加2月25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的全国脱贫攻坚表彰大会。

2021年2月25日上午10时30分,全国脱贫攻坚表彰大会正式开幕。军乐团奏响了庄严的《义勇军进行曲》,身披大红授带的张顺东、李国秀与全体与会者起立,高唱国歌。

继全国脱贫攻坚表彰大会之后,张顺东的北京之行还在继续——

2021年下半年,经过层层选拔、反复酝酿和审批,张顺东、李国秀夫妇荣获全国第八届道德模范荣誉称号。

张顺东和李国秀可谓天生一对,缺一不可。老式柴灶做饭的时候,炒菜的铁锅有只耳朵,李国秀用两只脚帮他掌锅。后来改用液化气,大铁锅也改成了只有一只握把的小炒锅,李国秀就用一只脚帮他掌锅。这么多年连炒菜做饭这样的小事都要相互配合。

大场面更是“焦不离孟,孟不离焦。”张顺东在海南、广西、贵州等地巡回演讲,一开始讲得不是那么顺畅,毕竟那么大的场面,台上还坐着一众省市领导。讲了几场后,张顺东提出,演讲时,能不能让李国秀站在他旁边?

下一回轮到张顺东演讲,因为李国秀站在旁边,张顺东真的不紧张了。有时候讲着讲着忘了词,站在旁边的李国秀还会及时提示,演讲比从前顺畅多了。不但顺畅,还讲出了感情,讲到妻子多年来对自己的帮助、支持和无微不至的关怀,张顺东都会情不自禁地将目光转向一旁的李国秀。每每这时,都会赢来骤风暴雨般的掌声,无意间,将演讲推向了高潮。

与张顺东的五大三粗不同,李国秀身材娇小,确实给人一种小鸟依人的感觉。再加上张顺东说的温柔,就像榔头砸到了棉花堆上,张顺东再大的火气也只能偃旗息鼓。

巧合的是,2021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议式,与2022年冬残奥火炬传递,时间上仅仅相隔了一天。2021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是2022年3月3日,火炬传递仪式是2022年3月4日。

陪同张顺东李国秀赴京的是他们的大女儿张光琼。女儿故意逗父亲:“这一次你还紧不紧张?老爸。”

张顺东看了看身边的李国秀:“你妈在,我为什么要紧张?再说,你老爸我也不是第一次到北京了。”

2021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组委会授予张顺东、李国秀的颂奖词是:

山对山来崖对崖,日子好比江中排,毛竹天生筋骨硬,顺风顺水出山来。李家大姐人才好,张家大哥看上她。没脚走出致富路,无手绣出幸福花。

看来感动组委会的,不仅仅是夫妻俩的自强不息,还有他们贫贱不移的忠贞爱情。

2022年3月4日,头一天晚上刚刚参加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的张顺东,又马不停蹄地赶到中国残疾人体育运动管理中心,与27名从全国各地选拔出来的火炬手,顺利完成了长达1474米的火炬传递。之前彩排时,会务组曾建议张顺东乘坐轮椅参与传递,但被张顺东拒绝了,张顺东说:“1400多米还不到两公里,比我上山收包谷近多了。用不着轮椅。再说,火炬传递对我们残疾人,意义重大,一辈子可能也就这么一回,我一定要亲自走到目的地。”

张顺东是第11棒火炬手,他下来的时候,火炬传递还不到一半。媒体记者趁机围了上来,请他用一句话概括火炬传递的感受,张顺东想都没想就说:“残疾人只要一心拼搏,同样可以创造辉煌。”

就在张顺东频繁往来于北京、昆明期间,轰轰烈烈的乡村振兴开始了。从中央到省市区的各级领导,都一再嘱咐张顺东,希望他再接再励,在刚刚开始的乡村振兴中,为乡亲们带个好头,为芭蕉箐和坪子村委会的乡村振兴再立新功。

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顶重大战略,2021年2月21日,中央以一号文件的形式,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2月25日,国家乡村振兴局正式挂牌成立;同年4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以法律的形式,将乡村振兴列为今后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

乡村振兴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一,产业振兴;二、人才振兴;三、文化振兴;四、生态振兴;五、组织振兴。目的是通过上述五大振兴,构建一个美丽乡村,进而实现农村的全面发展。

五大振兴中,产业振兴首当其冲。受铺天盖地的微型车冲击,张顺东的乡街子买卖一天不如一天,微型车空间大、速度快,车上拉的日用生活品也比张顺东齐全,他的三轮机动车没法跟人比。除了无孔不入的微型车,这两年,又冒出了一个多多买菜,说是买菜,其实柴米油盐酱醋茶样样都卖,而且价格比积义街的批发价还便宜。

换句话说,张顺东跑了一辈子的乡街子,同时也是他最擅长的“产业”,越来越难做,眼看就不行了。种植业受土地和身体的限制,也不行,剩下的只有养殖业一条路了。好在养殖张顺东并不陌生,当初就是因为放猪他才受的伤。

扩大养殖规模,就要扩大场地,他原先就想过,把自家的菜园子改为种养殖场,一半用于养猪养羊养鸡,另一半给儿子张光云种磨菇。

说干就干,张顺东开着他的三轮车买来建材,同时定制好钢结构屋架,短短十多天,房子就起来了。

不料儿子张光云又跟父亲张顺东闹上了。

本来张顺东在自家菜园子盖的临时建筑,一半是留给张光云种磨菇的,但房子盖好,张光云又改变了主意,不种磨菇了,要去昆明打工。

张光云是被张顺东从昆明叫回来帮自己搞“顺东云品”直播的,但东川太小,加上没什么拿得出手的土特产,整个双十一就卖了59把面条,平时就更不用说了。张光云心灰意懒,不愿再搞电商,想改种磨菇。父亲也同意了,还帮他盖起了临时房子。但房子盖好,张光云又不干了,理由是种磨菇需要技术,自己初中毕业,就学了一个修摩托。摩托是摩托,磨菇是磨菇,两者天差地别,你让一个修摩托的如何种磨菇?

不懂技术不会学吗?张顺东让儿子学习,儿子却铁了心要去打工。芭蕉箐85户304人中,常年在外打工的有28户,一百六七十人。严格说来,儿子的想法也没什么错。李国秀被夹在中间,说这个也不是,说那个也不是,思来想去,想起了一句老话:家和万事兴。于是,花了两天的工夫,把这五个字绣成了一幅一米五长的十字绣,让丈夫拉住一边,儿子拉住另一边,自己站在中间,拍了一张照片。

快三十年的夫妻了,而且两人加起来只有一只手,两人的配合,比一般夫妻还默契。张顺东一看这幅字,马上明白了妻子的意思,不再阻拦,儿子执意要去打工,就让他去吧。他会与妻子携手,筑好芭蕉箐的“凤凰巢”,与乡亲一道将坪子村委会建设成仿佛城市花园那样的乡村美景,吸引儿子最终加入老家乡村振兴的行列。

云南网的报道果然精辟,分析也是一针见血,张顺东、李国秀夫妇坚韧不拔、奋发向上的精神,为东川更好更快地衔接乡村振兴工作,真的提供了源源不绝的精神动力。

“没脚走出致富路,无手绣出幸福花。”相信张顺东、李国秀夫妇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将继续感动中国、感动云南。

见证了遭遇“泥石流”般“没顶之灾”的东川市、“向死而生”变身东川区的历史变迁,跟随东川转型之路,脱贫攻坚不等不靠、乡村振兴以身作则的张顺东、李国秀夫妇,身上自强自立的“东川精神”,在红土地的滋养之下,正在蔓延、覆盖东川的高山深谷,光芒回荡在“泥石流”堆积的河谷中,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段平

责任编辑:王璐

相关热词搜索:东川精神生命写照
上一篇:誓词永恒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