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党建要闻  >  正文

景颇族:“纵歌”日月换新天

2020-10-13 11:40:03  来源:云岭先锋

德宏州各族群众欢度“目瑙纵歌”节 朱边勇

每年正月十五前后,是景颇族最隆重的节日——“目瑙纵歌”(意为大家一起来跳舞)。这一天,景颇族群众着盛装汇集到广场,在大鼓、铓锣等乐器伴奏下,万人共舞,祈愿生活吉祥如意。

2019年,这场延续千年的“目瑙纵歌”别有一番意义。这场歌舞不仅跳出景颇族群众对党和国家给他们带来新生活的感恩,更跳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一年,曾靠狩猎为生、食不果腹的景颇族,成功脱贫摘帽,实现整族脱贫。

贫困,这个千百年来一直套在景颇族群众身上的枷锁,是如何被打破的?从刀耕火种到现代农业

研究景颇族文化多年的德宏州委原常委、宣传部部长李向前说,景颇族虽是跨境民族,但根在中国,明末清初景颇先民从青藏高原迁徙到云南。目前,景颇族主要分布在德宏州陇川县、盈江县等地,人口有14万余人,占我国景颇族总人口的95%以上。在怒江州、临沧市耿马县、普洱市澜沧县等地,也分散居住着少量景颇族群众。

从原始洪荒、民族部落到畜奴时代,沧桑岁月中景颇族社会文明进程发展并不快。直到新中国成立前,部分景颇族村寨还过着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

据德宏州委副秘书长、德宏州扶贫办主任陈力介绍,为了帮助“直过区”群众摆脱贫困,近年来,除了改善基础设施外,还加大产业帮扶、引进现代产业,通过加快转变生产生活方式,让景颇族群众在主动参与脱贫中不断学习提高,从而提升综合素质,加快景颇族的社会文明进程。

从2016年开始,景颇族群众生产生活的变化尤为明显。按照“一个集体帮扶一个民族”的政策,三峡集团对口帮扶景颇族整族脱贫。在三峡集团的支持下,德宏州从提升能力素质、组织劳务输出、安居房建设、培育特色产业、改善基础设施、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实施了精准帮扶。其中,桑蚕产业被引进陇川县景颇族村寨,作为特色产业培育推广。

陇川县陇把镇吕良村曼崩村民小组是一个景颇族聚居村寨,近几年,在村党总支的引领下,由党员带头种桑养蚕,全村人均收入有了明显提高,精神面貌也发生了改变。“2017年,我家开始养蚕,就我一个人养,2019年就赚了1.5万元。”曼崩村民小组村民董麻锐说。

“以前大家靠种甘蔗为生,过着懒散的日子。现在大家忙着学习种桑养蚕,比谁家的蚕养得好、赚得多。”陇把镇党委书记董桥相表示,通过发展养蚕,激发出景颇族群众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大家争着学技术靠勤劳致富。

如今,像曼崩村民小组这样通过产业帮扶实现脱贫的景颇族村寨不胜枚举。通过党组织引领,按照现代科学方式发展桑蚕,发展鸡、猪养殖等产业,让景颇族群众在参与产业发展中,不仅提高生产技能,还实现脱贫致富。

从自给自足到多元发展

对于景颇族来说,虽然经过多年迁徙,所定居的地方自然资源禀赋不差,但因长期处在闭塞环境中、社会发展迟缓、思想观念落后、满足于自给自足等因素而导致贫困的,却占了一定比例。如何让景颇族群众转变观念,用好身边的资源拓宽脱贫致富路?为此,各地党组织非常重视“志智双扶”,通过党员先行先试,作出表率。

今年72岁的老党员永么朋是陇川县城子镇巴达村曼崩坝村民小组的村民。“以前大家只知道在房前屋后种玉米、蔬菜,自给自足没想过发展。”永么朋说,2007年前后,他领到政府扶持的坚果苗后,带头在自家屋前的院子里种下。几年后,进入挂果期的坚果给永么朋一家带来不错的收益。2019年,仅靠在庭院种的坚果,他家就获得2万多元的收入。看到永么朋的成功,村里人的观念悄然发生了转变。

如今,全村60多户人家,都把自家庭院利用起来,种植坚果或种桑养蚕。观念的转变,让这个景颇族寨子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形成规模达300亩左右的“庭院经济”,为助力脱贫起到积极作用。

陇川县清平乡清平村下回环村民小组是一个景颇族聚居村,这些年通过发展桑蚕,村民的生活有了起色。但曾经成功带领群众发展起蚕桑产业的村党支部书记杨春燕并不满足于此。

“桑叶在养不了蚕的季节不是浪费掉了吗?桑叶除了喂蚕,应该有更好的利用价值。”杨春燕积极思考,通过上网学习和自我摸索,请教农业专家,在当地推出了桑叶茶。如今,她的桑叶茶生意逐步步入正轨,吸纳了当地50多位妇女务工,她筹办的桑香茶厂也正在建设中。这一观念的转变,拓宽了当地景颇族群众的收入来源,延伸了桑蚕产业链。

此外,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各级党委、政府积极引导青壮年外出务工、带领村民到外地学习等,也为景颇族群众观念转变提供了契机。一些村民外出务工后,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一个带着一个外出务工的现象,他们走出了祖辈千百年来固守的大山,逐渐融入现代社会。

“精准扶贫不仅要物质扶贫,更要精神扶贫,要帮助群众树立扎实肯干就有好生活的观念。景颇族群众的整族脱贫,不仅要有强大的外力推动,更重要的是景颇族群众自身观念的改变。”云南师范大学中国西南对外开放与边疆安全研究中心教授熊理然表示。

从陈规陋习到文明风尚

历经岁月沧桑,景颇族形成自己的民族信仰和独特的民俗文化,但也有一些不科学、不文明的观念和陋习沿革至今,甚至影响了景颇族聚居区的风气。

“小时候,村里的小孩子因病哭闹不停,家长却不及时送医,而是到村周边做一些小仪式,祈求病魔被带走。”从小在景颇族寨子长大的景颇族干部、陇川县政务服务中心主任金麻对记忆犹新。

脱贫,不仅要让景颇族群众提高物质生活水平,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生活也非常重要。为此,移风易俗也成为脱贫过程中一项重要工作。

在党组织的带领下,各景颇村寨动员群众利用活动场所,经常性开展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从点滴小事教育引导村民革除陋习。“现在村里小孩生病,家长都及时送村卫生室,有条件的都主动送往县城医院治疗,观念发生了极大转变。”金麻对说。

陇川县勐约乡景颇族村落广瓦村村民石木栽,因丈夫受陋习影响,惰性思想严重,一家人穷困潦倒。后来,在党组织的帮助下,石木栽劝导丈夫改掉陋习,一起种桑养蚕、外出务工等,一家人不仅走上脱贫路,精神面貌也发生了重大改变。2019年,他们的女儿以优异成绩考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如今的石木栽一家,变成村民学习的榜样。

随着脱贫攻坚各项工作的深入,崇尚科学、重视孩子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等观念,逐渐深入景颇族群众心中。今年34岁的曼崩村民小组村民董泡三在近几年学习养蚕中,感受到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他告诉记者,小时候家里困难,越穷越不愿意读书,同龄人不少小学都没毕业就不愿意上学了。如今,他和村里其他年轻的家长一样,对孩子的学习教育十分重视。

陈力表示,在移风易俗、提倡文明风尚的同时,德宏州也注重尊重民族风俗、传承民族文化。比如用民族语言为群众宣讲政策、利用民族节庆引导群众过健康向上的生活,还在景颇族易地扶贫搬迁中,将民族元素融入房屋设计中。

传承民族文化,不仅让景颇族群众保留民族之根,也开辟了致富新路。陇川县城子镇霸遍村,在党组织帮助和扶持下,成立了景颇织锦合作社。如今,在合作社的带领下,村里越来越多的妇女积极参与到织锦学习中,一项新的致富产业逐渐步入正轨。

记者 杨建乐 通讯员 何成全

责任编辑:谭宗慧

46
相关热词搜索: 景颇族纵歌日月换新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