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法律维权  >  正文

识别“坑老陷阱”守护消费安全

2021-12-29 16:30:35  来源:2021年第12期《金色时光》

随着我国老龄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一些不法经营者利用老年人信息闭塞、认知较弱等特点,炒作概念、虚假宣传,骗取钱财。为帮助老年消费者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中国消费者协会提示:

1.从正规渠道购买药品,警惕虚假广告

一要通过正规渠道购买药品。应尽量选择到医院、诊所、药店等持有《药品经营许可证》和《营业执照》的正规场所(含电商平台)购买药品,仔细检查药品的批准文号(国药准字号)、有效期限等,可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进行查询、核实。

二要警惕医疗效果显著的食品。对于一些宣称能治疗疾病的“食品”,要么是虚假宣传,要么很可能非法添加了药品,长期食用对健康不利。

三要当心网络虚假广告。不法经营者为获取经济利益,会通过网络发布涉及中医药的虚假违法广告,夸大疗效,诱导消费者购买。

2.保健食品不能治病,选对用对才能有助健康

一要结合自身状况来选择。建议老年消费者先到正规医院进行体检,听从医生建议,结合保健食品功能、适宜人群,根据自身需求选择适合的产品。目前,我国批准的保健食品分为两类。一类是仅限于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营养素补充剂,另一类是具有特定的保健功能的保健食品。一般情况下,每种保健食品的保健功能不超过2种,不存在包治百病的保健食品。

二要认准“蓝帽子”并核对保健食品批准文号。尽量选择从超市、药店等渠道或信誉较好的电商购买,注意查看商家是否取得《食品经营许可证》,其经营范围是否含有保健食品销售,并检查产品包装上是否有“蓝帽子”(保健食品专属标志)及批准文号。产品批准文号真伪、具体注册或备案信息,可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网站特殊食品信息查询平台查询。

三要注意保健食品与其他食品及药品的区分。老年消费者要按说明书要求服用保健食品,坚持均衡饮食。保健食品一般需要较长时期的食用才能达到保健目的,不可期望所谓“速效”。

周煜 绘

3.低价旅游看似天上掉“馅饼”,实为精心设计的购物“陷阱”

一些黑心旅行社以“零团费”“免费游”等噱头吸引老年消费者,但为降低经营成本,可能会在交通工具、餐饮住宿等方面大打折扣,并在旅途中安排各种购物环节,或是在签订合同时将需要付费的景点排除在低价团费之外变相加价。

老年消费者在选择旅行社和旅游产品时,不能单纯以价格为导向,要多关注旅行社口碑及旅游产品品质,并考虑自身身体状况和经济承受能力等因素。与旅行社签订旅游合同时,要详细阅读合同条款,了解行程安排及双方的违约责任,注意是否有针对老年消费者的特别条款。

如发现旅行社的合同存在向老年人收取“年龄附加费”、高额保证金等不合理之处,要提前与旅行社协商解决,不可盲目签约。

4.投资理财不是投机发财,小心“中套”血本无归

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老年人掌握的理财知识和信息不充分等特点,打着各种旗号,以“高额回报”为诱饵,布下层出不穷的诈骗“套路”,造成老年人财产损失。

建议老年消费者一要主动学习投资理财知识。了解各种理财产品存在的风险,并积极与子女沟通,听取他们的意见。二要去银行、保险公司等正规金融机构购买理财产品。仔细阅读产品说明书或合同,了解理财产品的风险等级、预期收益率等详细情况。三要按照要求进行风险承受能力测评,注意适度投资、分散风险。四要警惕高息理财项目,远离非法集资。不轻信商家任何“低门槛、高回报”的宣传,不购买资金去向不明、投资业务不清的理财产品。

5.不参加非法“会销”,不相信商家“洗脑式”宣传

不法经营者假借国家“惠民工程”“政府补贴”等旗号,冒用境内外著名医药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等名头,假扮专家、教授等,将其产品标榜为国内重大发明或国际科技领先成果,通过强调老年人易得疾病、夸大产品疗效、反复介绍“成功案例”,对参会老年人进行“洗脑式”宣传。

实际上,这些经营者往往没有经营许可证和营业执照等资质,其产品也没有所谓“神奇功效”。老年消费者务必远离打着养生讲座、专家访谈、免费体检等旗号,采取家访送礼、会员优惠、“饥饿营销”等方式推销产品的非法“会销”活动。

6.电信诈骗手段层出不穷,务必看护好“钱袋子”

近年来,电信诈骗呈高发态势,而老年人因识骗防诈和抗风险能力较弱,成为电信诈骗的主要受害群体。电信诈骗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冒充“老朋友”以各种理由借钱或冒充医务人员称其子女住院急需交钱治疗;冒充银行或公检法工作人员,以信用卡被透支或被冒用、涉嫌巨额诈骗等理由,要求受害人将资金转到所谓“安全账户”等。

老年消费者对于涉及金钱的事由一定要理性分析、多方核验,不向陌生人转账汇款,不将银行卡号、密码、手机验证码等信息告知陌生人,更不要贸然按照对方指示进行操作。建议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消费者安装公安部门推出的国家反诈中心App,为防范电信诈骗提供保障。

中国消费者协会提醒广大老年人,消费前一定要了解产品或者服务的有关知识,不轻率,不跟风,不盲目,不任性。在消费过程中,应注意留存发票、收据等消费凭证。当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可直接与经营者协商,提出合法诉求。双方难以达成一致的,可拨打12315或12345热线电话投诉举报,也可向有关行政部门投诉或请求消协组织调解。

来源:中国消费者协会官方网站

责任编辑:王璐

34
相关热词搜索: 识别陷阱守护消费安全
已经是第一篇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