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乡村振兴  >  正文

那京村:旅游红火群众乐

2021-09-23 16:55:53  来源:《致富天地》2021年第9期

那京村游人如织

被誉为“金链子花盛开的傣寨”的那京村民小组,位于云南省临沧市双江县沙河乡允俸村委会,是一个以傣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村寨。过去,村民生活主要靠甘蔗等传统产业支撑,尽管紧邻县城,但发展滞后。近年来,那京村民小组村民不等不靠,通过提升人居环境、改善交通条件、挖掘民族文化资源等,依托发展乡村旅游,走出了一条增收新路子。

贫困村寻求发展新路

那京村民小组距县城虽只有6公里,但由于地处大山深处,以前的村落房屋破旧、交通闭塞、人居环境脏乱差。

“那京村民小组人少地多,人均耕地达10亩,而且天气炎热,非常适宜种植甘蔗、菠萝、火龙果等热带水果。然而,由于交通基础设施落后、信息闭塞,村民辛苦种植出来的农产品并未给大伙带来富足的生活。”允俸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艾蕊说,加上产业结构单一、增收渠道少,村民一直在贫困线上挣扎。

“贫穷与落后往往相伴相随。2017年以前,那京村民小组进出村的道路都是土路,下雨天路面泥泞不堪,群众生产生活极不方便。”那京村民小组长肖云华说,“我们村山好水好,更有淳朴的民风和美味的傣族佳肴,没有理由发展不起来。”

穷则思变,允俸村“两委”经多方调研,并在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决定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促进群众增收致富。“我们邀请专家实地考察那京村民小组的产业发展情况和生态资源优势,并广泛征求在外工作人员的意见建议后,村、组一致决定,依托村里的民族文化和自然风光等资源条件来发展乡村旅游。”艾蕊介绍说。

改善村容发展旅游

决定发展乡村旅游后,村里并没有项目支持。为改变破旧的村容村貌,村民自发投工投劳,将草堆、柴堆、粪堆改造成菜园、果园、花园……

“没有钱买花,我们就组织村民到山上去挖兰花来栽,村民还自发砍竹子扎竹篱笆,到河里捞沙、捡石头,在原来堆放垃圾的地方搭建出一些水景观,取名‘连心池’,意为‘我们团结一心’。同时,村组还充分发掘古佛寺、民族文化广场、白龙箐、榕树王等独特的人文自然资源,打造乡村旅游景点。在群众的齐心努力下,那京村民小组发生了大变样。”艾蕊说。

以前,村民家家户户的院子周围都砌着围墙,不但影响村容村貌,也不利于村民之间和谐相处。为此,村组干部挨家挨户做群众的思想工作,最终拆除了全部围墙。

“拆掉的是围墙,改变的是老百姓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让游客感受到的是村民的热情和开放。”艾蕊说。

如今,走进那京村民小组,入户道路旁、傣家庭院里、文化广场上,鲜花四季常开,草木四季葱茏,垂钓园里飘出的阵阵烤鱼清香、文化广场上柔情的傣族歌舞、风味独特的傣味小吃、绿树红花下悠闲觅食的孔雀……让人流连忘返。   

 一业兴带来百业旺

“今年五一黄金周期间,每天都有近千名游客来到村里,农家乐的生意十分火爆。”艾蕊说,乡村旅游发展起来后,迷人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给游客留下了深刻印象,傣族饰品、竹编小摆件、土陶器皿等纪念品和傣族烤鱼、砂仁煮鸡等生态食品深受游客喜爱。

“虽然经常忙得连水都顾不上喝,但大伙干劲十足。”记者到达那京村民小组时,虽不是黄金周,也不是周末,但村民阮中明家的农家乐生意依旧红火。

据阮中明介绍,自从发展乡村旅游后,村里的游客逐渐多了起来。近两年,他家仅经营农家乐和销售农特产品,每年收入达30万余元。“以前烂在地里的瓜果、蔬菜,现在都能卖个好价钱。”阮中明高兴地说。

随着游客增多,只有37户村民的那京村民小组,共开起12家农家乐,产业结构从以前单一的甘蔗产业,发展到现在的产业多样化。“这些变化,都是发展乡村旅游带来的。现在,我们村种了200亩牛油果、200亩火龙果、500亩晚熟芒果、60亩红柚,这些特色水果都很畅销,拓宽了群众的增收渠道。”肖云华高兴地说。

如今,那京村民小组的乡村旅游步入正轨,这个溪水潺潺、鲜花掩映的村庄,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带火了傣家人的幸福日子。村民人均年收入从2016年的9800元增长到2020年的2万余元。

本刊记者  杨旭东/文图


责任编辑:李敏

23
相关热词搜索: 旅游红火群众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