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史海钩沉  >  正文

脚踩五尺道 一目两千年

2022-04-28 10:46:26  来源:2022年第4期《金色时光》

位于昭通市盐津县、大关县境内的五尺道—昭通段,是秦汉时期开辟的一条由四川进入云南的官道,也是西南丝绸之路的主要组成部分。如今,五尺道已不复昔日繁华,却依然是了解和研究云南与中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依据。2019年,五尺道—昭通段被确定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崇山峻岭筑“官道”

在稳定对巴蜀的统治后,秦开始了对“西南夷”各族地区的经营,首先从开道置吏入手。公元前250年,秦孝文王派李冰担任蜀郡太守,从僰道(今四川宜宾)沿横江(古称朱提江)修筑通往滇东北地区的道路。西南地区多山且地势崎岖,道路自然就修筑于崇山峻岭之间。就当时的技术和工具而言,这个工程无疑是天方夜谭。然而,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李冰采用的方法是“积薪烧岩”。

“岩石经过火烧发烫,再浇以冷水,使岩体在高温膨胀下骤然遇冷收缩爆裂,这是古代一种有效的凿岩方法。”盐津县豆沙古镇五尺道景区讲解员介绍说。据《华阳国志》记载,李冰积薪烧岩,在坚硬的岩基上留下了赤、橙、黄、黑、紫色的斑纹,以至于从朱提江上游顺流而下的鱼类,都被倒映在江水中五彩斑斓的岩影吓住,“至此而止”。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进一步加强对西南地区的控制,便派遣常頞将李冰此前修筑的道路从僰道继续延伸,经石门(今豆沙关)、朱提(今昭通)到达曲靖地区,全长2000余里。因山高谷深、河川纵横,施工难度大,修成道路宽仅五尺,故史称“五尺道”。其中,僰道至朱提段工程最为艰难,有的地方劈山斩棘、垫石铺木为路;有的地方在悬崖峭壁上凿孔安梁,建成半壁架空栈道。当年参与修路的人民,仅靠双手和锤、锄、耙等简单工具,开辟了这条开发边疆、巩固国家统一政权的道路。

  繁华的“西南丝绸之路”

“只有在这里,石头能看见时间的深度,并且能听见永远无法听见的、永恒的回声!”这是著名彝族诗人吉狄马加游历豆沙关时,对五尺道的感慨与赞叹。两千多年前,一批批官商旅客从巴蜀南下,经僰道、朱提到达滇池,穿行大理、保山、腾冲、盈江抵达缅甸八莫,从该地分水陆两途,通往印度、中亚和欧洲。

清乾隆时期,五尺道沿途商贸繁荣、商贾云集。鼎盛时期,每天过往的马帮马匹多达千余匹。据《盐津县志》记载,清光绪年间,这条繁华的五尺道开始设关收税,石门关附近至今还保留有当时被用作收税卡口的两根门柱和一个门栓凹槽,类似今天的高速公路收费站。当时,五尺道的年关税收入占云南关税收入的1/3以上。

在豆沙关五尺道,石板上一个个似圆非圆的坑洞,正是马匹驮着重物经年累月留下的马蹄印迹。“到20世纪后,五尺道又被称为‘西南丝绸之路’。”年近50岁的豆沙镇文化站工作人员侯林,长年行走于古道、研读其历史,被赞为豆沙关五尺道“活字典”。在侯林看来,五尺道上的每道岩壁、每块石头,仿佛都在诉说历史沧桑。据侯林介绍,时至今日,石门关仍保存着长约350米、宽1.7米的五尺道,是迄今为止秦五尺道上保留最长、最完好、马蹄印迹最多(243个)的古驿道。

促进文化经济交流

白驹过隙,岁月留痕。如今,秦五尺道、关河水道、老昆水公路、水麻高速公路和内昆铁路在豆沙镇“狭路相逢”,形成了古今五道交通线束集并行的奇特景观,也让豆沙镇成为了滇川跨境旅游线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五尺道,路宽五尺,仅能通过一辆马车。虽然路窄,但在联系中原王朝和西南地区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云南民族大学云南省民族研究所(民族学与历史学学院)博士生导师、研究员白兴发认为,五尺道的开辟,扩大了中国的疆域领土,促进了国家大一统的形成。西南地区地势复杂、地形多样,原本与中原王朝阻隔重重,随着五尺道的开辟,有效促进了西南地区与中原王朝的文化和经济交流。

白兴发表示,西南地区地处边疆,生产技术相对落后。五尺道的开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对开发边疆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作为西南丝绸之路的一部分,五尺道承载着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各国的经济贸易往来,让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畅销海外,并从上述国家采购回商品,进一步繁荣亚洲各国经济。

作为一项艰巨而浩大的工程,五尺道打破了西南地区的长期封闭状态,让西南地区与中原地区实现贸易畅通、文化互通、民心相通。多元文化瑰宝在此交汇融合,有力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本刊记者 杨旭东/文图

责任编辑:王璐

34
相关热词搜索: 脚踩五尺道一目两千年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