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乡村振兴  >  正文

新安所街道:“母亲学校”助力乡村治理

2022-08-23 11:27:33  来源:2022年第8期《致富天地》杂志

“孟母三迁,择邻而居”的典故已传颂千年,可见母亲对一个家庭的重要性。为充分发挥妇女的作用,全面提升妇女综合素质,2021年3月17日,在蒙自市新安所街道,“母亲学校”正式揭牌成立。按照每月至少开展一期活动的标准,“母亲学校”至今已开展活动21次,共培训妇女干部、女性党员、女性致富带头人和妇女代表1980余人次,成为助力当地乡村治理的一个重要载体。

传递正能量

“好母亲就是一所好学校。”新安所街道宣传委员、妇联主席张珏是地地道道的新安所人,从小在母亲的谆谆教诲下长大成人,她对于母亲在一个家庭中的重要作用有着切身体会,也积极促成蒙自市第一所“母亲学校”落地新安所。

“我们成立‘母亲学校’,主要是致力于探索做好母亲的思想引领、文明提升的有效方式方法。”张珏说,日常的课程设置是根据街道和社区干部进村入户实际调研的结果来确定,群众需要什么,“母亲学校”就开设什么课程。

目前,“母亲学校”开展的培训课程既有茶艺、花艺、女性气质等提升个人和家庭生活品质的内容,也有急救、防诈骗等方面的科普知识以及刺绣、电商摄影、中式面点等实用技能。据张珏介绍,每次培训的主题虽各有不同,但都会融入老党员党史宣讲、老干部回乡开展“学党史传家风”宣讲等内容,这也成为“母亲学校”的一大特色。

今年74岁的老党员张建生,曾多次在“母亲学校”志愿宣讲。“中国的太阳最暖!”这是张建生宣讲的开场白,“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洪水肆虐时,冲在抗洪抢险一线的,是咱们的人民子弟兵;疫情来临时,为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筑起防线的,有咱们的医务人员……”1978年入党的张建生,年轻时带领村民一起发展枇杷、石榴等产业,年纪大了,他又用身边党员的故事感染周边的党员群众。

引领文明生活

新安所以及周边街道、乡镇的妇女,一直以来都有刺绣的传统。“母亲学校”适时推出刺绣课程,为大家搭建既能相互学习、又可交流探讨的平台。

“这是苏绣,这是彝绣,针法、构图和颜色都有区别。”一次刺绣课上,蒙自市雨过铺街道的彝绣市级非遗传承人李丽琼专门为大家介绍了当地彝绣和外来苏绣的不同,并指导大家如何在刺绣配色、线条、针法等方面做到精益求精。“我不仅是来讲课的,同时也是来学习的。”李丽琼说,在观看了学员们现场刺绣和她们带来的作品后,她感慨道:“没想到新安所刺绣技艺的传承和创新做得这么好,还有这么多优秀的绣娘。”课后,李丽琼从当地绣娘手中买走了一对新婚用的枕头绣品,她打算跟优秀的绣娘合作,拓宽当地绣品的销售渠道。

在做好培训的同时,“母亲学校”还通过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娱活动,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街道妇联副主席梁外芬是新安所文化站站长,也是“母亲学校”的负责人之一,作为一位奋战在文化战线30多年的“老兵”,她带领街道50多支文艺队组建“文艺轻骑兵”志愿服务队,将党的政策理论、防疫知识、文明倡导等编写成方言快板,并通过“村村响”“大喇叭”广泛传唱。

“母亲学校”成立后,梁外芬还精心选取极具时代特色的歌曲,由“文艺轻骑兵”志愿服务队编排成广场舞,组织辖区广场舞队伍学习、推广,引导广大群众培养文明习惯。

社会效益明显

新安所街道“母亲学校”成立一年来,得到了广大居民的认可和点赞。教场社区妇女代表张燚对女性气质提升培训课印象深刻:“每一个女性都爱美,她们能够放下手中的农活和家务,来到学校聆听日常妆容技巧,近距离观摩老师的现场示范,并亲手为自己化妆,感觉特别棒。”

来自大新寨村委会的妇女代表杨翠对企业开展的专业培训十分感兴趣:“我们村有意愿外出务工的妇女很多,但由于接送孩子、照顾老人等原因,大家更希望能找到既能就近就业,务工时间又灵活的工作。”杨翠说,通过企业的宣讲和介绍,她对家政类的工作充满兴趣,目前正在积极和企业对接。

作为蒙自市的第一所“母亲学校”,新安所街道在“母亲学校”的推广过程中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引领作用。截至2021年底,蒙自市的13个乡镇(街道)都已开办“母亲学校”,通过实施“妇女素质提升工程”,共举办技能培训108期7000余人次,使广大妇女参与乡村振兴的创业本领不断提高,“半边天”的作用发挥更突出。

本刊记者   王学勇/文图

责任编辑:马萧

48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