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乡村振兴  >  正文

曼恩村:水泥塑出“致富花”

2023-11-13 11:25:02  来源:《致富天地》2023年10期

憨态可掬的大象、神采奕奕的孔雀、金光闪闪的元宝……走进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曼恩村委会曼恩村民小组,家家户户的庭院中和家门口都有水泥雕花、铁艺、壁画等民族特色装饰景观,让人目不暇接。近年来,在村党组织的带领下,曼恩村大力发展建筑装饰产业,带动村内水泥雕花、铁艺等傣族特色手工艺产品制作。目前,全村有43户水泥雕塑制作大户,户均年收入超过20万元。2022年,全村水泥雕花产业订单额超1000万元,水泥花成为当地群众增收的“致富花”。

村民岩应留在制作水泥雕塑。

老手艺顺应新需求

曼恩村村民从事建筑业历史悠久。“建房造亭、雕梁画栋,这些老手艺在我们寨子里一直得到很好的传承。”曼恩村民小组原党支部书记岩坎管说,以前村民到其他地方建房,多以木材为主要建材,许多人都有木雕、绘画的一技之长。然而,随着时代不断变迁,土木建材逐渐被钢筋水泥所取代。“要想继续吃这碗饭,就要想办法把以前的长处与现代人的需求和审美结合起来。”岩坎管说。

作为西双版纳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竹楼营造技艺项目的传承人,岩坎管发挥自己的民族手工技艺特长,不断尝试后试制出了水泥花、铁艺、民族浮雕等手工艺品。“我是党员,不仅自己要发展,还要带动村民致富。”岩坎管告诉记者,退休以后,他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手工技艺的传承上。村民只要想学习,他都愿意倾囊相授,如今他的徒弟已有20多人。

在岩坎管的带领下,曼恩村探索将传统文化、民间技艺与建筑施工相结合,组建了曼恩傣家工艺建筑队,在外出承接工程时,推广水泥雕花、铁艺和民族浮雕等手工艺,进一步打响了“雕塑村”的名气。

 新传人融入新元素 

“我初中毕业后,就回家来做水泥花了。”村民岩应留经营着一家名为曼恩傣家水泥雕花厂。2005年前后,岩应留跟着父亲学会了水泥雕花技艺并开始创业。如今,岩应留的水泥雕花厂已成为村里规模较大的水泥雕花构件生产企业。

“我虽然不会画图,也不会用设计软件,但是水泥花的模样都印在我脑子里。”岩应留说,从爷爷辈开始,水泥雕花制作技艺传承到他已是第三代。除了学习传统手艺,他还创新使用塑料等材料制作模具,有效减轻模具重量、提升生产效率。同时,他将群众的朴素生态观融入水泥雕花构件设计中,赋予亚洲象、孔雀等野生动物更加丰富的表现形式。“每到一个地方,我都要拿手机拍一些当地的房屋装饰,回来以后就对照着制作。”岩应留说,随着他家的产品样式越来越多样,订单也越来越多。

最近,岩应留正忙着制作一个形制比较大的傣族村寨“寨心”。“来订货的人实在太多,但我们的产能有限。”岩应留说,像傣族村寨“寨心”这样较大的水泥雕花产品,他一年只能接四五个。除此之外,还要制作五六个凉亭的装饰构件,以及一些大象、孔雀之类的小装饰件。虽然他聘请了10多位村民帮忙,但大家还是一年到头忙个不停。“去年的收入不是很多,只有50万元左右。”谈起水泥雕花厂的收入,岩应留腼腆地笑着说。

 形成“一条龙”服务链

除了水泥雕花厂,岩应留的父亲和亲戚还帮他管理着3支建筑工程队,工人队伍全部来自曼恩村及周边村寨。“工程队在外面建筑需要用到的构件,全部由我们厂里生产、运输,这是一个重要的销售渠道。”岩应留说。参加工程队、到水泥雕花厂上班,曼恩村的村民现在都有事可做,收入显著提高。

岩应留家“前店后厂”的经营模式,在曼恩村并不少见。近年来,曼恩村通过“党总支+合作社+大户+公司+农户”的模式,成立勐海银寨建筑有限公司,进行规范化生产,形成产业发展集群。目前,曼恩村已基本形成一条集生产、经营和安装于一体的水泥雕花产业链,并且有专门从事傣族特色建筑的工艺建筑队10支、从事银饰品铸造的村民7户,吸纳村民就业超过300人。

经过多年发展,曼恩村生产的水泥雕花产品名声越来越响,不仅有来自普洱、临沧等邻近地区的订单,还有来自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订单,产品甚至出口到缅甸、老挝等东南亚国家。“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发展这一产业,真正把水泥花变成群众增收的‘幸福花’。”曼恩村委会党总支副书记岩温丙说。

本刊记者   李宏刚  

通讯员 玉燕罕 许君悦/文 郝亚鑫/图

责任编辑:谭江华

42
相关热词搜索: 曼恩村水泥致富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