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先锋经验  >  正文

南华县:人才助力 “绣”出锦绣蓝图

2023-07-26 15:05:31  来源:云岭先锋网

南华县深度挖掘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充分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助推彝绣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把小小“绣花针”下的千年“指尖技艺”转化为助农增收的致富大产业。

培优主心骨,让指尖技艺“活”起来。探索推行“党建+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在组织建设、党员发展、培育品牌、争创品牌、叫响品牌上下功夫,切实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让非遗文化“动”起来,增强传承后劲。调研整理彝绣人才专业技术职称及业内认可的工美艺术类大师称号申报途径,谋划制定彝绣人才发展计划,让人才资源保障南华彝绣产业行稳至远。实施南华彝绣产业领军人才“百人计划”,入选百人计划培养人员116人,拟定43名工艺美术类专业技术职称初选人员名单,全县现有彝绣能手2161人,有“彝族服饰”“彝族刺绣”非遗传承人13人。组织开展彝绣技艺培训班239期13536人次,培养优秀绣娘184人,云南省手绣制作工高级教师15人,4名专业教师取得国家“手绣制作工”考评员证,楚雄州百名高级绣娘中南华就有47名。

建强领头雁,让非遗文化“火”起来。以造就复合型人才队伍为目标,把有从事彝绣意愿人员培养成普通绣娘、把普通绣娘培养成优秀绣娘、把优秀绣娘培养成产业带头人、把优秀绣娘优先发展为党员,不断补充“新鲜血液”。建立“彝族刺绣”传习所,加强与东南大学等院校的交流与合作,今年以来东大艺术学院专家团队为南华彝绣设计研发文创产品3批次54个种类产品,整理南华彝绣产品系列4类,240余种产品。成立南华彝绣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通过校招及社招结合的方式,招聘一批设计研发、多媒体运营、行政管理等类型人才,持续加强南华彝绣产业发展人才队伍建设。彝绣产业迸发出勃勃生机,一大批民族民间彝绣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发展,全县有从事彝绣加工企业15户、经营店铺21家、彝绣专业合作社9个、电商销售主体1家,其中年销售额过千万元的龙头企业1家。2022年南华彝绣实现销售收入3489万元,全县彝绣产业销售额年增长率达64%。

拓宽发展源,让千年彝绣“俏”起来。扎实推进作风革命、效能革命,县委、县政府成立彝绣产业工作专班,每月一调度,定期通报,在现场一线推进工作落实。充分利用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资源及国际旅游交易会等有利时机,成立东南大学郑德东教授民族刺绣文化创新设计工作室,南华20余套彝绣服饰在第十七届中国义乌文化和旅游产品交易博览会潮品发布会上惊艳亮相,与43家企业达成供需合作意向,在上海机场航站楼、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设立南华彝绣宣传展位,让彝绣走出南华,展示风采。整理南华彝绣产品目录图册、南华彝绣72针法、典型图文清册。强化彝绣品牌打造,申请注册1个地理标志商标,2个普通商标及图形商标,申报著作权3个,目前已获批著作权3项,4件彝绣作品在第十届国际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上展出,为公共区域品牌打造夯实基础。

架起连心桥,让群众腰包“鼓”起来。采取“平台公司+龙头企业+乡镇合作社+绣工”模式,建立企业、党员员工与农户结对帮扶机制,形成设计、研发、生产、加工、销售一体的全彝绣产业链,多措并举助推彝绣产业发展,推动彝绣实现“绣品变产品、绣片变名片、绣场变市场”三大转变,指尖彝绣产业成为农村农民增收、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渠道,带动脱贫户、残疾人等群体发展彝绣产业增加收入。截至目前,全县共有脱贫户3780人、残疾人109人、因照顾家庭未能外出务工732人从事彝绣加工,一般绣娘平均月收入3100元左右,优秀绣娘收入每月可达4000元以上,家中有绣娘的脱贫户都有了持续稳定的收入。彝绣产业辐射带动全县10个乡镇84个村(社区)653户农户增收698万元,户均增收1.07万元,群众腰包真正“鼓”起来。

查建良 李周江(南华县委组织部)

责任编辑:谭江华

42
相关热词搜索: 南华县人才助力锦绣蓝图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