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 正文

【金色时光专题】昆明古建筑故事

2024-06-26 09:15:12  来源:2024年第6期《金色时光》

金殿:滇中胜境古韵悠悠

清晨,随着第一缕阳光洒下,鸣凤山上的金殿光芒四射,映得翠谷幽林金光灿烂,这就是昆明“鸣凤八景”之一的“金殿朝晖”。

金殿名胜区位于昆明东北郊,是一个集文物古迹、园林植物和园林科研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园林风景名胜区。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入选第一批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2016年被授予“国际杰出茶花园”荣誉称号。历经400多年的岁月沧桑,金殿以其独特的建筑形式和深厚的历史底蕴,成为无数昆明人心中的地标古建筑之一。

邹鹏/摄

鸣凤胜境,一砖一瓦藏故事

明朝万历三十年(1602年),笃信道教的云南巡抚陈用宾,仿照湖北武当山七十二峰之中峰宫观形制,在昆明鸣凤山建太和宫,以铜铸真武殿(即金殿),在其外围修建紫禁城,城高丈余,周长365尺(约121米),设四方四门。35年后的明崇祯十年(1637年),鸣凤山金殿被时任云南巡抚张凤翮完整搬移至大理宾川鸡足山天柱峰。又过了34年,至清康熙十年(1671年),云南平西亲王吴三桂重建了现存的这座金殿。重建的金殿整体为仿木结构重檐歇山顶式铜殿,高6.7米、宽和深均7.8米,两层屋面,结构端庄。

精巧的布局、悠久的历史,使得太和宫铜殿古建筑群成为我国建筑考古研究的优质标本,同时也诞生了无数的传奇故事。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吴三桂与陈圆圆在云南的一些爱情往事。

相传,明朝末年,“闯王”李自成率领大顺军攻入北京城,眼看其兵锋正盛,吴三桂曾考虑归顺李自成。正当吴三桂准备投降李自成之际,却听闻自己在京城中的小妾陈圆圆被李自成的部下刘宗敏所夺,于是冲冠大怒,愤而降清。关于这段传说故事,明末清初诗人吴伟业在其诗作《圆圆曲》曾言: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最终,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并获封为平西亲王,奉命驻守云南,鸣凤山上的金殿也由此得以重铸。

对昆明人来说,金殿的故事远不止一首诗、一面墙、一角飞檐、一对门环,而是随之产生的风土人情、故事回忆、历史文化等融入市民日常生活的一道道金光掠影。

金殿庙会,最是一年热闹时

关于金殿的始建,昆明曾流传着多个传说,其中之一便是云南巡抚陈用宾的故事。相传在明朝万历年间,一天,陈用宾梦见仙人吕洞宾约其翌日在鸣凤山麓相会。次日,陈用宾很早便在山麓等候,却迟迟不见仙人身影。后来,他看到不远处一个放羊老头用绳子牵着羊,在山边用一口砂锅煨芋,奇怪的是竞用另一口锅作锅盖。待他走近一看,老头忽然不见了,带绳的羊也消失了。陈用宾恍然大悟:两口锅垒在一起便是“吕”字,带绳的羊意味着是“纯阳”,正是吕洞宾的道号,放羊者便是吕洞宾。于是他便在羊清河上修建“迎仙桥”,并在山上建了金殿。尽管传说难辨真假,但可以确定的是,金殿建成后,庙会便随之形成。

农历正月初九,是昆明的年俗节日——金殿庙会。早期的金殿庙会仅是一项隆重的祭祀活动,然而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交流的需要,庙会逐渐融入集市交易活动,成为市集的一种形式。作为昆明市流传至今的传统庙会之一,金殿庙会已有400多年的历史,2013年被列入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每年的金殿庙会,商贩们会沿着天门古道一直摆摊到景区钟楼片区。中间还有唱滇剧、耍花灯等表演,十分热闹。”据昆明市金殿名胜区工作人员介绍。近年来,金殿名胜区注重弘扬昆明乡土文化、非遗文化,在庙会组织过程中,将还原历史与创新呈现相结合,为这一传统庙会增添了不少新意与特色。如今的金殿庙会已成为许多昆明人感受年味、追寻城市记忆的一项重要年俗活动。

受访单位供图

金殿研学,百年古建筑展风华

如今的金殿名胜区,不仅拥有天门、太和宫金殿为核心的明清古建筑群,还拥有青铜历史文化景廊等人文历史景观,及茶花园、杜鹃园、木兰园等12个园林植物园区。凭借着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历史积淀,金殿一直是历代文人墨客赋诗吟咏的对象。

1961年,郭沫若访问古巴回国时途经昆明,就被这里深厚悠久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和美丽迷人的地理风光深深吸引。因此,他写下《游鸣凤岭》一诗:“天门开胜境,不觉道途赊。金殿千秋业,银梅几树花。茶香清椅席,松籁净尘沙。蝶翅迎风舞,山头日影斜。”

近年来,依托丰富的文化资源,金殿名胜区广泛开展各类研学活动,目前已开发8个研学系列40个研学课程,包括中国古建筑及相关科学文化艺术研学系列、中国植物文化研学系列等相关课程。

“围绕人文历史与自然科学两条主线,我们着力打造‘金殿研学’品牌,旨在以原乡历史人文与园林科学之美,推出更多立足本土,强化学生通识博雅教育、道德素质教育、科学思维培养、人文艺术素养培育的课程。”据昆明市金殿名胜区工作人员介绍,他们正以金殿研学研究作为基础,积极申报课题立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示好百年建筑的古韵风华,通过不断推陈出新,努力让金殿成为广大市民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温昆明城市记忆的绝佳场所。

本刊记者 李宏刚/文

责任编辑:王璐

34
已经是第一篇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