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乡村振兴 > 正文

嘎多村:“月亮”升起来生活更美满

2024-07-02 17:20:00  来源:《致富天地》2024年06期

在500多年的历史岁月中,云南省沧源县单甲乡嘎多村世代守护着祖国的边关。这个被称为“月亮古寨”的古村至今仍保留着较完整的原生态佤族民俗文化,它是东方小夜曲《月亮升起来》的创作地和《阿佤人民唱新歌》的采风地。近年来,嘎多村抢抓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契机,按照“以文促旅、以旅兴农,文农旅融合发展示范”的定位,发挥资源优势做好产业发展文章,让古村焕发出新活力。

村民采摘荷兰豆

以文促旅

建设特色旅游村寨

走进嘎多村,只见村里的大榕树郁郁葱葱。“寨子的寨龄有多长,树龄就有多大。”嘎多村党总支书记李金明指着一棵大榕树自豪地说,“我们祖祖辈辈有‘建寨必栽树,寨成树成林’等崇尚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传统观念。《月亮升起来》就是在这棵榕树下创作的。”

嘎多村与缅甸仅一山之隔,这里风光秀丽、民风淳朴,靠着与沧源佤山机场、东丁水库、碧丽源茶山等景点形成精品旅游环线的区位优势,成了沧源的东大门。“近年来,我们结合村子的资源、区位、交通等优势,初步确定了‘一轴、三区’的旅游发展空间布局。”李金明告诉记者,“一轴”就是一条经济发展轴,“三区”即月亮古寨、月亮湖、岛里田园综合体三个片区。

据了解,嘎多村保留着传统的佤寨布局,282栋有着“弯月标志”房顶的佤文化特色杆栏式民居点缀在绿水青山之间。“通过做思想工作,群众自觉把原来的水泥门、铁门换成了木头门。”李金明告诉记者,在打造边境旅游型村庄建设中,嘎多村始终坚持原始、传统、生态的理念,不搞大拆大建,保护好传统村落,确保村庄整体风貌的统一性和传统性。同时,还对特色民居进行登记造册,对每栋房子进行编号、拍照存档。此外,为了不让传统建筑工艺遗失,村里还培养了一批传统工艺工匠,确保房屋受损时能够得到原样修复。

回引人才

激活乡村旅游“动力源”

有了“硬件”基础,嘎多村的“软件”也没落下。“扫地浇菜理院子,门前三包净寨子……”走进村里,可以看到挂在每户门前的农事课表,它明确了农户每天主要做的10件农事。据李金明介绍,这是嘎多村开展“我回我家做示范”活动中的成果之一。通过这个活动,嘎多村建立起外出干部和乡干部共帮、共带、共建小菜园、小花园、小果园、小公园“四园”包保机制。“村里有92人在外工作,开展这个活动就是让在外工作人员利用周末、节假日回家带领自己的家人开展人居环境整治、绿美建设等工作,这个农事课表就是他们做的。”李金明说。

在嘎多村的一间茅草房内,通过人才回引的90后返乡创业青年田岩茸正在直播。他主要做景观石斛培育,目前共培育石斛2000多株,以网络直播销售为主,月收入三四千元。“我在广州打工9年,出去前村里还都是茅草房,回村后看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田岩茸感慨地说,他希望将来能组织开展一些网络直播培训,与村里想学习网络直播的年轻人交流经验。

据了解,2023年以来,嘎多村共有7名返乡创业青年,66名在外工作的公职人员参与“我回我家做示范”活动,通过建立“四小”建设包保机制,带领群众共建“四园”712个、“小责任田”50块,3个自然村成功创建为市级绿美村庄。

以旅兴农

推动产业提质增效

嘎多村“长”在崇山峻岭之间,为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率,村里统筹布局了“千亩茶、千亩菜、千亩药、千箱蜂、千头牛”五个特色产业。“我们推行‘党支部+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的发展模式,通过企业、合作社带动群众种植西葫芦、滇黄精、水果玉米,养殖肉牛、中华蜂等,既增加了群众收入,又拓宽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增收来源。”李金明说。

虽然嘎多村大多数村民都将土地流转给企业,但村里依然保留了三四户种植示范户。来自嘎多村四组的李陆搞是示范户之一,他将原来的每年种一季水稻转为每年种植三季蔬菜,收入提高不少。“以前种水稻时,一年收入仅有3000~5000元。从去年4月起,我家3亩地第一季种西葫芦,收入大约1.3万元;第二季种玉米,收入7000多元;第三季种荷兰豆,收入9000多元,一年共收入近3万元。”李陆搞高兴地说。

据了解,2023年,嘎多村的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超30万元,2024年预计可达60万元以上。

本刊记者 欧阳小抒/文 临沧市委组织部供图

责任编辑:谭江华

42
相关热词搜索: 嘎多村月亮升起生活美满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