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推荐  >  正文

春城“鸥”歌

2021-03-22 10:00:56  来源:云岭先锋

(建议在WIFI下观看)

“多样地球 多彩云南”融媒体报道之④

春城“鸥”歌

四季轮回,时间进入三月下旬,昆明的温度迅速攀升。当春风中逐渐掀起热浪,敏感的红嘴鸥将开始成群结队朝着遥远的西伯利亚方向飞去。下一年立冬过后,没有冬天的昆明还会是它们的乐园。

36年了!从1985年进入市区至今,越来越多的红嘴鸥把昆明当成了越冬的胜地,市民们也愈发离不开这个远道而来的朋友。

如今,在滇池、在翠湖、在大观河畔,人鸥嬉戏的和谐场面已成昆明一景,但把时间回拨,在过去的36年里,为了留住红嘴鸥,无数人付出了艰苦的努力,有人在寻鸥路上险象环生,有人在翠湖立下了流传后世的护鸥塑像,还有人留下感人肺腑的“海鸥碑记”……

“水鸽子”进城

1985年11月初,昆明南太桥附近飞来的数百只水鸟,打破了这座城市的宁静,很多市民惊奇地发现,这种浑身洁白的鸟儿与平日见到的鸟并不一样,而且连续多日在盘龙江、翠湖等地盘桓逗留。

“怪鸟”的突然造访,让市民们欣喜不已,但这些鸟儿是否携带病毒?会不会给市民健康带来隐患?一系列的疑团也给政府部门和动物研究专家们带来了一丝紧张。

11月7日下午,刚在昆明动物研究所念完硕士课程,等待论文答辩的韩联宪突然接到中科院昆明动物所打来的电话,让他到盘龙江看看近日突然飞临的水鸟究竟为何物。韩联宪不敢怠慢,赶紧动身赶往盘龙江。几天后,经过照片对比和多方研究,韩联宪确定:红嘴鸥来了!

△万里赴约的红嘴鸥

事实上,在距离市区不远处的滇池水域,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红嘴鸥到此越冬,附近的村民将其称为“水鸽子”。早在1800多年前的《新纂云南通志》卷二“大事记”里就曾有记载:“元和二年,以王阜为益州太守,神马出滇池,河中甘露降,白乌见,始兴于学校,渐迁其俗。”据考,其中“白乌”即为红嘴鸥。只是“水鸽子”为何突然进城,一时间成了待解的谜团。

11月中旬,昆明有媒体首次以《盘龙江畔水鸟翻飞》为题,对红嘴鸥进城进行报道。消息一出,成群结队的市民涌到南太桥上观鸟、拍鸟,一时间,南太桥成了新晋旅游打卡点。

云南诗人费嘉也曾在1986年1月刊载的《这城市长出了雪白的翅膀》一诗中,这样描写红嘴鸥到访的欣喜:

看惯了一年四季的春色

过惯了一日三餐的日子

也许并不缺什么了

却又常常让人莫名相思

于是海鸥飞来了

雪白的翅膀

剪断车流人马的嗓音

在宁静的心灵上

刮起一阵清风

……

市民们对红嘴鸥感到新奇,但这些初次造访市区的鸟儿似乎并不怕人,不少昆明老市民至今还记得,因为数量太多,停留在桥边的红嘴鸥一度阻断了路上的车流。

△80年代中期昆明市金碧路上的红嘴鸥(王紫江供图)

这个原本寻常无比的秋天,昆明人用最大的热情迎接着红嘴鸥,在盘龙江畔,市民们给红嘴鸥送上了各式各样的食物,有的市民,甚至递上了“包着油条的烧饵块”。

为了留住并保护好进城的红嘴鸥,市民们在努力,政府部门也在行动,不久后,云南省城乡建设厅、省林业厅等多家部门联合召开保护红嘴鸥的会议,随后,各项保护措施先后得到批准和实施。昆明市政府也发布通告,要求全市人民爱惜、保护红嘴鸥,为红嘴鸥撑足了“派头”。最让市民们印象深刻的,是在1986年1月1日举行的昆明市工人文化宫开工仪式上,市政府为了保护红嘴鸥,一炮未鸣。

保护从红嘴鸥进城那一刻就已经开始了,但突然造访昆明的红嘴鸥到底从何而来,这一谜团在时任云南大学生物学教授的王紫江、副教授吴金亮等人心头始终挥之不去。很快,众人向学校提出立项申请,成立课题组,开始了对红嘴鸥越冬生态的研究。

“当时我们在滇池捕了20只红嘴鸥,其中一只戴有莫斯科的鸟环。”王紫江回忆,1987年1月中旬,课题组在翠湖捕到的红嘴鸥中首次发现鸟环,自己当时被这一发现高兴坏了,因为这意味着大家对红嘴鸥的追踪有了目标和方向。

除此之外,据资料记载,1986年4月,昆明公共汽车公司一位职工给昆明动物研究所送来了一只当年3月份在昆明近郊捡到的标有“莫斯科”字样的脚环。根据这两只脚环上的信息以及全国鸟类环志中心的有关资料,课题组确定,到昆明越冬的红嘴鸥中,有一部分来自西伯利亚。

△戴有“莫斯科”字样鸟环的红嘴鸥(昆明鸟类协会供图)

不过,是否所有红嘴鸥都来自西伯利亚?遥远的贝加尔湖家园长啥样?一系列的疑问始终在王紫江等人脑中萦绕,众人心中也开始有了探访西伯利亚的念头。

这个梦想得以实现时,已是20年后。

2006年6月,在爱心企业家的赞助下,王紫江等人终于登上了俄罗斯贝加尔湖地区的土地,实现了探源红嘴鸥老家的夙愿,对红嘴鸥的生活习性、生存环境以及食物结构等有了更深的了解。

贝加尔湖与昆明滇池在红嘴鸥的牵线搭桥下,联系愈发紧密,昆明也成为了红嘴鸥的第二故乡。

△人鸥互动

反常离城事件

昆明人对红嘴鸥的感情简单而浓烈。如今,在每一个阳光和煦的冬日,海埂大坝、翠湖、大观湖畔都会聚集大量的观鸥人群,但人与鸥的关系并非一直如此“美好”,他们之间的关系也曾因为伤害,产生过间隙。

尽管保护力度一直在加大,但36年间,伤害红嘴鸥的事情依然断断续续出现,尤其在红嘴鸥初到昆明的前几年,各类伤害事件更是频发。这让爱鸥人士痛心疾首,也让昆明政府部门不断加大保护力度。

△2020年疫情期间,相关部门安排专人每天为红嘴鸥定点投食

回顾历史,1992年12月的红嘴鸥反常离城事件,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这年11月,和往年一样,红嘴鸥飞入昆明城区,翠湖、南太桥开始人头攒动,可仅仅逗留45天后,红嘴鸥于当年12月份突然全部飞离,再也没有回来。

红嘴鸥为何突然离开?民间众说纷纭,但仔细分析后其实有迹可循,1992年底,昆明当地有媒体报道:“年底,近千只红嘴鸥飞临昆明南窑塘,可在12月26日,有人用气枪打死一只红嘴鸥后,大群的红嘴鸥便飞走了。”

市民们猜测,是南岳塘的这声枪响,惊走了红嘴鸥。但这只是冰山一角,伤害其实远不止于此,在昆明鸟类协会整理的“红嘴鸥进城30年大事记”里,有着这样的描述:1991年——1992年,昆明市环保局处理了36起买卖和捕杀红嘴鸥事件,其中有一起,是昆明市官渡区六甲乡农民杨某某,宰杀了21只红嘴鸥,受到了应有的处罚。

△1986年科研人员在昆明翠湖为红嘴鸥环志(王紫江供图)

红嘴鸥反常离城事件,在已经习惯和红嘴鸥和谐相伴的昆明市民中引起不小震动,有市民甚至给专家写信,请求“救救红嘴鸥”。时任时任昆明市鸟类协会(昆明市红嘴鸥协会于1988年2月成立,后于1988年年更名为昆明市鸟类协会,2003年,昆明市鸟类协会再次更名为昆明鸟类协会。)理事长的王紫江更是心急如焚。第二天一大早,他便召集4名会员乘快艇驶入滇池,追寻红嘴鸥。可让人没料到的是,这一次寻鸥之旅,一行人差点丢了命。

12月的滇池风高浪急,这天回程路上,由于转向太急,王紫江等人乘坐的快艇被掀翻,直接倒扣在了湖面上。等他回过神来,人已经被扣在了黑漆漆的船底。虽略懂水性,王紫江还是在冰冷的水里慌了神,绝望之余,心里还闪过一丝遗憾:“以后可能没法继续研究红嘴鸥了”。

幸运的是,在众人努力下,王紫江等人最终被拖出了船底,死里逃生,事后,他脱下的浸满水的军大衣,同行的女同事甚至抱不起来……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他没敢再碰水。

尽管此行深陷危险,但一行人却带回了好消息:“红嘴鸥并未走远,在滇池里,还有3000只左右的红嘴鸥越冬,只要招引得好,可能重新进城。”

随后的日子里,王紫江开始带领昆明鸟协的会员们,开展鸥粮制作和投喂。在鸟协、志愿者、市政府以及爱心企业家的共同努力下,1993年冬天,红嘴鸥再次现身昆明市区。

△王紫江在拍摄红嘴鸥(王紫江供图)

海鸥老人的梦想

据资料显示,红嘴鸥的平均寿命为30多年,如果有奇迹的话,1985年第一次来昆明的红嘴鸥中,或许今天仍有几只能出现在温暖的春城。

但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从西伯利亚飞往昆明的数千公里路上,电闪雷击、迷雾冰雹、天敌捕杀已经让无数红嘴鸥死在了迁徙的途中,最终能到昆明的其实都是幸运儿。

所以,红嘴鸥是勇敢的,保护红嘴鸥的人也是执着的。在昆明,为了让红嘴鸥留下来,一大批人奉献了近半辈子的光阴,写就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如今已经81岁的王紫江还记得,为了保护红嘴鸥,他曾给昆明市政府一位主要领导写过三封信,对方每次都认真回复并安排落实,有一次,他拿到领导的批复后,兴奋得像个孩子,以至于在去办事的路上闯了红灯,交警问其违章原因,他张口就回答:“因为我今天很高兴。”

研究鸟是王紫江一生的事业,但在护鸥路上,还有更多普通人在默默付出。

△海鸥老人塑像

在昆明翠湖公园的“水月轩”内,有一座特别的塑像——海鸥老人。不管天气如何,每天都有大量的红嘴鸥在塑像周围徘徊。

老人名叫吴庆恒,前些年,翠湖周围总能见到他的身影,从昆明化工厂退休后,这位无儿无女的老人便把退休工资买了鸥粮,每天准时出现在翠湖旁边,10多年从未间断。他把红嘴鸥当作自己的孩子,为它们起了好听的名字:公主、独脚、老沙……只要他一声呼唤,红嘴鸥便纷至沓来。

市民们并不知道老人的名字,可久而久之,他的身影已成了翠湖一景。后来,老人连续三天没来,市民们觉得奇怪,红嘴鸥也在翠湖低鸣,等有人几经周折找到家里时,老人已经去世,一贫如洗的家里,只留下了他和红嘴鸥的照片、一本英汉词典和几个准备做鸥粮的鸡蛋。

△红嘴鸥翱翔在滇池上空

和吴庆恒一样,从云南铅厂退休的刘震家里并不宽裕,但每年红嘴鸥一入昆,他都要到翠湖、大观楼、海埂大坝观察红嘴鸥的数量,泊水、飞翔、觅食等情况都记录在了他的几十本《海鸥日记》上。

因为几度搬家,最终只留下了1994年到2007年间的9本日记,这些外皮泛黄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昆明各个集中点的红嘴鸥情况,为红嘴鸥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

刘震也与红嘴鸥积累了深厚的感情,一只红嘴鸥死了,他将尸体掩埋,垒起一座小坟,在日记上写到:“万里来到此地,愿你灵魂在此安息。”

他还曾在日记上仿照唐诗《黄鹤楼》写下“海鸥碑记”:“昔人已乘红嘴鸥去,此地空留大观楼,红嘴鸥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人鸥共情

数十年过去了,在各方努力下,昆明已于2005年被命名为“中国红嘴鸥之乡”。据统计,时至今日,每年有近4万只红嘴鸥到昆明越冬,云南境内有湖泊之地,也纷纷开始出现红嘴鸥的身影。如今,王紫江已81岁,但仍坚持着对鸟的研究;海鸥老人吴庆恒则已经去世多年,市民们为他建了塑像,在翠湖与红嘴鸥长久相伴;刘震也已82岁高龄,眼花耳背,但说起红嘴鸥仍神采奕奕。

刘震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讲起自己晚年最大的梦想:尽快制定保护红嘴鸥的地方性法规。2018年12月1日,《昆明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正式施行,在红嘴鸥进城30多年后,昆明市以立法形式规定了对红嘴鸥等野生动物进行保护等内容。

老人的梦想,在他80岁这天,变成了现实!

云岭先锋全媒体策划

记者 保磊 李宏刚/文  郝亚鑫 陈超/图 视频制作

责任编辑:王璐

相关热词搜索:春城
下一篇:克木人回乡记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