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致富观察  >  正文

云南秦艽如何提高市场话语权

2021-08-24 16:28:27  来源:《致富天地》2021年第8期

中药材秦艽,在云南种植发展多年,产区主要集中在丽江、怒江、迪庆等滇西北地区,促进了山区群众增收致富。然而,近年来,由于产地加工环节建设滞后、市场需求不旺、供货商出货疲软等因素,导致秦艽价格持续下滑,影响群众种植积极性,致使面积缩减。针对这些问题,该如何破解?

价格下跌 面积缩减

几年前,迪庆州维西县的中药材种植户都杰种植了20亩秦艽。2020年,他家采挖秦艽后,亩产干品达140公斤,按照每公斤70元的价格卖给丽江一家药材公司,除去成本,都杰收入10万余元。然而,都杰却并不高兴:“我开始种秦艽时,每公斤价格约140元,但最近几年价格一直下跌。由于投入成本亩均为7000元,算下来,并没有赚到多少钱,明年我要改种党参了。”

都杰的感受,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很多秦艽种植户的心声。记者从云南省中药材“十大云药”品牌打造工作组了解到,一直以来,云南秦艽无论是野生资源的开发利用,还是人工驯化种植,效益均比较明显,秦艽成为云南重点发展的道地药材之一。据了解,云南秦艽的质量在国内处于前列,是比较受药厂欢迎的中药材原料。

然而,2018年以来,秦艽价格持续下跌,种植户的田间批发价跌至每公斤40~50元,属于典型的质优价廉产品。在这样的行情下,群众种植秦艽的积极性受挫,面积不断缩减,2020年,全省种植面积从最多时的30多万亩缩减到10万亩以下。

加工滞后 行情走低

“价格都是药材公司说了算,我们没有话语权。”都杰说,他们种出的秦艽经过简单晒干或烘干后,卖给药材公司,公司经二次加工后再外销。

“群众卖药材没有定价话语权,反映出云南秦艽产业整体上缺乏市场话语权。”云南省中药材种植养殖行业协会一位专业人士介绍说,国内秦艽产区除了云南,还有甘肃、陕西、内蒙古等地,全国秦艽年总产量达3000吨左右,而云南秦艽年均干货产量达1000吨左右,占全国的1/3,且药材质量也优于其他产区。

因为秦艽是小众药材品种,主要用于中成药的配方原料,加工生产核心区集中在甘肃,目前全国年消耗量与产量基本持平。而云南因缺乏加工环节,90%以上的秦艽干品都是销售原材料,价格普遍不高,而甘肃等地的秦艽统货价格就比云南高出不少。

2018年以来,由于中药材市场价格整体波动较大,全国秦艽统货价格也随之下跌。为保住利润,药材经销商一改过去很少囤货的习惯,开始“捂货”观望,导致全国陈货出库速度减慢。为了降低价格下跌带来的损失,种植户不断加快采挖出售的速度,而种植大户和合作社要么跟着囤货,要么加快出货,形成陈货囤积、新货大量集中上市的局面,导致整体市场行情持续走低。

建立标准 提升品质

“做强产地初制和中间环节的精深加工,或是增强秦艽产业竞争力、改变产业发展现状的有效办法。”云南省中药材种植养殖行业协会会长苏豹说。

苏豹表示,目前,随着“十大云药”品牌建设等产业提升政策和项目的深入实施,各地应抓住机遇,依托农业、林草和科技等部门关于中药材的扶持政策,积极做好产地加工建设,扶持合作社和种植大户兴建和打造一批田间烘干、切片初制所,把初加工效益留给种植户。

同时,依托重点园区建设,引进和打造一批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建设切片加工、精深加工或中成药生产线、大健康产品生产线,培育集秦艽种植 、初制、精深加工(成药加工)、大健康产品、市场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集群,打造一套完备的产供销体系,形成云南秦艽产业的省内内循环市场。

云南省中药材“十大云药”品牌打造工作组副组长崔秀明认为,云南秦艽产品质量上乘,主要得益于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随着其他省区不断强化绿色生产,云南秦艽的产品优势或将逐渐丧失。因此,应建立一整套标准化绿色生产体系,通过打造绿色生产、有机生产示范基地,提升农户种苗选育、种植管护、采收、初加工等技术,提升产品竞争力。同时,各地应因地制宜,以市场行情为参考和指导,通过有效的扶持措施和办法,提高群众生产积极性,稳定种植面积,并用标准化的产业体系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让云南秦艽在市场上拥有话语权。

本刊记者 刘 宇


责任编辑:李敏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