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好家风  >  正文

楚图南:治学不为媚时语 独寻真知启后人

2021-09-13 15:28:31  来源:《金色时光》2021年第5期

楚图南(1899-1994),我国著名史地学家、文学家、革命家和社会活动家。他以学识渊博、治学严谨、勤奋工作、品格高尚赢得尊重,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治学不为媚时语,独寻真知启后人”是楚图南为清代哲学家戴震的题词,也是其求知、治学、育人的真实写照。

革命不忘治学修身

“1899年2月28日,楚图南在这个小屋里降生。1913年从这里走出去,开启了他探索真知与革命的征程……”走进位于文山州文山市闹市区的楚图南故居,解说员正向前来开展红色教育的党员干部讲解楚图南生平。1919年,楚图南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师范大学前身)。在那里,他结识了李大钊、蔡和森等一批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自那时起,楚图南“选择了共产主义作为终身信仰,开始走上了科学社会主义道路”。

抗日战争爆发后,楚图南任云南大学文史系主任,在昆明教育界、文化界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活动。1943年,楚图南加入中国民主政团同盟(1944年更名为中国民主同盟),成为云南民盟组织的负责人之一。抗战胜利后,楚图南领导云南民盟组织旗帜鲜明地支持昆明学生反内战、反独裁、争取民主的进步活动,与反动势力作斗争。

1930年,以教师身份在东北从事革命活动的楚图南被判入狱,但他并未失去生活和战斗的勇气。在狱中,他以顽强的毅力给青年人讲历史、讲文学,翻译德国哲学家尼采20万字的著作《查拉斯图拉如是说》,完成小说集《没有仇恨和虚伪的国度》,形成一批重要的学术成果。

“父亲的一生,是风雨兼程的一生,是革命奋斗的一生,也是治学严谨的一生。他以天下为己任,爱国爱民、修德立身,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楚图南次子楚泽涵回忆说,“无论每天的工作多忙多累,父亲都会把一天中做过的事情完整记录下来,这个习惯也对我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读好书,走远路,交好朋,做大事”

在楚泽涵的记忆中,父亲经常教育子女要“读好书,走远路,交好朋,做大事”,而他本人便是这一理念的践行者。

新中国成立后,开展了一系列民间外交活动。1954年,在周恩来总理的倡议下,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正式成立,时年55岁的楚图南担任会长。1955年,楚图南接到第一个任务,率领中国古典歌舞团赴北欧五国访问演出。瑞典是第一个与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国家,协会选择瑞典作为民间外交的第一站,正是希望借此为中国外交打开突破口。

出发前,楚图南认真了解北欧各国风土人情,仔细挑选随行演员,特别叮嘱务必带上梅兰芳的女儿梅葆玥。“起初,这一决定让工作人员不解。直到后来在瑞典演出时,大家才明白楚图南的用心。”楚泽涵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当时的瑞典国王古斯塔夫在20世纪20年代访问中国时,曾看过梅兰芳的戏。当国王听说代表团里有梅兰芳之女梅葆玥,便格外想看看她身上有没有父亲的影子。看完演出后,国王大开眼界。“梅兰芳是唱旦角的,梅葆玥却是唱老生的。她演出的《四郎探母》,让瑞典王室深刻感受到中国京剧艺术的魅力。”楚泽涵说。北欧之行极大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形象,开创了一条民间外交的道路,也让楚图南意识到,民间文化交流是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之间最好的交流渠道。

“我想把父亲的出访日记进行整理、校注,让大家看看,那个时代的人是怎么学习、怎么工作、怎么生活的。”在楚泽涵的书房里,堆满了父亲留下的笔记和资料。自从退休后,楚泽涵全身心投入资料的分类整理工作中。透过这些文字,他看到了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知友爱的父亲。在谈到父亲对自己最深刻的影响时,楚泽涵的回答只有四个字:“思考、勤奋。”

“故居课堂”传承精神财富

1998年,楚图南故居被列为云南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4月12日,修葺一新的楚图南故居正式开放。

“20世纪上半叶,中国处于内忧外患之中,有责任感的中国人都在为挽救国家和民族不懈奋斗。楚图南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之一。从20世纪20年代起,他投身革命,终身为追求中华民族自由解放和祖国繁荣富强而笃志不倦。”文山市文物管理所所长李忠茹说,“楚图南故居开放以来,参观者络绎不绝,很多单位也会组织党员干部到这里开展红色教育活动。”

“楚图南是文山人的骄傲。我还在上小学、中学时,老师就经常向我们讲述他的故事。”市民张先生表示,他自幼听着楚图南的事迹长大,平日也经常到楚图南故居参观。如今带着孩子来,不仅是要在他心里播撒“红色种子”,更要让他明白,榜样就在身边。“备受教育,备受感动。尤其在看到楚图南笔记本里的‘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永远相信党、依靠党’‘努力工作,严格锻炼自己,只许成功,不许失败’‘认真学习,在政治上,永远以最高标准要求自己。在生活上,永远以最低标准要求自己’的字句后,更能够深刻体会楚老对后辈的谆谆教诲。”一名来自昆明的参观者表示。

2016年,文山学院将楚图南故居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样做的目的,是要以故居为课堂,组织师生学习楚图南追求真理、勤奋学习、淡泊名利、严于律己的崇高品德和革命精神,以先辈足迹、文化遗产来教育和鼓舞师生,增强爱国情感、弘扬民族精神。”文山学院党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本刊记者 杨旭东/文图


责任编辑:李敏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