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致富观察  >  正文

甘蔗产业发展瓶颈如何破解

2021-09-23 12:09:33  来源:《致富天地》2021年第4期

绿赛可(云南)新材料公司蔗渣加工生产线

甘蔗一直是云南传统优势农产品,其种植和生产历史悠久,云南也因此成为“国家糖料蔗核心基地”。然而,受制于产业发展阶段初级、缺乏精深加工产业链等短板,加之全球蔗糖产能持续过剩等因素影响,近年来云南甘蔗产业陷入发展瓶颈,该如何突破?

产能过剩 市场行情低迷

对甘蔗产业而言,最大的打击莫过于蔗糖产能过剩。经过多年发展,甘蔗已成为云南高原特色农产品中的重要一员。2019/2020榨季,云南甘蔗种植面积达434.9万亩(含境外推广种植的64.42万亩),年产值达400亿元,其规模和产值均位居全国第二。

然而,近年来随着蔗糖产能下降,导致出现甘蔗卖难、群众退出种植、果树和茶树替代种植等情况。根据有关权威分析,2019/2020榨季,全球蔗糖产业普遍不景气。预计2020/2021榨季,受新冠肺炎疫情、全球食糖消费量增速明显放缓等因素影响,全球食糖供应将出现30万吨市场过剩。

这些情况使得处于全球蔗糖供应第五位的中国,不可避免会成为较大损失方之一。最近几年,持续的产能过剩,也使作为“国家糖料蔗核心基地”的云南不可避免地承受了相应损失。从目前情况来看,蔗糖产能持续过剩,行业低迷态势还将持续一段时期。

加工链短 产业发展滞后

“从外部环境看,甘蔗卖难、种植户退出,主要是由于蔗糖市场产能过剩引起的。实际上,产业链不健全也是主要内因。”云南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有关专家认为,长期以来,云南甘蔗产量的90%以上供给糖厂榨糖,糖厂又将生产的初级蔗糖产品作为工业原料外销,明显缺乏精深加工和衍生产品生产链条,致使甘蔗产品形态单一,市场销路窄。

缺乏精深加工链的初级原料供应市场往往是卖方市场,一旦市场出现蔗糖供应过剩,云南蔗糖便会快速出现滞销,糖厂随即降低产能,处于产业链低端的甘蔗种植户的产品随之滞销。

除产业链存在短板,云南甘蔗“靠天吃饭”的情况也很明显。据介绍,目前云南甘蔗冻灾和涝灾防控能力弱,有关农业保险成本高,种植户接受度较低,每年仅冬天的霜冻灾害就会出现五六万亩的损失。同时,随着劳动力持续转移,蔗区往往面临着劳动力短缺问题。此外,还存在山区甘蔗机械化生产程度不高、地膜残留等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成本高等问题,使得甘蔗种植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群众发展积极性不高。

补齐短板 转变发展方式

“产业链短,产品形态单一,发展阶段初级,不仅仅是甘蔗产业的问题。”云南省农科院研究员刘少春认为,在云南农业产业领域,农产品精深加工普遍面临基础薄弱的问题。在农业企业中,具有较强精深加工和多元化产品开发能力的企业体量还小。通过多年的转型发展,全省59家蔗糖生产企业的出糖率虽然已经达到平均的14%,但不少企业依然存在加工设备陈旧、精深加工链短、科技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产品形态单一、附加值低等短板。

刘少春表示,下一步,除积极加快新一代甘蔗良种推广力度、改善蔗区生产条件、因地制宜推广机械化及配套技术、降低生产成本、防治面源污染外,还应积极强化加工环节建设。此外,在目前田间初加工设施建设取得一定成效的基础上,加大财政投入、探索多元化投融资渠道,围绕加工设备升级、冷链物流建设、高端人才引进等,进一步强化行业的精深加工能力,打造一批基础好、市场路子好、品牌响的蔗糖生产加工企业。

云南省饲草饲料工作站研究员杨丽萍认为,甘蔗产业除了需补齐产业链短板外,还应积极转变发展方式,探索甘蔗种植的其他用途。比如通过某些专用优良品种繁育,全面进军水果市场。再比如,借鉴青贮玉米发展经验,探索发展青贮甘蔗饲料饲草产业潜力。一方面,甘蔗本身营养丰富,生产加工过程简单,云南蔗区具有一定的初加工能力。另一方面,随着近年来高原畜牧业的蓬勃发展,云南的玉米、豆粕、鱼粉等饲料原料依赖外运,运输成本高,如能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甘蔗的就地饲料化,既能解决甘蔗消纳问题,还有助于降低养殖成本。

本刊记者 肖 宇/文

临沧市委组织部供图


责任编辑:李敏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