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别关注  >  正文

【特别关注】“三品”建设提升农产品质量

2022-03-29 15:01:03  来源:《致富天地》2022年第3期

近年来,云南为做特“绿色食品牌”,积极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三品”认证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全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认证数量全国排位由2017年的第8位上升至2021年的第3位。2021年,全省“三品”获证产品没有发生一起农产品重大质量安全事故。

虽然成效显著,但云南“三品”认证体系建设还面临体系不健全、监管缺位、项目扶持和资金保障力度不足、生产主体申报和用证积极性不高、“三品”品牌影响力和使用率双低等一系列发展瓶颈。

摸清资源和市场主体“家底”、厘清“三品”认证体系建设发展思路……云南正积极破题,多举措推动“三品”认证体系建设,保证云南农产品质量安全。

宾川县万亩示范园。郝亚鑫 摄

综述

云南“三品”建设前景可期

近年来,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为主的“三品”认证体系建设在云岭大地蓬勃兴起。随着认证项目不断增多,基地覆盖面不断扩大,获证市场主体不断延展,对云南做特“绿色食品牌”、助推云南农业现代化、国际化起到了积极作用。

夯实基础促产业

“‘三品’是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的简称,也是目前我国各级政府主导的一系列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和安全优质农产品公用品牌体系。对云南来说,‘三品’建设也是做特‘绿色食品牌’的重要载体和举措。”云南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副主任钱琳刚说,“三品”建设是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选择,也是云南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必由之路。

有机农产品——开远七彩云菊

据介绍,在“三品”建设中,无公害农产品发展可追溯至20世纪90年代,是在适应、配合我国加入WTO和保障公众食品安全的背景下推出的,当时农业部(现农业农村部)在全国启动实施了“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绿色食品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是在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大背景下推出的具有国际视野的农产品公用品牌;有机农产品则是近年来在我国农业现代化不断推进和优质农产品出口等农产品国际化背景下,推出的更高质量标准认证的成果。

近年来,云南结合农业产业发展实际需要,将“三品”认证发展重心集中到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方面。为进一步促进“三品”认证体系发挥效益,云南先后出台《关于创建“一县一业”示范县加快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的指导意见》等政策,并因地制宜修订和印发《进一步加强绿色食品标志许可审查工作的通知》《云南省绿色食品标志许可审查工作规范》等,为“三品”认证体系建设和规范化、规模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摸清家底好发展

永平县“博南山茶”是云南少有的几种优质高山绿茶之一。由于发展历史悠久,生长条件优越,产品质量上乘,早在2003年就被农业部(现农业农村部)认证为AA级绿色食品。但受品牌建设滞后和茶农文化素质不高等因素影响,多年来,“博南山茶”绿色食品认证使用效益低下、使用过程中被“套牌”等问题频出,影响了绿色食品形象。

这样的情况在“三品”认证体系建设中不是个案,究其原因是政策和发展体系的延续性和规范性等还存在一定短板,以及各相关部门对“三品”家底不清、监管不到位造成的。

云南十分重视解决“三品”认证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从2020年开始,全省积极重构“三品”认证体系,首要任务就是摸清家底。2021年初,云南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在农业农村部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和云南省农业农村厅的指导下,围绕“进一步引导和指导符合申报(登记)条件的主体及产品积极申报‘三品一标’”的目标,开展了全省首次“农产品主体资源调查”。各级农业农村系统工作人员耗时一个多月走遍云岭大地,对全省农产品资源进行大摸底调查。经调查,全省已有各类农产品生产主体5321个,其中种植规模200亩以上的生产主体(中药材类除外)有3211个,基本符合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申报条件。

与此同时,云南还通过严格的资格核查,对过去已经报批的“三品”产品进行梳理,清理了一批发展效益低,甚至不合规的认证产品,进一步净化了发展环境。

助推提质见成效

漾濞县太平镇A级绿色食品薄壳核桃

在摸清家底、净化“三品”认证体系发展环境的基础上,云南积极推进“三品”规范化、规模化发展。仅2021年,全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3次组织开展绿色食品标志许可申报材料集中审查工作,是以前年均开展审查工作次数的3倍。据了解,2021年全年共组织审核申报材料365份,审查申报产品1114个。通过组织省级集中审查,大大促进了各地绿色食品申报的积极性和成功率。

为做好“三品”认证等相关工作,云南先后举办全省“三品一标”业务培训班,全省绿色食品检查员、有机产品核查和监督管理员培训班,绿色食品产品委托抽样业务培训班等行业培训,并派人员参加全国绿色食品内检员线上培训,组织行业内工作人员深入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和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进行现场学习。通过多种方式,先后培训1400多人次,为“三品”认证规范化发展夯实了基础。

同时,云南还不断强化原料标准化基地创建,以基础较好的标准化茶园为突破口,积极实施绿色有机食品基地建设和产品认证奖补。2020年以来,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先后审核绿色有机奖补项目210个,兑付奖励资金超1亿元;对121家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等生产企业予以近2亿元的资金奖励。

在一系列有力措施的推动下,截至2021年底,全省“三品”认证(登记)主体累计达1206个,获证(登记)产品3689个,获证产品生产规模达713.39万亩,获证产品产量647.53万吨。全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总认证数量位居全国前列,排名明显上升。2021年,全省“三品”获证产品没有发生一起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依托良好规范的“三品”认证体系,目前云南已形成一批特色农产品“金字招牌”:“云花”成为亚洲乃至世界鲜切花的知名品牌;“普洱茶”成为全国“最具品牌资源力”品牌;云南蓝莓、树莓、草莓、褚橙等成为全国高端水果代表;文山三七、蒙自石榴、昭通苹果、云南咖啡、诺邓火腿、广南八宝米、丘北辣椒等成为地方区域知名品牌,影响力和市场认可度不断提升。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三品”认证工作方面,云南还需不断发力,健全体制机制,为助力云南做特“绿色食品牌”、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发挥更大作用。  

本刊记者 刘宇/文图

$[page]$

案例

云南维康:如何造就“绿色蔬菜

采收销往香港的蔬菜

绿色是农业的本色,“舌尖上的安全”一直是民生关注的重点。2018年,云南维康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云南维康”)成立之初,就按照绿色食品标准生产蔬菜,严控食品安全。在3年多时间里,该公司已有26个品类蔬菜通过绿色食品认证,深受消费者青睐,不仅畅销国内市场,还出口到新加坡、澳大利亚、泰国等国家和地区。2021年,该公司的蔬菜产值达2亿元。

确立“绿色蔬菜”定位

最近,记者来到云南维康位于会泽县的种植基地,刚要进入大棚就被拦下。一位工作人员递来一顶一次性帽子,要求记者把头发全部裹在帽子里,方才放行。“我们大棚里的蔬菜绝不允许有污染,哪怕一根头发丝都不行。”该工作人员说,进入大棚的人都必须戴好帽子和袖套。

“公司成立之前,我们做过很多调研,发现部分种植户为获利,不按国家规定使用化肥和农药。还有一些种植户为种出色泽光鲜的蔬菜迎合市场,违规使用一些特殊的生长调节剂。”云南维康总经理赵光国说,蔬菜种植行业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让他感到不安。于是,在公司成立之初,他就确立了种植“绿色蔬菜”的定位。

“在寻找种植基地时,我们的目标是要找到一块安全的土地,这样才能种出‘绿色蔬菜’。”赵光国说。

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2019年,会泽县成立道成扶贫开发投资经营管理有限公司,并在宝云街道华泥村、边河村、中河村等村流转土地1万亩。得知消息后,云南维康相关负责人立即赶赴会泽县,商洽投资合作事宜。双方一拍即合,云南维康在该公司流转的土地上投资建设蔬菜种植基地,一个种植“绿色蔬菜”的梦想就此启航。

对标规范开展种植

要真正种出“绿色蔬菜”并非易事。因为按绿色食品标准,对种植土壤条件、肥料使用、农残等有严格要求。云南维康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进行生产,如何管理好种植户,让他们都能严格按标准种植出合格的蔬菜,是摆在公司面前的一个难题。

“我们首先从思想上对种植户进行引导,让他们意识到农药、化肥使用超标,后果很严重。”赵光国举例说,防治蜗牛的“蓝粉”,公司规定必须在蔬菜幼苗期使用,后期严格禁用。在采收时,一旦发现“蓝粉”,整批次的蔬菜都要销毁,并与农户解除合作协议。

与此同时,公司对使用的肥料也进行了严格管控,规定与公司合作的农户,需在公司农资部购买农资。“公司选择的肥料品牌均为国家认可、可降解的,农药也是低毒的。”赵光国说,一旦发现有人私自购买不合格的农药、化肥,便会进行处罚。由于会泽县养殖业发达,农家肥供应量充足,要求每亩地施入不同的农家肥,确保种出的蔬菜达到绿色食品认证标准。

除此之外,为保障水源卫生清洁,公司还从基地附近的高山上引来山泉水浇灌蔬菜。在病虫害控制方面,公司尽可能采取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相结合的办法,确保蔬菜品质。

“绿色”带来好收益

“我们的菜品都送到青岛华测公司进行农残检测,每个菜品的检测指标有200多项。”赵光国说,为保障基地的菜品质量,公司会不定期送检菜品。比如,娃娃菜1个季度送检1次,生菜1个月送检1次。随着蔬菜种植品类越来越多,公司每年的检测费高达15万~20万元。除此之外,省级检测机构也会经常来基地进行抽检。

在公司各方努力下,目前基地已有26个蔬菜品种通过绿色食品认证,自然也卖出了好价钱。“比如,娃娃菜的售价比市场价高出10%。”赵光国说。

“绿色蔬菜”给云南维康带来了好的效益。2021年4月,该公司基地生产的蔬菜销往香港百佳超市,香港海关连续2个月抽检,16个菜品每周随机轮流抽检2个,没有一次出现农残超标。自2021年7月开始,江西省赣州市的国光超市对基地生产的蔬菜抽检1个月,每周1个产品抽检2次,均合格。信任促成了长期合作,河南、广东、厦门、福州等地的多家知名超市,都给公司生产的蔬菜贴上了“免检”标签。 

在记者采访时,从昆明盒马鲜生超市赶来的工作人员正等候与赵光国谈合作。“目前,我们的蔬菜还未在本地市场销售,就全被外地超市订购一空。”赵光国说。

本刊记者 谭江华/文图

$[page]$

案例

宾川:有机石榴别样红

云南省宾川县力角镇大湾哨水库西面的猫猫山,曾是一座杂草丛生的荒山。近年来,这座荒山种出了备受高端市场青睐的有机软籽石榴,甚至常出现“果未摘、已售罄”的喜人局面。昔日的荒山,如今已变成一座致富“金山”。

有机软籽石榴装箱

传统种植  增产难增收

20年前,宾川金丰汇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了县农民石榴研究协会,并将石榴引种到力角镇。一开始,公司董事长闫虎对发展石榴产业充满了信心,但没过多久,激烈的市场竞争就让他感受到了压力,传统的硬籽石榴卖不上好价格,有时甚至出现滞销。“要找到一个新品种才行。”于是,闫虎开始四处考察,寻找突破口。

2013年,闫虎到河南考察,在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接触到突尼斯软籽石榴。这个品种的石榴籽如宝石般晶莹剔透、味甜色美,让闫虎如获至宝。

在把目光瞄准突尼斯软籽石榴的同时,闫虎寻思:“石榴品种更新迭代快,好的产品跟风种植快,竞争激烈,如果没有特别的卖点,一样没有市场。”

考察调研中,闫虎注意到,在发达地区,生态的有机食品在市场上备受青睐,虽然价格高,但仍然供不应求。于是,他冒出一个大胆的想法:转变种植理念、革新种植技术,种有机软籽石榴。

如何才能种出有机软籽石榴?在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和云南省农科院等机构的专家指导下,闫虎走上了探索路。  

革新理念  产业结硕果

有机种植对空气、水源、土壤的要求近乎苛刻。为了达到有机种植标准,闫虎把目光转向了力角镇的猫猫山。这是一座荒山,尚未开发利用,土壤没有被化肥和农药污染,加之周边没有工厂,距城区有一定距离,空气质量也达标。经过初步测评后,闫虎决定在猫猫山打造一个有机、生态的突尼斯软籽石榴种植基地。

要在产品前加上“有机”二字,并不容易。为此,从种苗选择开始,闫虎就制定出一套严格的规范标准。他要求基地所选种苗,必须源于同一苗木生产基地的同一品种。

为了确保肥料品质,闫虎带着团队研发出高于国家标准的有机肥。为保障生产有机肥的原料干净、生态,公司专门到没有喂过饲料的奶牛场购买检验合格的牛粪,并到德宏、临沧等地挑选生态种植的甘蔗残渣。不仅如此,对果树施肥力求精准,一年施肥4次,每次施肥的时间、数量都要严格控制。成本虽高,但闫虎坚持人工除草,杜绝使用一切除草剂。

为做好管理,基地专门成立技术指导团队作为“总指挥”,根据季节变化和石榴的生长情况,制订出种植管理方案,所有工人都必须严格按照方案贯彻执行。“从石榴的修剪到灌溉、施肥等,工人要严格按照标准和规范操作,哪怕有一个环节出错都不行。”闫虎说。

经过4年的“优生优育”,2018年秋天,基地的石榴红了。2000多亩突尼斯软籽石榴树不仅结出累累硕果,还顺利经过检测,拿到了有机认证证书。

优果优价  探索不停步

“去年软籽石榴售价不好,只能卖三四元1斤,但获得有机认证的石榴,每斤要比普通石榴的市场价高出2元。”宾川县农民石榴研究协会党支部书记应素成说。

此外,相比普通石榴,有机石榴的销路更有保障。在石榴刚结果和成熟前,经销商的检测团队都要到石榴种植基地采样,样品检测达标后才下订单。经过数次严格检测,基地出产的贴上“有机”标识的软籽石榴,不仅获得百果园、都乐等水果经销商的认可,还销售到全国各地的大型商超。

种植有机石榴获得成功后,闫虎将自己摸索出的有机种植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果农。为提高种植技术,宾川县农民石榴研究协会每年都会组织农户到猫猫山软籽石榴种植基地学习。截至目前,协会已发展会员1100多户,遍及楚雄、保山、丽江等地,会员种植优质软籽石榴面积达1万余亩,通过有机认证3000亩。

如今,有机软籽石榴虽已形成一定规模,但闫虎仍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在他建立的50亩石榴育苗基地,上百万株新培育的“黑籽”石榴苗正孕育出新的致富希望。他说,“未来,我们要依靠新的石榴品种和有机种植技术,让力角镇群众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本刊记者 杨锡畅/文 郝亚鑫/图

$[page]$

观察

云南农业“三品”建设如何加快推进

近年来,云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三品”认证体系建设成果丰硕,获认证的产品数量与日俱增。然而,由于体系建设方面还存在一定短板,认证费用高、认证数量偏低、认证质量不高、监管缺失、认证证书使用效率低等问题,制约着“三品”认证体系建设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进一步提升。

发展短板亟待补齐

近年来,“云茶”产业实现快速发展,截至2021年底,云南茶叶种植面积达700万余亩,其中绿色食品认证茶园面积达50万亩,有机农产品认证茶园面积71万亩,茶叶综合产值超千亿元。然而,相较于茶叶的总体发展面积,绿色和有机茶园面积明显偏低。

陆良某公司有机蔬菜种植基地

云南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所长、省茶产业工作组副组长何青元研究员认为,“三品”认证偏低的主要原因是企业参与认证的积极性不高。比如,目前万亩连片有机茶园年均认证费高达20万元,且一年一认证。而省级财政仅一次性对每亩有机茶园认证补贴200元,州(市)和县级政府大多缺乏补贴。后续的高昂认证费需企业自行承担,严重制约了企业的认证积极性。再比如,勐海县是大叶种茶叶发源地,是普洱茶主产区,当地积极扶持企业进行项目化推进打造绿色茶园,先后拿到20多本普洱茶绿色食品证书,但真正发挥效益的认证项目和证书仅有两三个。

据了解,茶叶是云南“三品”认证的主力军。茶叶“三品”认证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云南“三品”认证体系建设存在如下短板:首先,部分地方政府及相关单位对“三品”认证工作重视不够,工作推进中存在无专人、无措施、无资金的“三无”现象。其次,由于扶持措施、项目资金缺乏保障,企业、合作社等生产主体认证积极性不高,为申报项目而申报认证的情况突出。再次,政府层面的工作体系不健全,全省各州(市)、县(市、区)均无“三品一标”专职机构。目前,仅迪庆州成立了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昆明市、昭通市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均只承担农产品检测职能,尚未开展“三品”认证有关工作。

除了以上突出问题,“三品”认证体系建设还面临生产主体认证登记积极性不高,取得认证后按标生产管控不到位;对“三品”产品宣传不够,导致社会认知度不高,品牌影响力不强,尚未形成优质优价的市场消费氛围;部分认证登记产品价格过高、公信力不强等一系列发展短板和瓶颈。

需从“质”“量”上下功夫

2021年12月,云南省出台的《“十四五”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云南“三品一标”数量的发展目标是8000个。

“可以说,这是一个艰巨任务。目前,全省涉农生产主体虽有14万余个(家),但仅有1285个(家)主体组织开展了‘三品’等农产品质量认证工作。仅有发展数量远远不够,还需数量与质量并重,才能让‘三品’认证体系更好地服务于云南特色农业发展。”云南省农科院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黎其万认为,在2021年开展摸清家底工作的基础上,还应积极补齐发展短板,从数量和质量方面双管齐下,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再加一把安全锁。

一方面,应依托现有基础体系,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机制建设,理顺主管部门权责,建设专业化队伍,完善有关监督考核制度,做到人尽其责。同时,完善针对“三品”认证和企业的扶持措施,提高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认证的政府补贴金额,全面探索相关农业保险、金融支持渠道,减轻企业的认证负担,提升企业参与认证的积极性。此外,结合云南地方资源优势,根据“三品”认证要求,按照“有标采标、无标创标、全程贯标”的原则,完善产地环境、投入品管控、农兽药残留、产品加工、储运保鲜、分等分级等标准,持续打造一批高水平的标准化生产基地。

另一方面,目前全国共有300余家第三方认证机构和平台从事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认证。然而,不同机构的认证标准各不相同,公信力有待商榷,认证质量总体不高。因此,应尽快在省级层面建设和强化具有统一标准的公益性官方认证机构,并采用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统一认证标准,以推动认证质量提升,降低企业认证负担,促进农业产业标准化生产。

云南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副主任钱琳刚则认为,各级涉农主管部门应加大“三品”专职队伍建设,加大从业人员业务培训。同时,应强化获得认证产品的证后管理,持续组织开展产品质量抽检、风险预警监测、年检、市场检查等日常监管工作,确保企业规范生产和规范用证。

    (本刊记者  肖 宇/文 郝亚鑫/图

$[page]$

专家视点

农产品质量安全如何有效提升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农业提质增效和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生命线。作为国家重要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对云南意义重大。近年来,云南通过构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三品一标”质量认证体系,强化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有效提升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下一步,应如何推进农产品质量提升?记者采访了云南省农科院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黎其万。

永平县博南镇有机茶种植示范园一角

记者:目前,云南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存在的短板主要有哪些?

黎其万:在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方面,云南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短板仍然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云南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量弱、覆盖面不广。在云南多年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中,合格率处于全国中等偏下水平。质检环节中,无论是随机抽检还是全批次检测,主要集中在农产品采收季的田间检测和上市前的食品安全检测。在生产中的“药检”、标准化生产检测等方面,覆盖面和检测力度都比较弱。

其次,云南农业生产整体上处于“散小弱”状况。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病虫害、动物疫病等方面的社会化防治体系和绿色防控体系建设不健全。

再次,质量认证体系建设发展不平衡。比如,“三品”认证体系的认证主体和认证证书,主要集中在蔬菜、茶叶和水果3大类,其他产业相对较弱,发展不平衡的情况十分突出。这些问题,导致云南农产品质量提升面临瓶颈。

记者: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黎其万:经过20多年发展,云南农产品质量安全虽已实现总体可控,食品安全有较高保障,但问题依旧存在,成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生产主体规模较小。在规模化贸易中,经常要组织货源,因为规模小,各家农产品的产地、生产主体、生产过程、标准化规程往往千差万别,质量难以精准把控。

二是生产者质量安全责任意识不强。一旦市场波动,或者在阶段性利益面前,企业或小生产者守不住质量安全责任防线。

三是发展体系不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缺失。比如,对生产过程中的用药、病虫害防控,欧美质量认证体系要求由第三方服务机构根据标准规程操作,过程中还有其他专业机构进行监管。而我们的生产过程大多是企业、农户自己操作和监管,不规范操作和监管缺失的情况比较普遍。

 四是绿色防控技术不到位。云南特色农业发展过度依赖“靠山吃山”,科技创新不足,抗病性品种较少,绿色防控技术发展滞后,农产品质量提升难度大。

记者:下一步,云南应采取哪些措施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

黎其万:首先,要加大投入。在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方面,要加大生产企业基础设施尤其是对质量安全控制设施设备以及优良品种、高效低毒农兽药的投入,增加各级管理部门相关经费,营造抓质量安全就是保产业、增效益的氛围。比如,在“三品”认证体系建设方面,要支持规模化生产的大中型农业企业积极申请,并严格按照认证标准组织生产。同时,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大对获证“三品”产品的推介力度,提升社会影响力。

其次,要完善标准。应按照农业农村部提出的“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标准化生产”等新“三品一标”行动路线,完善产地环境、投入品管控、农兽药残留、产品加工、储运保鲜、分等分级等标准,打造一批高水平标准化生产基地,从而提升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水平和质量安全水平,促进农产品规模化、集约化、高质量发展。此外,还要挖掘优势特色农产品自然环境、生产过程、产品品质、产品安全性等特征,制定更高水平的“领跑”标准,实现在同类产品中突围,增强产品溢价能力。

再次,要组织认证。要对标发达国家、目标市场以及先进省份的农产品质量标准,建立健全农业全产业链重点环节标准体系,积极组织申请绿色、优质、生态、安全等国际质量认证,增强农产品出口国际竞争力。

最后,要加强监管。根据云南农业生产实际,突出重点优势产业和大宗特色农产品,加快病虫害、疫病防治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探索标志性产地环境、投入品管理制度,加强生产全过程管控、“三品一标”等质量认证的证后监管,落实合格证开据与市场准入,全方位推介云南优质安全品牌农产品。

    (本刊记者 肖宇/文


责任编辑:李敏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