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致富观察  >  正文

水产绿色养殖如何提质增效

2022-06-30 17:47:40  来源:《云岭先锋》2022年第6期

近年来,各地不断强化对湖泊等水系生态环境的保护,以高效、优质、生态、健康、安全为发展目标,友好型“水产绿色养殖”逐渐发展成为主流。云南在发展水产绿色养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经验,但还存在养殖效益不高等问题,亟待破解。

绿色养殖成主流

普洱市墨江县泗南江乡是一个传统水产养殖区,几年前,当地群众通过成立合作社、创办养殖企业等,在泗南江江面上建立5000余个规模网箱养殖基地,养殖罗非鱼等水产,助农增收效果较好。然而,落后的养殖模式给泗南江水域造成农业面源污染。

丽江市玉龙县冷水虹鳟鱼养殖

为恢复水生态平衡,2019年,当地开始清理和退出网箱养鱼。在上级部门的帮助下,退出养殖的渔民积极转变发展思路,充分利用稻田、滩涂等资源,发展起“稻—鱼(稻—鱼—鸭)”等综合种养。鱼和鸭的排泄物可作为稻田肥料,而稻田中的杂草和浮游生物可作为鱼和鸭的饲料,如此一来,稻田不再使用农药、化肥,鱼和鸭不再大量投喂饲料。

“发展稻田养鱼后,实现种养循环,不仅稻谷产量明显提高,而且每亩能产30多公斤稻花鱼,每公斤市场价达40元左右,稻田养鱼的效益比网箱养鱼高出不少。”当地一位渔民告诉记者。

这是云南在水产养殖方面积极转变发展方式,探索水产绿色养殖模式的一个缩影。记者从云南省农业农村厅获悉,2019年,云南省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在适宜地区开展“稻-鱼(稻—鱼—鸭)综合种养”等水产绿色养殖模式;2020年,编制出台《云南省养殖水域滩涂规划(2020—2030年)》。在一系列政策的指导下,云南采取专项资金扶持、政策倾斜等办法,通过打造示范县、建设标准化养殖示范场等措施,推进水产绿色养殖。目前,全省推广“稻—鱼(稻—鱼—鸭)”综合种养面积170万亩,有效促进了生态保护和水产增效。

发展短板明显

记者从云南省农业农村厅了解到,养殖模式的探索创新不足是全省水产绿色养殖中较突出的短板之一。由于云南水产绿色养殖起步晚、基础薄弱、模式单一,目前主要以“稻—鱼(稻—鱼—鸭)”综合种养模式和滩涂养鱼等为主,且养殖技术传统。在发展中,传统渔场的技术改造、配套设施、尾水处理等方面资金和技术投入不足。

同时,发展资源不匹配问题突出。全省有各类水域905.2万亩,除国家禁养生态红线区及省、州(市)划定的生态禁养区外,还有湖、河、库、坝塘等宜渔水域面积约600万亩,但目前云南水产养殖面积仅为198万亩(不包含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受制于绿色养殖技术落后,水域资源开发利用率仅为33%,年均水产总产值为165.8亿元,仅占全省农业农村经济总产值的2%左右。

此外,资源环境约束增大,个别地区为保护环境对水产养殖“一刀切”,全面清退电站库区等传统养殖区域,其中就包括不少符合绿色养殖条件的养殖基地。加之云南整体渔业发展科技创新和服务能力不足,致使市场主体小、散、弱现象明显。

因地制宜创新发展

“紧抓国家政策机遇,依托国家平台的政策和资金,因地制宜推进绿色水产各环节发展,是未来云南水产业整体提质增效的关键。”云南省农业农村厅有关人士告诉记者,今年1月,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做好2022年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五大行动”工作的通知》,明确将全面推进生态健康养殖模式推广行动,推广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多营养层级综合养殖等技术模式。同时,将积极推进养殖尾水治理模式推广行动,推广池塘底排污等技术模式。

云南省农业农村厅有关人士表示,在此基础上,云南将着力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探索打造一批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模式、鱼菜共生立体养殖模式、集装箱养殖模式等典型,提供多样性品种、多层次产业服务形态,促进全省水产绿色养殖产业发展。

中国渔业协会理事、云南海王水产有限公司总经理李跃强认为,设施渔业(传统渔场)是全省水产规模化发展的主要载体,应加大扶持力度。比如,在淘汰落后产能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滇北沿江地区冷泉水丰富、小水库较多以及裂腹鱼等优质土著鱼类资源,积极推广设施化绿色封闭养殖模式,积极发展鲟鱼籽酱加工等,延伸产业链。中西部地区则可利用生态红线、黄线外的适渔水面,在强化尾水处理等基础设施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大宗淡水生态渔业和旅游垂钓业。滇南地区应大力发展水塘养鱼、稻渔综合种养等绿色养殖模式。

(本刊记者  刘宇/文图)


责任编辑:李敏

相关热词搜索:水产绿色养殖如何增效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