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致富观察  >  正文

“云茶”产业急需强化科技创新

2022-06-30 17:47:45  来源:《云岭先锋》2022年第6期

拉祜族群众制茶

云南是全国茶叶主产区之一,目前全省茶叶种植面积达740万亩,覆盖15个州(市)110多个县(市、区),茶农超600万人,涉茶人口1100万余人,茶叶行销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茶叶综合产值达1100亿元,茶叶种植规模和经济效益均居全省“绿色食品牌”10大产业之首。

然而,在“云茶”产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高效生产技术体系不健全、茶树新品种缺乏、精深加工技术滞后等短板,亟待破解。

构建高效生产技术体系

近年来,云南省紧抓利好政策和资金扶持机遇,推进“云茶”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然而,存在的短板也不容忽视,尤其是科技创新发展滞后。其中,高效生产技术体系不健全,阻碍了科技创新和产业提质增效。

据云南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统计,目前全省有茶叶市场主体91525家,数量居全国第三,但国家级龙头茶企仅有8家;全省获“绿色食品”认证和“有机”认证的茶园不足110万亩,约占总种植面积的15%;机械化生产水平不高、栽培技术落后、规范生产技术体系不完善。

不难看出,加强“绿色食品”认证和“有机”认证等茶园建设,并以此为载体构建高效生产体系,是进一步做大做强云南茶产业的必由之路。

为此,云南省茶产业体系专家组有关人士建议,应结合云南做特“绿色食品牌”战略及农业产业“一二三”行动,通过“一县一业”示范创建,因地制宜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绿色食品”认证和“有机”认证茶园。同时,进一步提升茶叶有机生产水平,增加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等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应用,加大除草机、采茶机等农业机械的使用力度,建立健全农药、化肥等农资监管体系,探索“林茶间作”等立体发展新模式。此外,推行茶叶标准化种植,推广使用药肥减施技术,科学采摘、加工、储运,尽快建立省级茶叶质量安全服务平台,定期开展质量状况分析,构建统一的“云茶”生产质量标准体系。

大力培育茶树新品种

据云南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统计数据,“普洱茶”公用品牌市场价值70.35亿元,连续两年居全国第2位。

然而,目前普洱茶茶树新品种欠缺,全省有近500万亩普洱茶生产面积,但主推茶树品种只有“勐海大叶种茶”“勐库大叶种茶”等为数不多的几个系列,导致普洱茶产品同质化严重,市场竞争激烈,假冒知名品牌的伪劣产品充斥市场,消费者真假难辨。

由此可见,普洱茶的现状反映出“云茶”专用茶树新品种不够丰富,主栽品种无法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

云南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团队建议:须不断强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茶树品种研发,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一方面,全面加大古茶树资源保护力度。尽快出台地方保护法规,制定古茶园保护和茶园生产标准,科学合理利用古茶树资源。另一方面,在世界上已发现的山茶属茶组植物中的31个茶种和4个变种中,云南就有26个茶种和2个变种,资源优势十分明显。应结合这一优势,集中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的力量,发挥龙头企业的生产技术优势,构建种质科技支撑体系,推出一批有特色和适制性的茶树新品种。    

提升精深加工科技水平

西双版纳南糯山半坡老寨是云南普洱茶的主产区之一。然而,由于缺乏精深加工产品,该产区以销售毛茶为主,导致价格不占优势,茶农增产不增收的情况突出。

可以说,“云茶”精深加工环节薄弱,已成为产业科技创新和整体做大做强的主要制约因素。“云茶”产业涉及人口众多,产业发展关乎山区茶农生活,甚至关乎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

云南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所长何青元指出,首先,要强化初制所建设,提升茶叶初加工质量。推进初制所、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不断从传统加工方式向数字化、智慧化加工方式转变。其次,通过各类政策扶持,不断推进市场主体,特别是龙头企业加工技术和设备水平的提升,依托企业建立一批品牌响、实力强、结构合理的精深加工生产线。再次,围绕基础理论研究、茶叶微生物发酵原理、深加工产品研发等课题,通过科研院校、企业等载体,创新和迭代生产加工技术,加大茶饮料、茶保健品、茶日化品等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力度。最后,围绕园区化发展思路,在现有基础上,在各主产区完善构建规模化茶叶加工工业园区,引入龙头企业打造大生产线,提高整体加工能力和水平,并积极配套建强区域性专业化仓储物流基础,形成若干“云茶”商品化聚集区。

(本刊记者 肖宇/文图)


责任编辑:李敏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