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双创空间  >  正文

艾影:传承创新傣纸技艺

2022-07-28 15:38:21  来源:《致富天地》2022年第7期

艾影展示手工纸

临沧市耿马县芒团村是远近闻名的纸艺傣乡,天气晴朗时,能看到村里晾晒纸张的木架依次排开的壮观场面。600多年的“活化石”造纸技艺,如今依旧在这里代代相传,历史也在一丝丝绵纸纤维里纵横百年。

面对日益被边缘化的手工纸,芒团村“90后”傣家女孩艾影有着自己的态度。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艾影有意识地创新开发,让村里用传统手工制作出的白绵纸和纸艺产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匠心传承传统技艺

手工纸不仅是中华文化的载体之一,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这种古老的造纸技艺,被居住在我国西南地区的傣族等少数民族群众完整地保存下来,芒团村便是把这一技艺传承得较好的村子之一。

不过,在芒团村从事造纸的大多是中老年人。艾影是造纸者中为数不多的年轻人,也是家族的第十代传人。

“在我10多岁时,最喜欢看奶奶造纸,她造的纸闻名十里八乡。”艾影回忆说,从2006年5月开始她跟随奶奶学习造纸。手工造纸有5步流程11道工序,步骤繁琐且耗时较长,十分考验人的体力和毅力,但这并没有让她退缩。

造纸时,将干构树皮用凉水浸泡发软,然后把用筛子过滤好的火灰均匀地涂在浸泡好的构树皮上,再将其放入锅中蒸煮,之后便可捶打出构树皮浆。接着把构树皮浆放入模槽里,用手轻轻将其抹平,使其厚度均匀。待纸浆沉淀,水分过滤干后,再把模槽放到阳光下晒干即可成纸。

据艾影介绍,经过打磨后的纸张质地坚韧洁白、柔软光滑,还能防腐、防蛀和防潮。

创新带来产业生机

村里做的多为白绵纸,尽管质量上乘,但产品单一、用途少,难免出现价格低、利润薄等问题。如何在传承中创新这一技艺?艾影一直在苦苦思索。

“有一天,我在菩提树下做纸,一阵风吹来,菩提树叶正好落在纸面上,我觉得很好看,便把菩提叶子嵌入纸里。后来,我又尝试把各种各样的花草嵌进纸里。”这种款式新颖的纸张一经推出就受到来往游客的喜爱,原本一两元一张的纸,最高可卖到20元一张。

经过多方考察,艾影决定把手工纸做成富有民族特色的笔记本、扇子、灯笼等文创产品,并在纸张内嵌入美丽的花草,使纸张表面呈现独特的图案,让白绵纸展现出异彩。2013年8月,艾影首次受邀参加云南文博会,在展馆里展出了她的纸品和纸工艺品,受到众人关注。

艾影的这一创新之举,吸引了村民纷纷前来向她取经。看到群众学习热情高涨,加上纸张销路不断拓宽,艾影毅然成立临沧傣影手工艺术有限公司。然而,对于缺乏市场经验的艾影来说,要运营好公司并非易事。“遇到资金周转不开时,我把家里的养牛场都卖了。”艾影对创业之初的艰辛记忆犹新,“我也考虑过引进全机械化造纸流水线,但最后还是放弃了。因为机械化生产能够带来产量和质量提升,但永远无法替代手工制作赋予纸的温度和蕴含的文化与情怀。”

打消机械生产的念头后,艾影开始不断学习企业管理,并借助“巾帼巧手致富示范基地项目”等机遇,成功激发公司发展活力,并带动芒团村保护和开发利用造纸技艺。

信念带动共同富裕

在工业文明不断进步的大环境下,手工艺的价值如何?能否让其延续发展?这些不单是手工傣纸存在的问题。幸运的是,随着传统文化的复苏,人们对传统手工制作以及对其工艺、文化的热情与日俱增。

在临沧傣影手工艺术有限公司,有不少芒团村造纸户的年轻传承人,全村的造纸产品都由公司负责销售,带动了芒团村手工纸的传承与发展,让芒团村白绵纸的产量、销量和产值实现大幅提升。来芒团村旅游的游客可以体验手工制作花草纸和手工艺品,同时带动了周边村寨的旅游经济。截至目前,芒团村有造纸专业户63户,120余名妇女从事造纸工作,户均年造纸收入达3万~5万元。全村年产白绵纸100万余张,产值约200万元,产品远销上海,并出口泰国、缅甸等国家。

由于在保护、传承和开发手工造纸上颇有建树,艾影先后获得中国乡村旅游致富带头人、全国巾帼建功标兵、临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众多荣誉称号。公司也先后被评为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巾帼巧手致富示范基地。

在艾影看来,无论是造纸技艺,还是投入回报,都是一件细水长流的事情,必须要耐得住性子、坚定前行,才能如她传承的百年技艺造出的手工纸一般,坚韧洁白、久存不陈、力撕不破。

本刊记者  欧阳小抒 通讯员 于志斌/文 受访者供图


责任编辑:李敏

相关热词搜索:艾影传承创新技艺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