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双创空间  >  正文

华蓉:给“云菌”插上科技翅膀

2022-11-16 11:19:17  来源:2022年第11期《致富天地》杂志

今年5月,长期致力于研究食用菌优良菌种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员华蓉,获评2022年“云岭最美科技人”。目前,华蓉担任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昆明食用菌研究所副所长,同时也是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和云南省科技特派员。近年来,她将科技成果送到田间地头,帮助不少村庄靠“菌”走上致富路。

筑梦前行  潜心科研

因父母工作忙,华蓉从小在楚雄农村的外婆家长大,那里野生菌资源十分丰富。“小时候上山捡菌,扒开厚厚的落叶,当看到一朵朵野生菌时,感觉很兴奋也很奇妙。很好奇它到底是如何从土里冒出来的?”华蓉说。

捡回来的菌子大多数都要拿到市场上售卖,以贴补家用。“市场价格较好的野生菌,是那个季节很多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所以,那时候我就冒出一个想法:要是我能种植出野生菌,就能卖更多钱了。”华蓉回忆道。

年幼时的想法在华蓉心里扎下了根。2005年,她走上了研究食用菌的道路。

农以种为先,种子是农业科技的“芯片”。云南丰富的野生菌资源为研究者开发选育优良食用菌菌种提供了坚实基础。为选育优良菌种,17年来,华蓉的主要工作就是去野外调查菌种资源,在实验室进行品种选育,再到田间地头进行栽培试验。

选育过程较为烦琐,包括菌株的分离纯化、分子生物学鉴定、抗性试验、菌种培养等。“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影响到选育的成败,要严格参照国家标准进行,全过程都要严谨细致。”华蓉说。

不仅如此,优良菌株筛选和良种性状评价的指标较多,每个指标都需要大量的数据作支撑。华蓉表示,多年来,为获得多点试验农艺性状指标,研究团队常年扎根在全国各个基地,实地测量,收集一手数据,以保证优良菌种的实用性和科学性。

创新成果  推广应用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华蓉和团队选育出多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菌株,一些菌种已经走进农户的田间地头,成为村民致富的“法宝”。“比如,‘中菌羊肚菌1号’菌丝长势强、萌发速度快、环境适应性广、抗杂菌能力强、子实体性状好,平均亩产量达350公斤。”华蓉介绍说,她和团队培育出的“中菌金球盖1号”商品性好,平均亩产量达4吨。

“近年来,我们采用分子生物学手段辅助育种,并对选育的菌株进行SSR分子标记,使新品种有了‘特殊身份证’,更好地保护了新品种的自主知识产权。”华蓉说。

据了解,“中菌羊肚菌1号”已推广到安徽、四川、贵州、山东等省,推广面积超过1万亩,促农增收超过2亿元;“中菌金球盖1号”目前正处于示范推广初期,在云南累计示范推广面积超过100亩,产值超1000万元;“中菌姬松茸1号”在云南已成为姬松茸主栽品种,累计推广1700亩以上,产值达1亿元以上,且栽培量逐年增加。

这些新品种的选育及推广栽培,不仅为科技助推食用菌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种质资源保障,也为推动千亿级“云菌”产业提质增效、打赢我国菌种业翻身仗增添了新的发展动能。

科研之路  任重道远

“目前,已知在云南分布的野生食用菌资源达882种,但只有60种可以进行人工驯化栽培,而在这60多种中仅有30种可以进行工厂化栽培。因此,食用菌种质资源的科研之路仍然任重道远。”华蓉说。

据华蓉介绍,选育一个新品种的过程非常漫长,从菌株分离到示范栽培短则四五年,长则七八年,甚至更久。华蓉说:“有的专家可能从参加工作到退休,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最终仍然没有办法攻克一个新品种培育中的技术难关。所以,做科研需要坚韧的毅力和足够的耐心。”

为提高栽培菌的产量、品质,华蓉和团队需要在成千上万个菌株中选育出适合不同地区、不同季节栽种的优良品种。一般先进行小面积试种,然后再拿到产区进行中试,筛选出优良品种,再推广给种植户。

近几年来,随着几个新品种的鉴定和发布,不少同行对昆明食用菌研究所赞叹不已。在华蓉看来,这些成就的背后,凝聚着几代科研人的心血。

新品种研发和精准科普同等重要。作为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全国科普讲解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和全国十佳科普使者,华蓉连续8年带队到麻栗坡、富宁、沧源、镇雄等县开展“科技三下乡”,宣传生态环境保护和食用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本刊记者    杨锡畅/文

受访者供图

责任编辑:马萧

相关热词搜索:华蓉云菌插上科技翅膀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