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别关注  >  正文

【特别关注】 典型引路 振兴乡村

2022-12-26 11:34:51  来源:《致富天地》2022年第12期

近年来,云南省委、省政府加快推进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省各级各部门积极践行典型引路法,通过创建乡村振兴示范项目,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样板,以点促面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在此过程中,云南围绕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积极探索推进乡村规划先行、富民产业发展、边疆和谐稳定等示范创建项目,打造出一批富有特色、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的示范点。2022年10月,云南省腾冲市、建水县、姚安县入选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

然而,在乡村振兴项目创建中,云南还存在文化、人才等示范项目不足,示范带动效应发挥不充分等问题。鉴于此,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云南将以示范项目为引领,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兰坪县通甸镇万亩果蔬产业基地。刘宇/图

综 述

云南全力创建乡村振兴新样板

近年来,云南多管齐下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各示范创建项目不断涌现。2022年10月,全国100个县(市)入选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云南省腾冲市、建水县、姚安县3地入选,成为云南乡村振兴的新样板。在各类新样板的示范带动下,一幅美丽乡村新画卷正在云岭大地徐徐展开。

弥渡县红岩镇“乡村书吧”

村庄规划动起来

玉溪市澄江市紧抓“干部规划家乡行动”契机,摸排组织在外公职人员2162人,成立36个村庄规划编制组和36个理事会,组建市镇两级村庄规划技术服务指导组和工作服务联络站。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多轮“干部规划家乡行动”政策业务培训,通过群策群力,打造了马房村、左所社区、高西社区等6个市级乡村环境整治示范村,建设了73个市级农村示范庭院,助力城乡人居环境不断提升。

这仅是云南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创建中规划先行的一个案例。“国家明确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规划先行、有序推进,做到注重质量、从容建设。”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发展规划处处长赵岗告诉记者,2021年4月,省委组织部、省自然资源厅、省农业农村厅等9部门联合下发通知,计划3年内完成全省1.2万个行政村(农村社区)村庄规划编制,并广泛动员全省公职人员回到家乡参与村庄规划编制,助力乡村振兴。

在此背景下,云南各地各相关部门抓住机遇,将推进乡村规划示范创建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创建的“第一招”,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知乡情、有情怀、懂知识、有资源等优势,动员干部回乡参与村庄规划编制。

目前,全省已有9500多个行政村完成规划编制任务,共有232家规划编制技术单位、共计42244名公职人员回乡参与规划编制,形成一大批统筹村庄发展、一二三产业融合等方面各具特色的乡村编制示范创建点,为乡村振兴示范创建作出了积极贡献。

富民产业强起来

保山市腾冲市围绕“腾药”一县一业示范创建、肉牛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农文旅融合品牌等方面,通过实施5个领域26个子项目,全面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示范创建。在推进农文旅融合中,该市共投资33.6亿元,实施“温泉康养+旅游”“中医养生+旅游”“户外运动+旅游”“文化创意+旅游”4个项目,助力腾冲乡村旅游产业全面融入“大滇西旅游环线”,效益不断显现。

乡村要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记者从云南省农业农村厅获悉,实施乡村产业振兴示范创建,是继规划先行之后云南打出的“第二招”。

2019年以来,云南聚焦重点特色和优势农业产业,在全省择优创建40余个规模化、绿色化、专业化、组织化、市场化水平较高的“一县一业”示范县,做大做强做优主导产业,构建完善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把小农户引入到“一县一业”发展大格局中。

在“一县一业”示范创建引领下,2019年以来,全省重点农业产业综合产值年均增长12%;全省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6%,较全国平均增速高5.3个百分点。2021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197元,其中来自种养业的收入达5624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332元。

2022年5月,云南印发《关于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园(田园综合体)试点创建的指导意见》,旨在打造一批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同步”、一二三产业“三产融合”、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在政策引领下,乡村富民产业示范创建效果不断凸显。

美丽乡村靓起来

在文山州西畴县柏林乡老克田村,一条鹅卵石铺就的“乡愁小道”通向村内。“以前,这条小道是又脏又灰的土路。”老克田村党支部书记、村民小组组长王仕春说。2021年,老克田村先行先试建设美丽乡村,通过“一约四会”“红黑榜”“党员四包”“5分钱”工程等整治人居环境,把村庄建成了干净整洁、富有乡愁记忆的美丽乡村。

立足提高群众居住体验,提高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云南打出乡村振兴示范创建“第三招”——“美丽乡村”创建。

记者从云南省乡村振兴局了解到,云南省委、省政府坚持把“美丽”作为重大事业来做、作为重要民生事项来办。2019年11月,云南出台《云南省美丽乡村评定工作方案》,省级财政安排1.3亿元专项资金,先后共创建评定美丽村庄2700个(覆盖自然村20858个),其中省级300个、州(市)级1059个、县级1341个。

以美丽乡村创建为契机,全省各地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短板。截至目前,全省共改建行政村村委会所在地公厕10921座,实现全覆盖;12.62万个村庄、1188个乡(镇)镇区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治理率分别达97.9%、98.5%;790个乡(镇)镇区生活污水得到收集处理,治理设施覆盖率达65.5%,3.5万个自然村完成生活污水治理,治理率28.10%,2.5万多个自然村污水得到有效管控。干净、整洁、有序的美丽乡村不断显现。

“百千万”工程统起来

“为进一步统筹推进和提高乡村振兴各领域示范创建,我们进一步实施‘百千万’工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创建。”赵岗说。

绿色产业成为兰坪县群众的主要增收路子

2022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开展“百县千乡万村”乡村振兴示范创建。结合实际,云南出台意见,围绕“宜居宜业宜游、生态魅力和谐幸福”,分类规划建设129个乡村振兴示范乡镇、1000个精品村、10000个美丽村庄,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创建。

在建设标准方面,示范乡镇以发展特色产业为重点,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乡镇服务功能和品质,建设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农业产业强镇,建设田园综合体。精品村以提高乡村治理能力和水平为重点,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建成基础牢、环境优、治理好、生活富的精品村庄。美丽村庄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为重点,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公共服务能力,促进农民稳定增收,建成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家园。

目前,年度建设目标任务计划已全面下达各州(市),各地正加紧编制年度建设实施方案。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一宏大的示范创建工程,必将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出积极作用。

本刊记者  刘宇/文图

$[page]$

案例

腾冲市:农文旅融合促振兴

腾冲市是西南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历史悠久、文化深厚,被徐霞客称为“极边第一城”。近年来,当地充分发挥边境区位、生态环境以及腾越文化优势,走出一条农文旅融合发展助推乡村振兴之路。

游客到清水镇司莫拉佤族村参观游览

做好“药”文章

“好山好水出好药”。和煦的阳光、充沛的雨量、肥沃无污染的土壤、良好的生态环境,让腾冲有着“云药之乡”的美誉。坚持绿色发展、实施科技创新、紧抓三产融合,为腾冲创建云南“一县一业”中药材示范县提供了支撑。

“对于腾冲市的山区群众来说,种植中药材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方式。”腾冲市乡村振兴局党组书记、局长冯应良说。近年来,腾冲市在扩规模、抓招商、育龙头、强科技、树品牌上下功夫,中药材产业已成为腾冲实现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据介绍,2022年3月,作为非腾冲中药材传统种植区域的芒棒镇,结合自身实际,引进腾冲旭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全镇推广金银花种植。“企业通过提供一条龙的技术服务,与农户签订收购协议,降低种植风险和解除后顾之忧。”冯应良说,目前芒棒镇共种植金银花3000亩,到2023年底,预计收益达2100万元以上。

芒棒镇只是腾冲市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的一个缩影。从2019年开始,腾冲市每年安排专项资金5000万元,用于中药材产业发展。截至2021年底,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达29.2万亩,品种64个,产量2.3万吨,农业产值达19.5亿元,并形成以黄精、厚朴等为代表的腾冲道地药材品种,“腾产药材”品牌逐步打响。

打好“旅”品牌

连续5年入选“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A级景区数量位列全省县(市、区)第一……除拥有依托大自然鬼斧神工打造的“火山热海”自然景观外,还有600多年历史的和顺古镇。在发展旅游业过程中,腾冲市采取“以点串线、以线连片、以片连面”旅游大环线开发模式,将各个景点连接在一起,并以景区景点为依托,支持周边农民包装改造农家庭院,发展特色农家乐和特色客栈,助力乡村振兴。

午后的阳光洒在司莫拉佤族村的寨门上,佤寨掩映在绿荫中,村口的石碑上“让幸福的佤族村更加幸福”几个大字十分醒目。“2021年,司莫拉佤族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860元,并被评选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村里家家户户都吃上了‘旅游饭’。”清水镇党委委员、副镇长,三家村党总支书记赵家清介绍说,近年来,司莫拉佤族村不仅建起幸福餐厅、大米粑粑厂等,还成立专业合作社,带动村民发展乡村旅游。

在司莫拉佤族村的辐射引领下,三家村其他村寨也开始打造各具特色的旅游业态:沿着司莫拉寨门延伸的灯笼廊道,10分钟便可抵达拥有幸福烤吧等多家餐饮企业的冯家营村,未来这里将承担与旅游配套的餐饮服务;沿着已建成25座水车集群的旅游小道,15分钟可抵达小陈家寨村,未来这里将主要负责承接司莫拉佤族村的住宿服务。  

走好“文”路子

南方丝绸古道的蜿蜒延伸,让一代代腾冲人走出国门,也让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在这里交流碰撞,从而孕育出多位影响云南乃至全国的革命先驱、文化名人。腾冲通过深度挖掘文化内涵,以优势资源赋能宣传品牌,让一个个生动形象的“腾冲故事”走向全国各地。

“和顺是一个充满生活哲学、处世哲理的多元文化融合之地,也是我国著名哲学家艾思奇的故乡。”和顺镇党委书记普亚增介绍说,为了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2021年6月,经过改造提升的艾思奇纪念馆重新对外开放。围绕艾思奇纪念馆,当地先后建设了“能行好哲院”、政德大道等一系列设施,并打造出“大众哲学”研学旅游体验线路。同时,编印出版《和顺镇志》《〈大众哲学〉简读》等书籍,丰富学习载体和内容,将深奥的哲学通俗化、大众化。

阅读是获取知识、增长智慧的重要方式,图书馆则是阅读的“圣地”。腾冲不仅拥有国家级文保单位和顺图书馆,各乡镇和村寨也都根据自身实际设置阅读空间,始建于1919年的绮罗图书馆就是其中的代表。“自图书馆成立以来,就一直保留着由志愿者进行管理的传统。现在它不仅是一座图书馆,更是腾冲文化传承的载体和符号之一。”今年91岁的马德静,已为图书馆义务服务了35年,据他介绍,绮罗图书馆现有藏书3万余册,时至今日,每年接待读者6000余人次。

本刊记者  王学勇/文 邹鹏/图

$[page]$

案例

建水县:产业强  乡村兴

建水县地处北回归线上,有着良好的光热条件。近年来,当地依托农业发展的规模优势、早熟优势、品质优势,着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以农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2021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81亿元,成功入选第一批国家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和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

村民管护葡萄

增加种粮农户收益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多年来,建水县不仅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确保永久基本农田面积保持在83.85万亩以上,还通过多种方式推进农业发展现代化水平。2022年,全县粮食产量预计达23万吨。

“全县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约67万亩,为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我们与各科研院所合作,采取轮作、套种等方式,实现增产增收。”建水县农业农村和科学技术局副局长阚宏表示,以甸尾乡为例,2021年,依托云南农业大学、云南省农科院的技术支持,该乡试行的“稻(鱼)—薯”水旱轮作试验基地实现大丰收。2022年,该基地延续了上一年的良好发展势头。

据阚宏介绍,该试验基地核心样板面积共100亩,示范面积600亩,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1万亩。甸尾乡群众采取前茬作物冬马铃薯收获后,种植滇型杂交粳稻品种“滇禾优615”,并在稻田里养殖生态鱼,以“水旱轮作+稻鱼共生”的生产模式,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在建水县,群众种植马铃薯的历史悠久,不少种植户根据经验,采用新品种和创新种植方式,提高马铃薯的产量产值,“全国十佳农民”、建水县福新果蔬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姚美秀就是其中的代表。

“以前,村民习惯以垄宽2米、一垄种4行的方式种植马铃薯。后来,我发现将垄宽缩小到1.2米,一垄种2行,每亩反而能增产200公斤左右。”姚美秀说,在相关农业专家的指导下,她不断积累种植经验,尝试种植马铃薯新品种,并在成功后推荐给合作社其他社员种植。目前,合作社种植马铃薯5.5万亩,辐射带动周边村寨种植马铃薯10万亩。

推动特色产业发展

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温差小、昼夜温差大,独特的气候环境优势,为建水县发展水果产业创造了有利条件。近年来,建水县大力发展葡萄、蓝莓、柑橘三大水果产业,打造出一系列名优特品牌,形成亿元级的特色产业。

2001年,云南大家农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许家忠带着夏黑葡萄新品种来到建水。作为云南夏黑葡萄种植技术的领航者,以及全国最早推广早熟葡萄种植配套技术的企业家之一,在夏黑取得成功后,2012年,许家忠又将阳光玫瑰引入建水进行种植。每年5月,当全国大部分地区的葡萄还未成熟时,建水出产的阳光玫瑰就已摆上北上广深等城市的高端水果货架,虽然每公斤售价高达百元,但依然供不应求。

据许家忠介绍,2019年,公司建设智能化大棚,通过安装智能化设施,实现对水肥情况、土壤湿度、大棚温度等数据进行智能化调控,进一步提升了葡萄品质和安全性。在该公司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建水县葡萄种植面积超10万亩,被中国农学会葡萄分会授予“中国早熟优质葡萄第一县”称号。

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在葡萄种植过程中,绑枝、除草、疏果等环节需要大量工人,建水县10万余亩的葡萄种植面积,可带动当地4万余人实现就业,增收1亿元以上。由于对葡萄品质的高要求,在疏果环节,建水县培养出大量本土农村技能人才,他们有一个响亮的名字——“金剪刀”。从2017年开始,“全国优秀农民工”李积秀完成本地葡萄的疏果工作后,带着乡亲们远赴浙江、湖南、新疆等地务工。“每年4月至6月疏果,人均月工资1.1万元。7月至10月装果,人均月工资5000元。”李积秀说,在建水县南庄镇,像她一样带队外出疏果的就有五六十人,他们带领南庄镇三四千人依靠疏果增收致富。

当葡萄采摘进入收尾阶段,柑橘又开始从建水发往全国各地。2021年初,建水佳果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引入一条全自动智能分选线,实现柑橘自动清洗、烘干、精选、分级等,还可准确测定水果糖度。2022年,建水县柑橘种植面积达12万亩,成功入选云南省“一县一业”柑橘特色县,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又一主导产业。

本刊记者   王学勇/文 邹鹏/图

$[page]$

案例

姚安县:谱写农业现代化新篇章

位于楚雄州西北部的姚安县,是滇中滇西互联互通和云南北上入川大通道的重要节点,也是云南滇中城市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姚安县通过不断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做优做强以花卉、肉牛等为重点的农业产业,助农持续稳定增收,城乡协同发展步伐加快,有力推动乡村振兴。

肉牛养殖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提升花卉种植技术

姚安县平均海拔1870米,年平均气温16.8℃,日照充足、无霜期长,适宜花卉生长。近年来,姚安县把花卉产业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导产业进行培育,花卉无土化基质栽培面积、设施投入标准、产业技术应用都处于全省第一梯队。2022年,姚安花卉产业被列为全省“一县一业”特色县。

“2021年2月,姚安县智慧花卉产业园项目开工建设,通过‘政府主导投资金、搭建平台建基地、引入主体抓经营’的模式,已引入大量省内外知名花卉企业入驻。”姚安县农业农村局党委书记、局长梁朝军介绍说,云南云秀、浙江毅美、江苏天狼、昆明虹之华等一批耳熟能详的花卉企业,为姚安的花卉产业发展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打响了姚安的花卉品牌。

走进姚安云秀花卉有限公司的种植基地,气象测量站、通风系统、温湿度监测系统、水肥系统等现代化设施设备,让一个个智能化大棚充满科技感。“通过这些物联网硬件系统,数据可以即时传输到云平台进行整合、分析、存储和预警等操作,为我们不断提升花卉品质提供了数据支持。”据该公司负责人介绍,通过数字信息化注入生产栽培、田间管理、市场销售的每一个环节,花卉种植实现快速精准精细。公司于近日荣获2022年云南省数字农业示范基地。

打破肉牛养殖瓶颈

在左门乡苤拉村委会清水河村民小组,村民周立寿正在给家里的30多头肉牛添加饲料。“前不久,我家2头牛卖了6万多元,除去成本,有3万多元利润。”谈及养殖肉牛,周立寿满脸幸福地说。

清水河村是一个山区村,因为靠近水源地,村民有养殖水牛的传统。相对于水牛养殖周期长、收益低,近年来,当地大力推广肉牛养殖,为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2019年,乡村干部动员我养殖肉牛时,我有些犹豫,后来他们帮我申请贷款解决资金难题,并多次提供技术指导,让我下定决心养殖肉牛。”周立寿说。

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清水河村改造闲置房屋建设牛舍、推广青贮饲料种植、对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等,实现肉牛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2021年,全村36户中有24户养殖肉牛,肉牛存栏306头、出栏118头,人均增收1.4万元。

作为云南省“一县一业”肉牛产业示范县,为化解肉牛养殖成本高、风险大,贷款担保难、抵押难的问题,姚安县在全省率先推出“乡村振兴金牛贷”,通过“政府+保险公司+银行+龙头企业+农户”的肉牛产业发展模式,不断拓宽全县肉牛企业和养殖户的融资渠道。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底,全县累计发放“金牛贷”1.6亿元,扶持肉牛养殖户1328户,新增肉牛1.2万头。

创新“山坝牵手”模式

得益于较好的气候条件以及丰富的光热资源,近年来,姚安县坝区的种植养殖业快速发展。然而,姚安县域内山区和半山区众多,农民在产业发展、增收致富方面存在较大困难。为破解难题,姚安县在产业发展基础好、潜力大的坝区,投资建设花卉、蔬菜等“山坝牵手”产业合作发展基地,成功走出一条“坝区带山区”异地结对帮扶产业发展新模式。

“在整合各类扶持资金建设基地后,我们成功引入多家农业龙头企业进行租赁经营,所得收入和收益分红按比例分给需要帮扶的村集体和低收入群众。”据姚安县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种“基地建在坝区、分红流向山区”的互建互惠机制,同时为山区群众提供了大量工作岗位。

在姚安县城通往光禄古镇的福禄大道旁,近年来打造的“山坝牵手”项目——2万亩“鲜花产业带”已颇具规模,这给曾经的村集体经济“空壳村”栋川镇地角村迎来了发展的好机会。“引进花卉企业后,以前撂荒的土地得到充分利用,村里也成立了合作社,带动群众增加收入。”地角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郭鸣珊介绍说,现在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稳定在14万元左右。

“山坝牵手”抱团发展的共富模式,让姚安县的资源流动起来、产业兴旺起来,群众的口袋逐渐鼓了起来。2021年,姚安县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591元,同比增长达13.2%,增幅位居全省第一。

本刊记者  王学勇/文  邹鹏/图

$[page]$

观察

如何更精准乡村振兴示范创建

在云南省委、省政府的全力推动下,云南乡村振兴示范创建成效喜人,样板不断涌现,为乡村振兴探索出很多有益的经验和路子。然而,在示范创建中,特色不鲜明等问题不断凸显,制约了示范效应的充分发挥。

云南林科院专家助力乡村人才振兴

示范引领作用有待加强

在2022年全国100个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中,云南省腾冲市、建水县、姚安县成功入选。记者从省农业农村厅获悉,云南入选县(市)有一个共同特点:综合创建发展平衡、项目各有侧重且特色鲜明。比如,建水县立足乡村振兴五个方面发展均衡,尤其是产业发展优势突出。在石榴、柑橘等传统优势特色农业方面,构建起生产、初制、精深加工、冷链物流和智慧农业等要素完备的乡村农业产业链,对云南乡村产业振兴起到示范作用。

据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发展规划处处长赵岗介绍,近年来,随着各级各地不断出台有关政策,在专项扶持资金和政策的引领下,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工作如火如荼开展。然而,由于前期创建中缺乏省级层面具体技术指导和创建规程,导致各地自选项目较多,有些地区甚至为上项目而上项目;一些示范创建工作脱离地方实际,往往重创建轻创新,类型千篇一律;一些地区把创建示范项目当做乡村振兴主要任务,导致项目过度集中,既多又弱。

从全省层面上看,示范创建项目主要集中在农村产业和生态振兴领域,而组织、文化、人才等短期难以见到效益的领域,示范创建则显得比较“冷清”,导致乡村振兴示范创建项目和样板类型单一,特色不明显,优势不突出,示范效应大打折扣。

比如,落选2022年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的云南某县级市,辖区内工业企业众多,工业基础、物流基础等在省内数一数二,具备打造完善特色农业产业链的实力和条件。虽然当地在组织、文化、生态、人才振兴等工作及其示范创建中颇具特色,但在产业振兴中未能发挥出本土优势,却舍近求远大规模建设种养业生产基地。因受制于土地连片使用效益不高等问题,致使生产端企业多而弱,基地小而散,缺乏竞争力,示范带动成效不明显、特色不突出。

要在精准创建上下功夫

据赵岗介绍,避免示范创建点和项目千篇一律,将是未来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工作的主渠道。

对此,在机制上,云南还需通过加强组织领导,依托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工作机制,抽调精干人员组成工作专班,切实加强对挂包帮项目的督促指导,全面合力推进示范创建。同时,进一步严肃工作纪律,要求各州(市)、县(市、区)严格审核把关项目申报资料,加大力度纠偏,避免照搬照抄,对弄虚作假的,在省级复核中一经查实,依法依规严肃追究责任。此外,通过加强宣传引导,充分激发广大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投身乡村振兴“百千万”等示范创建工程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及时总结、宣传报道涌现出来的好做法、好经验、好成效。

对于精准创建,云南省乡村振兴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坚持规划引领、分类实施。科学合理编制乡村振兴示范创建规划及年度实施方案,统筹规划、分类实施,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以点带面、典型引领。不贪大求洋,防止千村一面。

二是坚持分级负责、突出重点。细化明确各级各部门职责任务,各负其责,协同配合,整合资源,合力推进。因乡因村确定建设模式,突出重点,分期建设,有序推进,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久久为功。不搞“一刀切”,防止推诿扯皮。

三是坚持注重保护、留住乡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保护生态环境,保持田园风貌,彰显乡村特色,传承历史文化,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在示范创建中不照搬“经验模式”,防止大拆大建。

四是坚持以人为本、尊重民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农民而兴,为农民而建,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不搞强迫命令,防止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五是坚持多方参与、合力推动。健全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农民主体的工程建设、运行、维护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各级各部门、农民群众和社会力量合力推动、共建共管共享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大包大揽,防止等待观望。

    本刊记者   肖宇/文图


责任编辑:李敏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