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别关注  >  正文

【特别关注】优化营商环境 助力农业腾飞

2022-12-01 19:02:24  来源:2022年第11期《致富天地》杂志

高原特色农业是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但一段时期以来,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存在产业链不健全,规模化、市场化、标准化程度不高等问题。优化农业营商环境,强化产业链建设,扶持壮大市场主体,是高原特色农业产业提质增效的必由之路。

近年来,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优化农业营商环境,先后出台《云南省优化营商环境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聚焦市场主体关切,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使政务审批服务不断优化、市场主体蓬勃发展……有效助推了高原特色农业产业提质增效。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未来,云南将积极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持续抓好优化营商环境各项工作,特别是开展助企纾困服务,推进农业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助力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和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呈贡斗南云花中心为零售商举办插花艺术培训 刘宇/图

综 述

云南农业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近年来,随着云南省做特“绿色食品牌”战略深入推进,云南农业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招商引资力度持续加强,市场主体不断发展壮大,有力助推全省农业产业发展。

曲靖市沾益区政务服务中心办证窗口

夯实政策基础

今年5月,在云南省委、省政府的部署下,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出台《云南省保护种业知识产权打击假冒伪劣套牌侵权工作推进方案》,通过强化种业管理行政机构、执法监督、科研院所、知识产权保护及种子生产经营企业之间的协作配合,全面推进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随着该方案的实施,将有效破除种子成果转化难、转化慢等长期存在的问题。

上述方案的出台是云南不断夯实政策基础,助力优化营商环境,促进高原特色农业稳步向好发展的一个具体实践。今年以来,云南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大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力度的若干意见》《云南省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等若干文件,从政策层面助力优化农业营商环境。

以此为契机,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将优化营商环境纳入年度厅党组巡察重要内容,制定印发和实施《优化农业领域营商环境治理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和政策,并将每一项工作的责任分解到具体处室,制定时间进度表、细化工作任务和具体推进措施。通过实行优化营商环境监督治理问题线索办理和日常监督检查月报制度,构建起全省涉农营商环境优化建设日常监督管理机制,夯实了优化农业营商环境政策基础。

优化审批服务

昆明市晋宁区是云南出口导向型花卉和蔬菜主产区,涉农企业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等市场主体集中。今年以来,晋宁区全面实施涉农事项跨区域办理,建立起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证工作机制,以一窗办、一次办、马上办、就近办、全区办、一网通办、掌上通办“七办”模式,优化各项涉农业务办理服务。群众只需在一个窗口交件,短时间内就能办结。

“以前要到不同的部门窗口排队,一个事项要2天才能办完。现在只需到政务中心交件,10多分钟就办完了。”一位办理农药经营许可证和农作物种子备案证的群众说。

“为优化审批服务,我们取消了一批事项、精简了一批材料、梳理规范了一批行政许可事项清单。”云南省农业农村厅行政审批处有关负责人介绍说,今年以来,按照深化“证照分离”改革要求,全省取消了4个涉农行政审批事项,优化了31个事项审批程序,取消了20个事项共50份申请材料,将全省涉农行政许可由58项缩减至52项。

同时,大力推进涉农事项线上“一网通办”,做到政务服务事项应上尽上,电子证照应制尽制,电子证照数据应汇尽汇,电子印章应备尽备。目前,全省涉农审批事项网上可办率达97.6%、“一网通办”率达80%、“最多跑一次”率达100%。

市场主体蓬勃发展

近年来,云南中药材种植端发展迅速,加工端却发展较慢,综合效益不高等问题凸显。对此,云南省委、省政府通过政策支持、税收优惠、专项资金奖补等形式,扶持中药材企业发展壮大。目前,全省已成功打造170余户规模以上种植和加工企业,助力云南中药材种植面积、综合产值、饮片年均产能连续3年位居全国第一。

据悉,积极培育市场主体,通过市场主体提升农业整体效益、优化一二三产比例,是云南优化农业营商环境的重点工作之一。

一方面,云南深入实施农业市场主体倍增计划。引导有条件的农业龙头企业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构建“企业+合作社”“种植养殖生产+加工”一体化市场发展格局。仅今年就分配下达中央和省级财政支持农民合作社项目资金共计2165万元,扶持41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

另一方面,云南不断强化招商引资,引进龙头企业,扶持本地中小型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今年以来,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分别与星巴克、金津果业、陈氏阳光等国外、省外涉农龙头企业及相关政府部门开展多次专场对接活动,吸引企业入驻,协调解决项目落地过程中存在的困难。

随着一系列措施的实施,市场主体培育成效显著。目前,全省农业企业达94216户,较2021年底净增19233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5821户,较2021年底净增600户;农民专业合作社达67590户,较2021年底净增1196户。

助企纾困是重点

“目前,云南农业市场主体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水平不高,整体实力不强,品牌化能力弱,加之受新冠肺炎疫情等持续影响,困难增多。下一步,助企纾困将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中之重。”云南省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表示。

据悉,2020年以来,云南已将助企纾困作为做特“绿色食品牌”战略和优化农业营商环境的重要内容进行推进。针对农业企业发展难、融资难等问题,云南一方面落实各项减税降费政策,另一方面构建以政府专项债券资金等财政投入为杠杆和担保的多元融资体系。比如,全面建成以“一部手机云企贷”为核心载体的“财政资金引导+金融产品+财政风险基金保障”的涉农融资体系,富滇银行、建设银行等金融机构相继推出的各项“云企贷”金融产品,为农业企业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

水稻专家助力企业推广“楚粳”水稻

据云南省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云南将围绕重点产业,实施扶持农业企业创业发展、强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监测管理、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试点示范创建、鼓励农业企业上市融资、落实农业企业金融支持优惠政策等11项政策措施,持续开展助企纾困服务。同时,建立助企纾困专项监测调度制度,及时了解企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将服务重心转移到帮助市场主体解忧上来。

本刊记者  刘 宇/文图

$[page]$

案例

昆明市:提升农业政务服务办事效率

近年来,昆明市农业农村局紧紧围绕“高质量营商环境为高质量发展服务”的理念,通过“一窗受理、一次办结”服务模式,使农业市场主体的审批工作由“繁”至“简”。同时,通过优化服务流程,不断提升窗口人员业务水平和服务效率,打造便捷高效的政务环境,让农业市场主体办件更省心、顺心。

工作人员审核企业办资料

规范和精简办事流程

“办证要不要找熟人?”这是不少企业和个人曾有的惯性思维。而今天,一项项规范且公开的制度,让证件办理流程更加透明。“办事不再求人”让越来越多的农业市场主体交口称赞。

据了解,昆明市农业农村局共承担着23项行政服务事项,打开“云南政务服务网”,按照网站提示,进入昆明市农业农村局的“办事服务”页面,23个大项、58个小项的政务服务事项一目了然。点击具体要办理的行政许可事项,“办事指南”会将基本信息、办理条件、申请材料、办理流程等具体事项一一列出,还可以下载各类准备材料的空表以及样表。

“按照‘办事指南’,企业和群众可以一次性准备好所有材料,通过在线和现场两种方式,提交相关材料办理证件。”昆明市农业农村局行政审批处副处长施和蔼说,“办事指南”中还标明了承诺办结时限、咨询方式、投诉监督方式等信息。

“我们还制作了政务服务汇总手册,对本单位承担的各类政务服务事项及审批流程进行汇总,并上传至昆明市农业农村局官方网站。”施和蔼说,到底有哪些政务服务事项由昆明市农业农村局负责,要怎么办理,查看汇总手册就一目了然。

记者采访时,刚好有办事人员前来审批窗口办理“权限内人工繁育水生野生动物审批”,昆明市农业农村局窗口工作人员杜晓利热情地接待了办事人员,并一次性指出其所准备材料中的所有疏漏。“按照流程,办事人员只需要把材料交给昆明市政务服务中心窗口的工作人员,再由工作人员转交给我即可,可以完全实现审批不见面。”杜晓利介绍说,但遇到对政策不熟悉的办事人员,他们也会热情接待。“作为农业农村局的办事窗口,今年以来,窗口办件实现零差错、零投诉,办件效率大幅提升。”

优化和提升服务质量

目前的审批流程还有哪些不足,该如何改进和提升?距离一流的营商环境还有哪些差距?企业、群众来办事的真实体验如何?为了不断优化完善政务服务,昆明市农业农村局通过“一把手”走流程等多种方式,对标先进地区和行业窗口,切实解决行政审批过程中困扰企业的难点和堵点。

今年6月15日,昆明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李雁昆化身为企业的一名普通陪同人员,沉浸式全程参与云南安佑饲料科技有限公司办证的全过程。在审批过程中,李雁昆详细询问了企业对政务审批服务和营商环境改进的意见和建议,并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提出改进建议:“市农业农村局要进一步提高行政审批的网办率,并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企业和办事人员提前知晓所需材料和审批流程。”

据悉,为开展好“一把手”走流程活动,昆明市农业农村局制定了具体的工作方案和每个季度的活动方案,该活动已成为各级领导干部落实“一线工作法”的措施之一。

“我在办理农药经营许可证时,遭遇收取材料私自加码,提高行政审批门槛,这事你们管不管?”今年2月的一天,一位来访者气冲冲地跑到市农业农村局行政审批处反映情况。原来,他们是昆明市呈贡区的农药经营户,近期向有关部门申办农药经营许可证。按照规定,需要提交该地块的国有土地使用许可证,但因地块属性特殊,他们无法提供。

“这是开展政务服务以来,第一次遇到在此种特殊用地上开办农资市场,且地块权属情况不明的情况下办理农药经营许可证的案例。”施和蔼介绍说,了解到相关情况后,昆明市农业农村局领导召集相关处室、呈贡区农业农村局及法律顾问召开专题研究会,并多次到有关单位进行沟通,终于在今年3月份为该经营户办理了农药经营许可证。

在日常工作中,昆明市农业农村局对于企业办理政务服务事项的诉求,采取“一事一执法文书”的方式,督促各相关业务处室按时完成审核审批;对于多家企业共同的诉求,或重大、跨区域、跨部门的问题,则采取“一事一专题会议”的办法,认真研究并尽力解决。

本刊记者  王学勇/文图

$[page]$

案例

玉溪市:良性执法助企纾困

规范良性监管,做到对市场主体“无事不扰”又“无处不在”,是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提供优质服务的重点。在优化农业营商环境过程中,玉溪市十分重视良性监管,通过探索良性执法,同步推进监管和暖心服务,精准把控监管力度助企纾困,有效助力市场秩序和市场主体良性运行。

玉溪市农资执法人员核查产品信息

监管执法刚柔并济

最近,记者来到玉溪市红塔区农资有限责任公司时,只见市、区两级农业农村局执法人员正在这里开展常态化农资监管查验。他们一边仔细核对台账,一边对上架的农药、化肥等农资的来源、等级、真伪、是否符合绿色农资有关资质等进行一一核查。

玉溪市农业农村局法规与执法监督科科长周文忠告诉记者,农资事关农业生产大局、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丝毫马虎不得。类似上述的检查情况,在玉溪市已经常态化开展。无论执法人员与企业是否“关系熟络”,所有程序全部公开,所有查验都严格按照相关制度条例执行。

在监管执法中,玉溪市十分重视保障和保护市场主体的权益。在此前的一次监管执法中,执法人员发现某农资企业有一件产品不合格,按规定需要对企业进行严厉处罚。执法人员经过多方核查后,查实不合格产品属于生产厂家质量检测和分拣把关不严而流出,但农资企业负有上架产品监管责任。执法人员结合实际认真研判,最后向这家企业开具了免于行政和经济处罚、进行书面警示、原路退回不合格产品、追溯同批次产品进行严格检测的监管意见。此举既维护了市场秩序,又有效保护了企业发展。

据玉溪市农业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张海鹏介绍,在优化农业营商环境中,玉溪市一方面严格落实上级规定实施的行政审批“简政放权”,推进审批提速,细化便民服务举措,全面落实“最多跑一次”改革要求。另一方面积极探索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管工作良性运行机制。

在此基础上,通过加强重点作物、重点市场、重点季节、重点环节执法查处工作的优化、简化、强化,既维护市场秩序,又维护企业利益,让市场主体感受到监管政策和执法过程的刚柔并济,避免了过去存在的“招商引资时张开双臂迎客,企业入驻后监督管理难以暖心”的尴尬局面。

综合施策助企发展

走进位于玉溪市红塔区的云南滇雪粮油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身穿无尘防护服的工人正操作机器人生产食用油。在企业技术中心,科技人员正忙着进行产品质量检测。该公司先后获得“农业产业化国家龙头重点企业”“全国放心粮油示范加工企业”“云南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称号,其生产的“滇雪”牌食用油和大米等粮油产品,畅销全国和东南亚地区,是云南农产品中少有的“中国驰名商标”之一。

就是这样一个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在发展中也有烦恼。据了解,公司在食用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剩余物和附属品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制作成菜粕,成为上好的养殖饲料。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公司缺乏相关资质,附属品只能低价处理或者废弃,造成严重的损失和浪费。

2022年5月,玉溪市农业农村局在对企业进行相关质量抽检和运营资质核验监管中发现了这一问题,当即主动组织有关力量深入研究,同步推进监管查验和助企纾困服务。经过简化办事流程,协调有关部门,在合法合规前提下,很快帮企业办理好多年未办理下来的《饲料生产许可证》。公司副董事长曾详菊告诉记者:“有了这个证,以我们的生产规模,每年可从饲料生产中额外获益上千万元,让我们切实感受到优化营商环境带来的好处。”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玉溪市优化农业营商环境工作已不再像过去那样,服务和监管脱节,而是积极推进综合监管,在监管中服务,在服务中实施监管。

“实施良性监管不是不监管,而是更注重维护企业利益,帮助企业发展并解决实际困难,改变过去‘以罚代管’的情况。”张海鹏告诉记者,这也是监督管理“无事不扰”又“无处不在”的具体体现。

据悉,2022年以来,玉溪市深入推进综合监管服务,围绕农业生态环境、农资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助企纾困等方面,花大力气从源头上解决多头执法、多层执法、重复执法等问题,并针对监管执法中发现的问题,现场帮助企业解决。截至目前,已先后培训从业人员900多人次,发放农业法律法规普及材料2万余份,帮助1112家(次)市场主体纾解发展难题。

本刊记者  刘   宇   李  勇 

通讯员  张华斌/文图

$[page]$

案例

普洱市:用心培育农业新业态

近年来,享有“中国茶城”“中国咖啡之都”等美誉的普洱市,围绕农产品上行渠道狭窄等实际,通过优化各项营商服务,因地制宜打造电商直播基地,将手机变成新农具、数据变成新农资、直播变成新农活,助力当地农产品上行,取得显著效益。

 直播间一角

因地制宜搭平台

“优化服务,吸引更多团队把数字化带进农村,为农村培养更多更好的‘主播’,促进各类农产品与市场实现良好对接,助力乡村振兴,是优化农业营商环境、培育农业新业态的目的之一。”普洱市数字经济产业园有关负责人说。

据了解,普洱市是云南特色农产品主产区之一,其优势特色产业茶叶、咖啡等在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产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长期以来,由于产业发展方式传统、基础薄弱,农产品“小、散、弱”、规模化和标准化程度低,龙头企业欠缺,农产品销售渠道狭窄,群众增产不增收现象突出。

近年来,积极吸引市场主体,强化产业链各环节建设,培育农业新业态,依托数字化拓宽农产品上行渠道,已成为优化农业营商环境的关键一环。

在这样的背景下,2020年6月,普洱市抢抓直播电商产业快速发展新机遇,与京东集团合作共建京东智联云(普洱)数字经济产业园。2021年初,普洱市又引进“普洱茶抖音电商直播基地”“淘宝直播村播学院”“快手普洱食品产业带直播基地”等直播平台,整合多年来“电子商务进农村”有关项目打造的各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电商产品供应中心等资源,形成了以打通当地农产品上行通道为核心的市级“直播基地”新平台。

据悉,在直播基地的建设和发展中,普洱市十分重视优化营商环境,除了完善硬件设施配套、简办入驻手续、深化网络管理、市场监管和税务咨询等公共服务,还为电商企业和直播团队入驻提供水、电、地、税等一系列优惠政策。

优化服务“引凤”来

在提供完善的硬件设施和优惠的扶持政策的同时,普洱市还紧扣企业服务需求,整合统筹市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电商产品供应链中心等资源,帮助直播基地深化与抖音、阿里巴巴、快手、京东、饿了么等电商企业合作,打造起集政务服务、营销推广、主体孵化、人才培训、品牌建设、仓储物流、产品展销、学术交流等综合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农产品直播体系。

同时,采取“电商服务+主播团队+生产企业”的运作方式,在直播基地走商业化带货路子,发挥市、县电商公共服务中心的作用,在产品开发、包装设计、营销数据分析等方面为企业出谋划策,指导生产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开发适销对路的网销产品,促使基地产品包装物料、快递配送、供应链整合、宣传推广等方面的成本费用大幅下降。

此外,结合今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直播团队和农户线上线下带货难度增加等实际情况,普洱市依托直播基地,协调市内各县(区)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先后组织了“线上年货节”“双品网购节”“6.18促消费”等直播活动,帮助入驻团队增加销售额5250万元。比如,直播基地积极促成“娜娜有机茶庄园”本土直播团队入驻,帮助宁洱县、景谷县等地茶企,开展3场高品质普洱茶直播专场,单场销售额均突破60万元,有效激发了直播团队和农户的积极性。

据了解,随着直播基地营商环境的进一步优化,成功吸引100余户主播培训企业、直播团队、产品设计、宣传推介、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甚至种养大户入驻发展。全市先后组织直播人才培训8865人次,培育主播800余人,其中年直播销售额达12万元以上的超过100人。

随着市场主体不断涌入和本土直播团队、人才不断成熟,一大批当地农特产品成为“爆款”。佤味腌牛皮是普洱佤族传统美食,经过腌制的牛皮口味麻辣酸香,深受消费者欢迎。直播基地结合民族文化特点,制定了由企业和直播团队公平参与的开发和营销方案,对产品进行全方位挖掘,在淘宝、拼多多、抖音等平台进行精准营销。促使佤味腌牛皮迅速爆火,在实现年均销售额7000万元的同时,也推动了该产品从传统手工制作快速进入标准化工厂加工。

仅2021年,普洱市农产品直播销售就达8.2亿元。今年前两个季度,实现直播销售6.2亿元,同比增长132%。

本刊记者   肖  宇/文

普洱市农业农村局供图

$[page]$

案例

开远市 :为入园企业提供暖心服务

2016年以前,在开远市羊街乡及周边乡镇的大部分肥沃土地上,是农民自发种植的玉米等产值较低的农作物。2016年,开远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以下简称“开远产业园”)开工建设。短短几年时间,来自国内外的25家企业入驻产业园,以高端花卉为重点发展方向的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带动了整个园区快速发展。2021年,园区综合产值达38.4亿元,其中花卉综合产值20.5亿元。取得这样的成绩,与当地因地制宜,营造良好的农业营商环境息息相关。

花农在花卉大棚劳作

以商招商破难题

“要打造一流的花卉产业园区,就需要有一流的企业入驻,做好示范引领工作。”据开远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管委会副主任李扑云介绍,产业园在创立初期,招商引资就摒弃了传统的大包大揽模式,通过引入红河创森高原特色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形成“政府+企业”的招商模式,管委会负责产业园的总体规划布局,企业则根据政府的规划布局,在国内外花卉行业中开展以商招商、精准招商。

深耕花卉产业多年,红河创森公司总经理朱剑非对于如何做好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对接服务工作颇有经验,对于哪些花卉苗木适合在开远种植,他比较清楚。在与产业园以及企业不断沟通的过程中,园区确定将菊花作为主要种植花卉品种。

“通过引入‘虹华园艺’‘丰岛花卉’等一批知名的高品质菊花生产企业,配合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力量,近年来,园区在菊花新品种选育、种苗和鲜切花生产等方面都取得一定突破。”朱剑非说,高知名度企业的入驻、新品种花卉选育的成功,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入驻园区,形成发展的聚合效应。

目前,入驻园区核心区的25家企业中,有21家花卉企业。近年来,园区共培育44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菊花新品种。

精准服务促发展

创立于20世纪40年代的荷兰西露丝花卉育种有限公司,是一家全球知名的非洲菊切花和玫瑰切花育种公司。2017年,云南西露丝园艺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并在次年入驻开远产业园,成为荷兰西露丝花卉育种有限公司在中国的代理商。

“公司主要种植非洲菊和玫瑰,目前种植面积为4.5万平方米。”云南西露丝园艺有限公司基地负责人普贵飞介绍说,公司之所以选择在开远建设基地,是因为这里的自然地理条件适合花卉生长,同时在企业入驻前,园区就帮助企业建设了标准化的大棚基地及水肥一体化的智能系统,供企业租用。此外,园区还在政策支持、协调用工方面给予企业帮助,让企业真正实现了“拎包入驻”。

事实上,为让企业实现“拎包入驻”,园区作了很多努力。据李扑云介绍,园区按照“公益性项目、市场化运作”的理念,根据入驻企业需求,实行“私人订制”服务,并建立了三种合作模式:第一种,园区完成土地“七通一平”后,入驻企业二次流转土地后自主经营;第二种,按照入驻企业需求,提供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和相关服务;第三种,入驻企业与开远市农业投资有限公司合作,共同投资建设,盈利后按出资比例享受经营分红。

“各入驻企业可结合自身实际,从三种模式中自主选择加盟方式入驻园区。”李扑云说,园区与企业在合作模式上的创新,有效解决了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普遍存在的流动资金少、土地流转难等问题,最大限度激发了企业主体的活力。

突破瓶颈谋未来

除了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外,园区还通过完善配套服务,增强园区承载能力,让入驻企业没有后顾之忧。以2020年上半年为例,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省外市场受冲击较为严重,园区管委会随即召集企业在园区开办鲜花交易街,帮助企业解决一部分销售难题。同时,园区管委会协调运输车辆,帮助企业解决物流运输困难。

由于开远产业园提供完善的配套服务,让入驻企业可以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新品种的研发上。“‘南农小金星’是南京农业大学与我们公司近年来共同选育的一个新品种。”开远天华生物产业有限公司行政负责人杨锐介绍说,该品种是由切花小菊和切花大菊杂交选育出来的,它花形漂亮,且保鲜期长,适合远距离运输,备受市场青睐。

短短数年,开远产业园实现从无到有,并发展成为国内知名的花卉产业园。然而,在李扑云看来,产业园仍有不少短板要补齐:“目前,产业园的二产是弱项,要努力在花卉产业的精深加工方面找出路;园区以及企业在联农带农方面还有提升空间,要为种植花卉的村民提供从种苗到销售的全方位服务,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本刊记者  王学勇/文   邹   鹏/图

责任编辑:马萧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