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致富观察  >  正文

基层农技推广如何走出困境

2023-04-27 15:32:23  来源:《致富天地》2023年04期

玉龙县农技员木华嫁接雪桃树

长期以来,我国逐步构建起覆盖国家、省、州(市)、县(市、区)、乡镇(街道)的5级农技推广体系,负责粮食、经济作物等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为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然而,随着特色农业不断发展,基层农技推广人才短缺、创新能力不足等因素,导致出现农技推广与生产实践脱节等问题。基层农技推广如何走出困境?

推广项目必须符合群众需求

2022年,云南省启动对全省“三品一标”(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资源进行摸底调查。在调查中发现一些问题:部分认证产品“无主”,一些证书束之高阁成“闲本本”,部分市场主体想使用证书却因无授权方授权而无法使用,等等。

据悉,“三品一标”是农产品质量和产地等主要指标评价体系,根据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有关管理规定,“三品一标”登记法人一般为县级农业农村部门下属的农业技术推广站(中心)等。然而,云南的一些农业技术推广站(中心)在机构改革、地方社会事务调整等过程中被撤销、合并,导致此前登记认证的“三品一标”产品法人缺失、证书成为“闲本本”,影响了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建设和发展。

此外,长期以来农技推广体系中的推广站(中心)等,特别是乡镇一级管理松散,有的农技人员长期被借调,导致推广工作难以开展。一些机构模式传统,不关注群众生产需求,只是年复一年定期不定期地做一些技术推广、宣传,其内容往往是多年反复、陈旧过时,仅为了完成工作任务。 

2022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大力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加快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云南省农科院研究员黎其万认为,可依托龙头企业,走多元化路子,强化和重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下一步,应以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引领,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聚焦底盘技术、核心种源、关键农机装备等领域,进一步强化农业科研院所、院校与龙头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构建梯次分明、分工协作、适度竞争的基层农业科技创新推广融合体系,既强化农技推广体系的实力,又让农业市场主体在发展中更有活力。

同时,从国家层面进一步明确农业科研院所、院校的农技推广职能职责,加大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专项经费保障,形成“科研创新—示范推广”为一体的发展模式,将极大地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大大缩短技术推广周期,提高农技推广效能。

推广能力必须与时俱进 

记者在楚雄州某县采访时,当地水果种植户赵普光曾提起过一件事:2022年4月,他准备对家里的100多亩梨园进行技术改良,为保证成功率,他选好品种后,决定请县里的技术员教他一些嫁接技术。然而,当他几次打电话求助当地的农技推广站,均未请到合适的技术员。究其原因,是部分技术员对新品种和新技术一知半解,缺乏服务能力。最终,赵普光只得花1000元从当地一家龙头企业请到一位技术员应急。

近年来,随着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快速发展,新品种、新技术和新设备等层出不穷,群众的生产需求得到更好地满足。“然而,传统农技推广站(中心)基础设施薄弱、经费不足、人员待遇不高、队伍建设滞后、人员知识和技术结构老化、缺乏创新能力等短板日益凸显。”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诸多问题和不足,导致农技推广体系服务农业生产的能力在不断弱化。

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提高服务能力,既是发挥农技推广作用,助力特色农业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推进乡村公共服务优化布局的必由之路。“解决服务能力弱的问题,首先要解决的是人和物的问题。”云南省农技推广总站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省级有关部门已关注到这些问题,下一步,将依托乡村人才振兴政策,从省级层面出台政策措施,完善保障经费投入机制,从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倾斜,指导各地强化基层农技推广站(中心)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优化队伍人员和知识结构,提升服务能力。

本刊记者 刘 宇/文图

责任编辑:谭江华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