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史海钩沉  >  正文

“恩波蜃影”映古今

2023-08-21 16:03:41  来源:《金色时光》2023年第8期

提及昭通市著名风物胜景和地标建筑,迄今已有260余年历史的恩波楼(又名望海楼)榜上有名。作为“昭阳八景”之一的“恩波蜃影”,也是昭通市重要的革命遗址,恩波楼成了当地市民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感悟红色文化的好去处。2012年,恩波楼被列为云南省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昭通城南郊凤凰山脚下的望海文化公园内的恩波楼

古楼易名寓意美好

在位于昭通城南郊凤凰山脚下的望海文化公园内,最引人注目的建筑,莫过于矗立在湖岸边的恩波楼。这栋古朴的三层小楼与四周山水、长堤柳树相映生辉,楼门题写楹联:“万千气象满垌野,杨柳楼台接凤凰。”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恩安县知县沈生遴为缓解旱情、改善农业灌溉条件修建望海楼。咸丰年间,望海楼毁于兵燹。光绪年间,邑绅杨履乾倡议并筹资重建。关于望海楼的名字,有一个古老而美丽的传说:很久以前,此地一片汪洋,居住着老龙王一家,老龙王有一个善良可爱的小公主。在小公主与小金龙结婚当日,突然天降祥瑞,飞来一只七彩凤凰,带着小公主和小金龙在天空中翱翔。婚礼结束后,七彩凤凰变成望海楼后的一座山守护夫妻俩。后来,小金龙每天都带着小公主到这座楼上观景戏水、看日出日落。因此,当地人就把此楼称为“望海楼”。

至于望海楼为何更名恩波楼,当地流传着这样的说法:清初,云南总督爱星阿游览登楼,见余留闸沿闸柳树映日摇风,楼下水光潋滟,凤凰山和楼阁倒影参差,颇有海市蜃楼之风,遂更名并题匾“恩波楼”,意指所建余留闸之作用为蓄水灌溉农田,使人们受益得利。

引领农民运动的革命遗址

“恩波楼是昭通重要的革命遗址,也是开展党性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昭通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翟昭明表示,恩波楼不仅是昭通的风物胜景,也是中共昭通地方组织早期革命活动的纪念地,曾多次举办党员、进步学生、农民积极分子学习培训,组织党员和革命骨干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据翟昭明介绍,1928年1月,昭通历史上第一个中国共产党组织——中共昭通支部成立,有查宗藩、费炳、黄际春、彭寿熙4名党员。在中共云南省临委的指示下,费炳在家乡积极开展农民运动。他深入了解农民的疾苦,为他们讲解造成贫困的原因,号召贫苦农民团结起来,互助合作搞好生产。为进一步宣传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在其他党员的帮助下,费炳把家乡周边7个村的农民组织起来,成立“农民联合会”,建立农村革命工作据点,发展会员300余人。

中共云南省临委了解昭通革命形势的发展情况后,派中共党员浦光宗到昭通指导工作。1929年2月25日,浦光宗安排费炳带领几名准备发展为党员的农民积极分子,在南郊恩波楼上传达中共云南省临委《关于加强农村工作的决议》,要求做好发动武装斗争的思想准备,并由费炳汇报昭通农民运动的情况。此后,恩波楼成为昭通革命活动的秘密地点。

如今,恩波楼成为昭通的红色地标。每年,市、区两级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定期不定期组织党员干部到此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党日活动,旨在追寻先辈足迹、传承红色基因。“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回看恩波楼百年风雨,深入了解昭通革命史,更加珍惜如今的美好生活。”一位昭通市民表示。

依托“昭阳八景”打造旅游胜地

作为“昭阳八景”之一的“恩波蜃影”,恩波楼之美无需赘言。清光绪庚辰进士谢文翘曾到访此地,面对空寂楼阁与云卷云舒,以《恩波蜃影》为题,写下一首五言律诗:“空蒙含蜃气,烟雨此登临。倒影飞甍漾,微波落涨深。梅黄宜倚笛,稻绿喜穿针。嗣茸欣同志,清樽我尚任。”借景抒发故乡情怀,引发无数游子的共鸣。谢文翘与恩波楼结下的奇缘,随着诗篇的传诵名扬四海。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恩波楼也迎来“大变身”。2010年,昭通市再次对恩波楼进行修缮,并打造人工湖。以恩波楼为核心景点、占地面积近400亩的望海文化公园正式建成后,“恩波蜃影”以崭新面貌呈现在市民面前。

如今,望海文化公园一跃成为昭通城区广大市民休闲、娱乐、健身的好去处。站在拱桥上,波光粼粼的湖面倒映出蓝天、青山和周围建筑物,如临仙境、美不胜收。湖中央建有小岛,久而久之,岛上郁郁葱葱的树林成了鸟类的“天堂”。“在岛上,苍鹭占据树的高处,白鹭、黄鸭等则在相对低矮的树木、草丛中筑巢。每天清晨和傍晚,鸟儿在树上欢叫,在水面翱翔。”望海文化公园管理处工作人员表示,“由于湖中鱼虾众多,加之人类保护,鸟类的数量逐年增多,公园的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本刊记者杨旭东 通讯员钱旺 赵连杰/文图

责任编辑:李敏

相关热词搜索:恩波蜃影古今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