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史海钩沉  >  正文

虫兽纹铜臂甲:揭秘滇人“尚武基因”

2023-08-21 16:05:38  来源:《金色时光》2023年第8期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青铜时代的云南,各部族为了保卫家园、扩大领地,经常发生战争。为提高战斗力,工匠们使用坚硬的青铜铸造兵器,为了美观,还在部分兵器表面刻上纹饰。收藏于云南省博物馆的虫兽纹铜臂甲,就是这样一件特殊的兵器。它的存在,真实反映了滇国战争场景及刻纹工艺水平。

虫兽纹铜臂甲

铜臂甲上的“食物链”

1972年,云南考古工作者首次对江川李家山古墓群进行发掘,发现了多种不同类型的甲,包括颈甲、背甲、臂甲、腿甲、衣甲等。由于埋藏时间长、墓中重物积压等原因,出土时大部分已成碎片。当时,考古工作者一共发现5件臂甲,其中4件残破,只有一件从13号墓出土的铜臂甲保存较为完整。

这件铜臂甲铸造于战国时期,呈圆筒形,通长21.7厘米、上端直径8.5厘米、下端直径6.6厘米、铜片厚0.5厘米。铜臂甲上端较粗、下端收细,与人的手臂相合,背面有开口,边缘有两列对称的小圆孔,方便系绳紧束。最让考古工作者惊喜的是,这件铜臂甲的甲面有十分精致的线刻花纹。刻纹细如发丝,刻画出虎、豹、猴、熊、鹿、野猪、雉鸡、鱼、蜜蜂、虾、蜈蚣、甲虫等十余种动物图像,形象栩栩如生。正是这些丰富的虫兽纹图案,考古专家将这件臂甲命名为“虫兽纹铜臂甲”。

仔细观察铜臂甲上这些动物的形态,考古工作者还发现,部分动物之间构成了“食物链”的关联:老虎捕食野猪、豹子追逐长角鹿、狸猫捕捉雉鸡、雉鸡啄食蜥蜴……可见,早在2000多年前,聪明的滇人就已认识到自然界之间存在“食物链”,并将这一发现刻画在青铜器上。“一般来说,作战时,有一定身份或级别的战士才能穿戴盔甲。这件铜臂甲制作如此精美,可以推测,其主人应该是滇国的某位贵族。”云南省博物馆馆员胡愚说。

刻纹工艺从何而来

刻纹,是用锋利的工具在青铜器表面錾刻出各类图像。然而,想要在坚硬的青铜器上刻画出如此精美、繁复的动物形象实属不易。因此,从虫兽纹铜臂甲可以判断出,滇国工匠已经具备高超的刻纹工艺。那么,这种刻纹工艺从何而来?

根据资料显示,我国刻纹铜器最早源于春秋晚期的吴越地区,后来在河南、河北、湖南、山西、辽宁、山东等地也有发现。战国中期以后,刻纹铜器逐渐消失。西汉中期至东汉末年,刻纹铜器再度兴起于中原、岭南等地。而滇池区域发现的刻纹铜器出现于战国晚期,在西汉中前期达到高峰,西汉晚期逐渐消失。从时间来看,滇池区域与中原地区的刻纹铜器消失和出现刚好前后相继。因此,有考古专家认为,不排除滇池区域的刻纹工艺是从中原地区传播而来的可能性。但从刻纹纹饰来看,滇池区域与中原地区存在较大差别。中原地区的刻纹纹饰以云气纹、三角折线纹为主,滇池区域的刻纹纹饰则以动物图案和简单的几何纹为主。

据统计,滇池区域目前发现的刻纹铜器共有70余件,包括工具、兵器、乐器、容器、执伞俑及各类动物模型等种类。其中,大部分铜器表面錾刻的纹饰以写实性图像为主,常见的有虎、牛、豹、孔雀、猴、鸡、猪、蛙、狼、鹿、蛇等,以及动物搏斗和狩猎、祭祀等场景。不仅证明当时的滇国物种丰富,还展现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滇人生活场景,对考古专家研究滇人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刻纹铜器上的图案只能由工匠手工錾刻而成,无法批量生产。因此,即便滇池区域出土的青铜器数量庞大,但有刻纹的却不足百件,可见其珍贵。考古专家据此推测,刻纹铜器属于上层社会的专有物品。

青铜装备提升军事实力

据《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战国时期,楚顷襄王派将领庄蹻率军通过黔中郡向西南进攻,经过沅水,攻克且兰,征服夜郎国,一直攻打到滇池一带。但由于被秦军切断返回楚地的退路,庄蹻留在滇池称王,建立滇国。在目前出土的滇国青铜器中,兵器占了很大一部分,甚至连贮贝器上也有许多反映战争的场面。由此可以推断出,滇国是一个“尚武”之国。

事实上,滇人的“尚武基因”一直存在。青铜时代的云南,生活在滇池一带的滇人和生活在洱海一带的昆明人是最大的两个族群,由于利益冲突,双方经常爆发战争。据胡愚介绍,常年征战迫使滇人大力发展军事,铸造出大量青铜武器装备。通过刻纹铜臂甲、矛、剑等青铜兵器实物,以及出土于李家山51号墓的三骑士铜鼓、战争场面贮贝器等,我们可以还原出滇人的作战装备:战士们戴头盔、披肩甲、佩戴臂甲,手持剑、长矛等兵器,骑着战马驰骋沙场。由于军事力量雄厚,在与昆明人的交战中,滇人经常取胜,逐渐累积起强大的势力,从而称霸一方。

本刊记者曾永会/文

云南省博物馆供图

责任编辑:李敏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