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致富观察  >  正文

创新合作 提升文产活力

2023-11-13 11:54:46  来源:《致富天地》2023年10期

丰富多彩的风土人情和民族文化,为云南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目前,云南有传统技艺类国家级非遗项目36项、省级非遗项目112项。在全省构建的“金、木、土、石、布”五位一体民族民间工艺品产业体系中,这些非遗项目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引领作用。然而,从当前市场来看,云南民族民间工艺品存在审美固化、产业薄弱、发展乏力等问题。如何破题,值得探讨。

李福明展示丰富多样的银壶制品

赓续传统 创新设计 

在建水县紫陶街的中间位置,有一家名为“磐松手作”的陶艺坊。步入店中,迎面而来的是一股清新和绿意:精致小巧的陶罐里栽着花草,风格各异的陶艺作品闪耀着金属光泽,不同烧制效果的釉杯摆满整面墙的置物架……这些价格亲民又颇具独特审美的陶艺作品,深受年轻人喜爱。

“建水紫陶的表现手法不应该只是传统器型的茶具,它可以是一个花器、一件配饰,甚至是一幅画。”陶艺坊的创办者潘娟在湖北美术学院攻读艺术硕士期间,结识了世界各地的陶艺家,让她对家乡的紫陶有了新认识。“以前,对建水紫陶创新的理解多停留在紫陶茶具的器型上,但在求学过程中,我发现生活中的很多器物和工艺品都可以用紫陶来打造。”回到家乡之后,潘娟结合建水紫陶的特质,将所学知识和理念融入到紫陶作品的创新研究中,不仅获得多项技术专利和数十项版权登记,其丰富多样的产品也提升了紫陶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要提升云南文产活力,就要注重创新。为此,可以尝试把传统技艺与现代创意结合起来,打造出更多符合现代生活需求和年轻人审美的产品,从而有效激发文创产品的消费活力。就像潘娟这样,将国内外先进的设计理念与古老技艺相融合,让“艺术陶+生活陶”齐头并进,走出一条建水紫陶发展新路。

产学联动 拓宽思路

今年5月,第七批“云南老字号”授牌仪式在昆明举行,鹤庆县李小白文化传承有限公司榜上有名。“能被认定为‘云南老字号’,是对我们多年传承鹤庆银器锻制技艺的认可,同时也为产品创新、满足新兴消费群体需求提供了更宽广的渠道和平台。”该公司总经理李福明说,企业有“老”的价值,也有“新”的理念,新老携手并进,才能让传统手艺焕发新生,让品牌更具影响力。

2019年,在国家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依托“李小白工作室”等单位,大理传统工艺工作站鹤庆基地正式投入使用。“基地成立以来,我们先后与中央美术学院、浙江师范大学、英国谢菲尔德大学、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等国内外高校开展了多次学习交流活动。”李福明说,在与专家学者交流的过程中,公司不仅传播了鹤庆银器的锻制技艺与文化,也积极听取了大家对于鹤庆银器未来发展的意见建议,并将其体现在产品的设计和加工上,实现产学联动。“以银壶为例,近年来我们根据不同的使用场景,创新了很多壶型,但设计的出发点一直没有改变,那就是实用性。”李福明说。

要提升云南文产活力,产学联动必不可少。比如鹤庆县,除了大力培育传统工艺工作站外,还开展送训上门、校企联训等活动,并积极组织相关企业和匠人外出参加展会等。通过产学联动,有效促进了鹤庆银器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跨界合作 融会贯通

与建水紫陶、鹤庆银器等根植云南数百年的传统非遗技艺不同,内画是一项起源于京津冀地区,并在此区域广为流传的国家级非遗技艺。近年来,在以孙鸿雁为代表的内画传承人的共同努力下,内画技艺传入云南,并创新发展成“滇派内画”,产品也从传统的鼻烟壶延伸到展现云南丰富物产和民族风情的系列产品,得到各年龄段消费者的喜爱。

“内画,即用笔在特制的器皿内反向作画,将人物和美景展现出来的一项技艺。”据中国轻工“大国工匠”殊荣获得者孙鸿雁介绍,“滇派内画”的独特之处在于其作画的笔是用云南金竹制成的,作画的染料是以云南本地的矿物作为原材料,画的内容也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孙鸿雁访遍云南16个州(市),将内画技艺与剑川木雕、石屏花腰彝族刺绣等20多项技艺完美融合:“云南的这些传统技艺既可以通过内画的形式来展现,也可以将内画作品与其他技艺的作品融合在一起,形成具有新造型的跨界作品。”

要提升云南文产活力,还可以尝试“跨界合作”。比如,可以另辟蹊径,让各种传统技艺互相借鉴,甚至“混搭”在一起,创造出新的产品,让不同的传统技艺在融合中迸发出新的生命力。

当然,文化产业的繁荣有赖于创意策划、艺术设计、现代科技、品牌培育等多要素的高度聚集和有效配置。只有坚持“传统技艺+现代创意”的思路,让传统手工艺实现创造性转化,才能更好地推动民间工艺品产业转型升级。

本刊记者 王学勇/文图

责任编辑:谭江华

相关热词搜索:创新合作提升活力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