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致富观察  >  正文

农产品跨境电商如何补短板

2024-02-01 10:33:21  来源:《致富天地》2024年01期

2018年以来,随着昆明、德宏、红河三个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持续推进,云南部署深化农产品跨境电商建设成效明显。不过,在农产品跨境电商发展中,“本地仓”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成本居高不下等问题还较为突出,如何破解值得细思。

红河州电子商务园区跨境产品分拣配送中心一角

内外互补疏通“本地仓”堵点

“近年来,我省农产品逐渐成为漂洋过海闯市场的主力军,其中,跨境电商发挥了积极作用。”据云南省商务厅跨境电子商务处有关人士介绍,自2018年7月开始,随着一系列扶持政策的实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不断扩大。得益于此,农产品跨境电商逐步成为倒逼农产品质量提升、生产“绿色”“有机”产品的动力之一。

然而,受制于长期以来特色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不高,数字技术和数字型人才队伍建设滞后等因素,云南农产品跨境电商发展存在诸多短板。比如,物流本地仓建设滞后。所谓“本地仓”,是指农产品交易和“直采基地”必不可少的生产地冷链物流集散中心(又称数字农业产地仓)。

据了解,目前云南仅在通海县建成一个生产地冷链物流集散中心(数字云菜基地),而依托“京东”等大型线上平台建设的“直采基地”虽有70余个,但配套的冷链仓储不足,且对全省特色农业产业覆盖不足,缺乏规模化调货仓储能力,导致流通环节不畅。

在云南省商务研究院经济师杨清舒看来,由于农产品的生鲜特殊性,“本地仓”在农产品电商特别是农产品跨境电商中,是企业节本增效、平台储备订单、管理部门调节市场的重要基础。农产品跨境电商要想更好地发挥作用,建强“本地仓”是必由之路。

杨清舒表示,破解“本地仓”发展短板,至少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从政府层面进一步打通农产品跨境电商通关便利政策,按照“口岸经济”发展进行部署,依托云天化集团、云南建投集团、农垦集团等云南农产品跨境生产和交易主导龙头企业,持续加大力度在昆明、红河、德宏、文山、临沧等地建设一批集产品分级、冷链仓储物流、精深加工环节等于一体的跨境电商物流综合园区,补齐“内在”短板。另一方面,从省级层面加大协调统筹力度,进一步高效整合云南企业多年来通过替代项目、出口创汇基地等,在南亚东南亚等地经营和构建“海外仓”及其服务功能。引导跨境电商运用租赁运营、结构化融资等方式激活其功能,补齐“外在”短板,形成内外互补、互通、互联格局,有效打通农产品跨境电商的“本地仓”堵点。

多方合力破解成本高难题

记者从云南省商务厅获悉,近年来,云南农产品出口持续增长,出口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云南第一大类出口商品,出口总额居西部第一、全国第六。其中,大量出口的农产品通过跨境电商市场主体完成交易。但有不少市场主体反映,通过跨境电商交易农产品虽然便捷,但物流成本过高,企业负担较重。

“物流是否顺畅,对农产品电商顺利发展壮大至关重要,可以说物流是电商的生命线。”云南省农产品流通行业协会理事黄林认为,从行业发展情况和海关、外贸等总体情况分析,造成农产品跨境电商物流成本较高的因素主要有:一是产品零散,组织成本高;二是企业单打独斗,物流行业存在运力浪费;三是通关便利性有待提高;四是中小市场主体难以享受到有关补贴优惠政策,成本下降难;五是多元物流体系有待进一步壮大。

针对这些问题,黄林建议,涉农主管部门一方面应从源头上引导市场主体适度规模化发展,破除生产零散、货源零散问题。另一方面,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用产品的附加值抵消部分物流成本。

杨清舒认为,针对生鲜农产品,可引导市场主体通过构建产业联盟等方式,抱团组织货源,与运力之间实现“一次委托、一次付费、一单到底”的全程管控服务,降低物流成本。云南省商务厅相关负责人则表示,深度拓展推广这几年探索的“互联网+免税购物”模式,通过政府引导、政策和资金扶持等办法,在一定程度上可抵消物流成本。

同时,从政府层面,应进行多部门联动,围绕营商环境不断向好目标,依法依规打通存在的通关壁垒,出台更多优惠政策,让企业能更好地利用中老铁路等交通运力要素,进一步节本增效,促进跨境物流便捷化、集成化、标准化、规模化,以及服务多元化。

本刊记者刘宇/文图

责任编辑:谭江华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