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鲁子花  >  正文

全国党刊内蒙古行 ▎三十二连山的生态之变——从黄沙漫天到满山苍翠

2024-07-18 11:30:45  来源:云岭先锋网

(视频由内蒙古实践杂志社提供,建议在WIFI下观看)

盛夏7月,走进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的敖汉旗萨力巴乡远眺三十二连山,这里梯田交错、群山苍翠。

三十二连山面积3.2万亩,因在生态建设时治理地相互连接32个山头而得名,是以水平梯田建设为主,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典型。

治理后三十二连山满目苍翠

然而70年前,这里沙漠化率高达70%以上,黄沙滚滚,一场风沙,庄稼幼苗被打死、掩埋。当地群众面临着“种一坡,得一筐”的困境。

三十二连山曾是全区乃至全国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流域属风蚀水蚀区,在治理前水土流失严重,曾给当地人民生产生活造成巨大损失,成为制约地区经济发展的最直接因素。

面对如此恶劣的生态环境,敖汉旗各族民众紧紧地团结凝聚在一起,开始了一场又一场植树种草、改善生态环境的大会战。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敖汉旗开启了长达70年的生态建设持久战。

敖汉旗萨力巴乡原乡党委书记韩旭东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三十二连山1992年开始治理,1997年进入统一规划、集中攻坚阶段。为将萨力巴乡大面积的野岭荒山变成绿水青山,全乡行政村的各族群众聚集到一起,组成了7000多人的劳动大军。大家携起手来,共同为三十二连山修坝埂、挖林网坑,最终将水、土、肥流失严重的“三跑田”变成了“三保田”。

敖汉旗萨力巴乡原乡党委书记韩旭东接受记者采访

韩旭东是当时三十二连山生态建设大会战的总指挥。他说:“当时,群众对在沙漠上修梯田意见很大。对于没有按要求完成任务的群众,他们认真监督,并采取了罚款措施。”

家住萨力巴村的韩旭东,从三十二连山的踏查规划到会战结束,三十多天都未曾回过一次家,每日都奔走于山上山下。在修山间作业路时,他就在前面步行指挥开路,后面的车、人跟着他修。

展现生态治理的雕塑

当生态治理环境变好,修成梯田能更好保水保肥,庄稼收成越来越好,曾经意见很大的群众,态度发生了大转变,主动来找韩旭东表达治理生态的好处。

从新中国成立到1980年的30年间,敖汉旗人工造林近200万亩,水土保持180万亩,种草保存面积40万亩。

进入新世纪,敖汉旗依托退耕还林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生态建设和保护工程、德援项目、意援项目、公益林项目,初步建立了乔灌草、带网片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

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三十二连山完成造林1.7万亩,建设生态修复基地1.5万亩,建设高标准水平梯田8020亩,建设农田防护林网30条共2.5万米,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荒山秃岭变成了沃野良田和秀美山林。

“生态治理以后,群众的庄稼收成翻倍,亩均增收近千元,成为生态治理的最大受益者!”说起三十二连山的变化,韩旭东感慨颇深。

云先锋

责任编辑:马萧

相关热词搜索:三十萨力巴敖汉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