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党建要闻  >  正文

牢记总书记关怀嘱托 打好云南脱贫攻坚战

2020-12-09 09:42:35  来源:云南日报

搬出大山“挪穷窝” 安居乐业日子甜

记者 段晓瑞

搬迁总规模99.6万人,居全国第三

2019年搬迁人口超过30万人,年度任务全国最重

全省有万人以上安置点19个

全省已在集中安置区周边实施农业产业扶贫项目2559个

这是一场涉及百万人的大迁徙,筚路蓝缕、风雨无阻;这是前所未有的大变迁,载入史册、影响深远。5年时间,易地扶贫搬迁的号角响彻云岭大地,占全国易地扶贫搬迁人口总规模十分之一的贫困群众喜迁新居,成为中国减贫历史上的“云南奇迹”。

作为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5年来,云南深入贯彻中央、国务院相关部署要求和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云南的重要讲话精神,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全省脱贫攻坚的“五个一批”和“头号工程”,坚持“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安居与乐业并重、搬迁与脱贫同步”,闯出了一条边疆民族地区的易地扶贫搬迁新路。

搬:从深山到新城的“奇迹”

山高谷深,沟壑纵横的云南,是全国贫困人口和贫困县最多、贫困面最广、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成为贫困山区群众脱贫的最大障碍。

唯有搬,才能彻底斩断穷根,帮助贫困群众走上脱贫致富路;唯有搬,才能实现千百年来,各民族彻底摆脱贫困的夙愿,与全国人民一道脱贫奔小康。

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硬仗:99.6万人的搬迁总规模居全国第三;2019年搬迁人口超过30万人,年度任务全国最重;全省有19个万人以上安置点,其中,昭通卯家湾片区、靖安新区跨县安置规模居全国前两位。

5年时间要实现百万人大迁徙,考验着决策层的战略智慧和各级干部协同作战的能力。云南省委、省政府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民生工程,书记、省长以上率下亲自指挥部署,全省上下全面落实“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工作机制。

围绕“搬哪些人、往哪里搬、钱从哪里筹、房屋如何建、收入如何增、生态如何护、新社区如何管”这七大问题,我省创新制定出台了加快“建”、着重“管”、严格“控”、确保“扶”的18项“硬核”措施,明确了易地扶贫搬迁的具体实施路径。

为扎实推动搬迁安置点项目建设,我省推行EPC工程总承包制,新增搬迁90%以上的安置点由云南建投、中国建筑等国有大型企业建设,其中3000人以上的安置点全部由国有大型企业承建,投入施工力量20多万人、施工机械2.4万台,有效保障工程质量、施工安全和建设进度。

创新建立倒逼机制、“网格化”督导机制、“双点长”制、“蹲点驻守”等四项机制,严控质量和安全、建设成本、资金管理、问题整改,严肃执纪问责,多项“铁腕”措施为易地扶贫搬迁顺利开展保驾护航。

在做好安置点建设的基础上,我省积极谋划搬迁后续扶持的政策措施,在全国率先研究配套易地扶贫搬迁“一意见两方案”,从产权证办理、户籍迁移、教育、医疗、社区治理等方面,维护搬迁群众切身利益。按照“就近就便”“缺什么补什么”“三同步”(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投入使用)原则,扎实推进安置点义务教育学校、卫生院(所)、幼儿园、“一水两污”、活动场所、便民超市(中心)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让搬迁群众入住之时便“一步到位”。

今年上半年,我省顺利实现安置住房100%完工、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0%入住、配套设施100%完工的目标。

位于昭通城北20公里处的靖安安置区,是全国最大的跨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也是我省精准扶贫重点工程。2019年隆冬,来自昭阳、镇雄、彝良、大关、永善等县(区)的首批986户4184名群众敲锣打鼓搬新家,拉开靖安新区4万余名群众搬迁的序幕。

在春节前喜迁新居的梅先贵老人原先住在永善县莲峰镇大荡村,离县城有近百公里,气候条件恶劣,居住环境差。在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号召下,梅先贵老人和老伴、儿女、孙子一起搬进了五室两厅两卫的新家。

“做梦都没有想到会搬新家,买东西不用跑很远的路,小区随时有人打扫,平时有什么问题和困难都有工作人员帮解决,多亏党的好政策,才让我们有了今天的幸福日子!”梅先贵老人有感而发。

如今,无论是在磅礴巍峨的乌蒙山区,还是碧水红花的怒江两岸,一栋栋拔地而起的新房见证新开始,一片片新区热土升腾起新希望,搬迁群众从农民变市民,奔向幸福新生活。

稳:从新居到新业的迈步

搬出大山只是第一步,如何稳得住、快融入、逐步能致富,做好易地扶贫搬迁的“后半篇文章”,是对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巨大考验。

云南超前研究、及时谋划搬后“斩穷根、换穷业”的一揽子后续扶持政策措施,在充分衔接国家相关工作决策部署的同时,结合自身实际,形成了政策保障体系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就业帮扶多元化、产业扶持市场化、社会治理精细化、教育培训系统化的“六化协同”帮扶体系。

今年出台的易地扶贫搬迁“稳得住”工作方案中,提出了“稳得住”40条保障措施,并针对20类70个方面200个具体问题,创新配套印发了《云南省易地扶贫搬迁居民生活指南》,从提升服务效能、完善功能配套、保障就医就学等多方面帮助搬迁群众融入新环境、适应新生活;在加大群众生活补贴的基础上,连续5年对集中安置点实施“以奖代补”,目前已投入1亿元资金奖励110个安置点。

百万群众搬出大山,换了环境,没有了“一亩三分地”,今后靠什么生活?云南领导干部深知,只有让贫困群众在适应城市生活的基础上,找到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才能融入新环境、新生活,稳稳扎根“第二故乡”。

对此,我省注重将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将安置点就业帮扶、社会治理及文化软实力建设纳入顶层设计,深入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就业帮扶专项行动,打通招聘、转移、培训、帮扶全链条,确保搬迁群众中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家庭至少1人实现就业。目前,全省已在集中安置区周边实施农业产业扶贫项目2559个,认定就业扶贫车间211个,设立就业服务窗口1128个,开展培训54.43万人次,转移就业55.79万人,实现有劳动力搬迁家庭户均2.3人就业,全省搬迁群众中无“零”就业家庭。

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一年时间内10.2万名贫困群众进城入镇,开启新生活。但如何实现安居乐业、稳定发展?通过组织全员培训、就地就近就业、劳务输出、返乡创业带动、公益岗设置等方式,已实现户均1名劳动力就业目标。通过盘活承包地、山林地、宅基地的有效措施,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依托特色资源发展的草果、花椒等绿色香料产业越发红火。

身处乌蒙山腹地的曲靖市会泽县,是全国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县城集中安置区。为解决搬迁群众的就近就业,会泽县按照“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贫困户”的发展思路,由党委政府注入运行资金2000万元,整合国有资产资金1.8亿元,成立县扶贫开发投资经营管理有限公司,通过流转土地,发展产业园、产业基地、冷链物流园等实体,建立公司、贫困户、村集体等利益联结机制,以经营主体带动群众持续增收。

融:从新生到新局的跨越

说起家乡的变化,家住福贡县匹河乡托坪村的80后贫困户李小波感慨万千。

“我们村在高黎贡山山脊上,山高坡陡,生活条件恶劣,想要靠一己之力摆脱贫困几乎不可能。现在我们从世代居住的‘千脚楼’搬进了现代化的楼房,全村人过上了想都不敢想的新生活。”李小波说,他家种植了草果、花椒、茶叶,妻子在扶贫车间就业,妹妹外出务工。2019年,全家总收入将近4.8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6700多元,顺利实现脱贫增收。

扶贫车间里,群众凭借一技之长实现家门口就业;爱心超市内,日用品、粮油米面等一应俱全,村民可用公益服务赚积分换商品;派出所同时也是综治维稳中心,守护一方百姓安宁;妇女儿童老人关爱中心为弱势群体提供贴心服务……不仅如此,安置点内还建有公厕、医务室、村史馆、幼儿园等配套设施,群众出行、就医、上学更加便捷,幸福指数节节攀升。越来越多的群众逐步融入新生活,从“身进城”向“心进城”转变。

5年时间,从“不愿搬”到“我要搬”,群众思想认识进一步转变;从农民变身“新市民”,曾经“想都不敢想的日子”跃然眼前;

5年时间,近百万群众挪穷窝、斩穷根、奔向小康路,云南交出易地扶贫搬迁的时代答卷:全省近五分之一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住进24.46万套安置房,全面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安置点实现户均1人以上就业。易地扶贫搬迁真正成为云南“十三五”时期促进贫困人口减贫、地方投资增长、有序推进新型城镇化、人口市民化的有效措施和途径,一幅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新城市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随着镇雄县、会泽县等9个贫困县(市)退出贫困县序列,云南,这个贫困县数量曾居全国第一的省份,历史性地告别了延续千年的绝对贫困。涉及百万人的易地扶贫搬迁如期完成,成为我国减贫史上的“云南奇迹”。

“十四五”开局,云南将继续坚定不移地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以更大的决心、更有力的举措、更有效的行动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帮助搬迁群众更好适应和融入新生活,实现“逐步能致富”。

责任编辑:谭宗慧

46
已经是第一篇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