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党建要闻  >  正文

牢记总书记关怀嘱托 打好云南脱贫攻坚战

2020-12-09 09:42:35  来源:云南日报

产业花开红土地 阔步走上致富路

记者 王淑娟

截至2020年上半年,全省产业覆盖有产业发展条件的贫困户168.53万户

各类带贫新型经营主体达2.85万个,带动贫困户168.03万户

全省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78元,同比增长6.8%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产业扶贫,全面强化产业扶贫组织领导、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发展保障,全省上下持续掀起了大抓产业、抓好产业的浓厚氛围。如今,我省贫困地区“县县有主导产业、村村有产业基地、户户有增收项目”的产业扶贫格局基本形成,全省共培育形成26个扶贫主导产业。

截至2020年上半年,全省产业覆盖有产业发展条件的贫困户168.53万户,基本实现了产业到户全覆盖;各类带贫新型经营主体达2.85万个,带动贫困户168.03万户。2019年,全省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万元大关、增幅12.3%;2020年上半年达4678元,同比增长6.8%,增速比全国贫困地区平均增速、全省农村地区平均增速均高0.9个百分点。

转型升级 扶贫产业“换新装”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

江南千条水,云贵万重山。难在哪里?难在云南产业发展基础薄弱,难在“开门见山,山山荒”“样样有、样样好、样样少”。

5年来,全省各级农业农村部门立足发展基础,根据不同产业发展类型,认真分析研判发展举措,坚持因产施策,分类推进,久久为功推动扶贫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调结构,打造传统产业“升级版”。泸西县依托牛牛牧业有限责任公司,调整全县玉米种植结构。目前,全县青贮玉米面积达2.3万亩,累计收购青贮玉米7.3万吨,亩均产值达1500元,比过去种植籽粒玉米产值高出近3倍,带动贫困户1.2万户增收脱贫;宣威市是我省马铃薯产业传统产区,涉及贫困种植户近4万户。通过选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宣薯”系列,带动贫困户每年户均增收2300元。

——转方式,抢占新兴特色产业“新高地”。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是优质勐库大叶种茶的发源地,是全省茶产业“一县一业”示范县。近年来,该县大力开展“三品一标”认证,鼓励企业引进先进制茶工艺和技术等。目前,该县茶园面积达23万亩,带动贫困户4228户,占全县贫困户总数的56%,贫困户每年户均增收2500元;福贡县具有发展草果产业得天独厚的森林资源和温湿度条件,是全省中药材产业“一县一业”特色县。近年来,大力扶持和引导农户连片种植、规模发展草果产业等,目前,该县草果种植面积49.7万亩,草果产业产值占全县农业产值的60%,带动贫困种植户1.35万户,贫困户每年户均收入达1.9万元。

——促融合,推动形成产业联动发展新格局。元阳县立足千年梯田,做好农耕文明保护与传统产业提质增效两篇文章,大力推广“稻鱼鸭”综合种养模式,梯田亩均产值由单一种植红米的2000元提高到8000元。2019年,阿者科村64户479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6户124人)共获得分红收入18.9万元,户均2956元;临翔区成立区电商服务中心,将农产品上线销售,累计实现销售额7800多万,惠及5600名贫困人口,实现人均增收1550元,走出了一条“电商+物流+扶贫车间+合作社+农民”五位一体的电商扶贫新路子。

近年来,我省将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顶梁柱”,以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优势为依托、以“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为思路、以“市场化、规模化、组织化、融合化、品牌化”为方向、以“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双绑利益联结机制为抓手,大力推动扶贫产业转型升级、跨越发展,走出了一条产业有特色、带贫有机制、增收可持续的产业扶贫新路子。

产学联姻 打通致富“快车道”

5年来,全省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将科技作为产业扶贫第一驱动力,全面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推广普及力度,着力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努力以先进适用的科学技术改变贫困地区封闭的小农经济模式,提升贫困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资源开发水平和劳动生产效率,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组建专家组,对口帮扶“全覆盖”。2019年,省农业农村厅依托全省各级农业科技队伍,建立436个专家组,与88个贫困县建立了农业科技对口帮扶机制。落实产业发展指导员制度,从全省贫困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结对帮扶干部、村组干部、县乡农技人员、乡土专家、种养能手、致富带头人、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中遴选聘用产业发展指导员2.86万人,累计到户开展指导服务117.03万次。

“云岭牛”是云南省草地动物科学研究院历经31年培育出来的肉牛新品种,市场价格高出普通牛肉近1倍。在普洱市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威远镇河东村,1100余头“云岭牛”成为当地发展肉牛养殖的重要支柱。从2018年开始,普洱金孔雀绿色牧业有限公司在这里建起牛舍、饲料生产、屠宰加工厂和分割与冷鲜肉包装车间等“云岭牛”全产业链设施,并通过与当地合作社及合作养殖户进行合作,养殖了5000余头肉牛,带动172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养殖“云岭牛”实现脱贫。

近年来,全省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坚持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特色品种推广路子,大力推广“云岭牛”“云上黑山羊”等具有云南自主知识产权的畜禽新品种,“云岭牛”养殖覆盖31个贫困县,存栏达25万头,带动近2万户贫困户增收脱贫;“云上黑山羊”养殖覆盖63个贫困县,存栏达200万只,带动1.5万户贫困户增收脱贫。

此外,全省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还坚持扶贫与扶智相结合,切实加大贫困群众技能培训力度。如今,走进贫困县村庄的产业扶贫基地、农户地里、圈里经常能看到科技人员和农户交流、教农户种植养殖技术的场景。正如“农民院士”朱有勇谈起自己的扶贫历程时说的:“把自己知道的事、学到的东西教给农民”,“老百姓说好,才是真的好”。

绿色引领 幸福指数“节节高”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五个一批”中,涉及面最广、涵盖面最宽的扶贫措施,我省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有产业发展条件的贫困户约占90%左右,抓好产业扶贫事关脱贫攻坚全局、事关广大贫困群众根本福祉。

5年来,全省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产业扶贫全过程,大力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产业扶贫盛满了绿色,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我省组织贫困地区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大力开展“三品一标”认证,打造有影响力的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2020年上半年全省贫困地区“三品一标”新认证登记组织175家、产品442个,累计有效获证组织达2126家、产品达6032个,较2019年底分别增9.0%、7.9%,昭通苹果、怒江草果、西盟中蜂、勐海茶叶、砚山蔬菜、鲁甸花椒等一批扶贫产业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快速提升。

站在福贡县老姆登村150客栈的观景台上眺望,巍巍高黎贡山,群峰交错之间,汹涌的怒江卷起千层浪,散落山间的竹片房、杈杈房被结实、美观的农村新居取代。当地村民们守着绿水青山,开客栈、办农家乐、种高山茶,从背着锄头“看天吃饭”,摇身一变端起了旅游业“金饭碗”。

我省鼓励引导贫困地区坚持走生态产业发展之路,合理开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源,梯次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生活污水治理和“厕所革命”,大力组织开展村庄清洁行动,生态的产业、整洁的村庄、秀美的风光不但极大改善了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更让许许多多彩云深处的“穷寨子”变身成为知名旅游打卡地。

产业扶贫,成功演绎了云南大山里的“逆袭”,描绘了让贫困群众最有获得感、幸福感的“底色”和“成色”,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责任编辑:谭宗慧

46
已经是第一篇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