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别关注  >  正文

畜牧种质看云南

2021-10-25 15:09:15  来源:《致富天地》2021年第10期

专家视点

云南如何推进畜牧种质资源开发利用

云南畜牧种质资源独特,为全省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发挥了积极作用。未来,如何因地制宜促进畜牧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打赢畜牧业“种子翻身仗”?记者采访了云南省畜牧兽医科学院院长、研究员洪琼花。

洪琼花在做实验(郝亚鑫摄)

记者:云南高原畜牧种质资源虽然丰富,但保护压力突出,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洪琼花:长期以来,相关部门对地方种质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且由于缺乏长远的保护利用规划,保种主体力量不足,对品种保护持续性支持不足,无法进行有效开发利用。同时,随着气候环境变化、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以及受外来高产品种杂交改良的影响和重大动物疫病反复暴发,严重威胁畜牧种质资源的生存。此外,传统的保护区和保种场存在投入大、管理复杂等问题,保护方法亟待升级。

记者:在开发利用畜牧种质资源过程中,还存在哪些“卡脖子”问题?

洪琼花:就云南来说,主要的“卡脖子”问题有几个方面:

首先,在遗传资源调查、收集、保护利用和高产、优质、高效、抗逆等优异性状基因发掘、精准鉴定评价等方面创新不够,尚未形成基因挖掘、鉴定评价、品种创制、产品开发、知识产权保护、产业化发展的全链条组织体系。

其次,生物育种技术、全基因组选择技术、表型精准性能测定技术、高通量智能化性能测定等设施设备、遗传评估技术、高效繁殖技术创新应用等研发不足或滞后,导致育种周期较长,遗传进展缓慢,效果较差。

再次,专门化品种父本种源仍需从国外进口,具有抗逆性强、耐粗饲、繁殖力高、生长快、肉质好等突出性状的地方品种、培育品种和引入品种持续选育不足。

最后,企业研发投入不足,商业化联合育种机制和组织体系尚未建立。科技人员成果评价、绩效考核激励与成果分享机制不完善,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种业利益共同体仍未形成。重繁轻育较为普遍,育种价值无法体现。技术、资源、人才向企业流动不畅,育种持续性和可控性无法保障。

记者:针对上述问题,应采取何种措施加以解决?

洪琼花:要坚持以保为先、以用促保、保用结合的方针,从保和用两个方面,采取如下措施:

一是加强和健全畜牧种质资源保护体系。采取活体原位保种与遗传物质超低温冷冻保存保种相结合,建设一批活体保种场、保护区,实现畜牧遗传资源应保尽保,确保优良种质不丢失。

二是建立精准鉴定评价技术体系,开发特色优异性状品种,为深入开发利用畜牧种质资源提供依据。

三是保护与选育相结合。在保持种质资源特性的基础上,对主要经济性状选育进行提高,或针对经济性状不足的,采取一定程度的外血导入,改善、提高资源的经济价值。

四是创新培育新品种。以本地畜牧品种资源为基础,利用其肉质好、抗病性强等优点,再聚合高产品种的高产性能,创新培育新品种。

记者:开发利用“云上黑山羊”“云岭牛”等云南特色畜牧种质资源有何现实意义?

洪琼花: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利用独特优势资源为相关产业提供源源不断的活水,一直是云南农业产业发展和参与市场竞争的核心要素所在。

积极开发利用本土畜牧种质资源,是云南畜牧产业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可以为云南省高原特色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种质支撑,破解畜牧产业种质长期依赖外界的现实;是解决云南畜牧业发展过程中良种缺乏问题的必经途径;也是实现云南畜牧生产方式转变、提高产品竞争力和附加值、提高养殖收益、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鉴于保种工作的公益性属性,单纯的保护而缺乏必要的商业化开发利用是无法长久维持的。因此,积极推动本土畜牧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促进畜牧种质资源商品化、市场化的主要手段。

记者:如何打赢畜牧业“种子翻身仗”?

洪琼花:打赢畜牧业“种子翻身仗”,就破除了外界对产业“芯片”的控制,取得产业发展主导权,从而减轻企业为获得种源而支付的天价专利费。

为此,应加大对畜牧资源保护、利用工作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尽快构建起完善、高效、具有公益属性的保存保护和开发利用平台。进一步扶持科研院所,并积极引导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参与进来,强化畜牧新品种、新品系的培育工作,选育出一批可作为公用品牌的畜牧新品种。

同时,构建一套以保种场、保护区为主,胚胎等遗传物质深低温保存为辅,各学科综合开发利用的新保种体系,深化地方畜牧品种生产性状评价工作,重点采用生物技术手段阐述其遗传背景、亲缘关系和特定生产性状形成的分子基础。此外,还要加大对公众保护动物资源意识的科普工作,助力畜牧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

本刊记者  刘宇/文   郝亚鑫/图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责任编辑:李敏

23
相关热词搜索: 畜牧种质云南
已经是第一篇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