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  正文

医疗团队的故事

2021-12-29 17:04:41  来源:2021年第12期《金色时光》

范洁团队:攻克难关为患者解“心病”

心律失常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或并发症,因病因复杂、临床表现不一,给人体带来较大危害,严重时可导致猝死。针对心律失常的发病机制,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范洁团队和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经过多年研究,联合攻克了严重制约心律失常临床疗效提高的技术难点。最近,该团队攻克的“心律失常的发病机制研究与介入治疗临床应用”项目获得2020年度云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范洁(右)团队在给患者做射频消融术

“老办法”遭遇瓶颈

不久前,63岁的宣威市民陈松兰因连续出现心慌、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被紧急送往宣威市第一人民医院,后被确诊为肥厚型心肌病合并阵发性房颤。因当地医院无法做房颤射频消融术,2021年12月3日,陈松兰被转至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治疗。12月8日陈松兰做完房颤射频消融术后,第二天便可下床活动。

类似于陈松兰这样的病例,包括常见的心房颤动、室性早搏、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同为心律失常的病症。心律失常会使患者丧失劳动力和生活自理能力,严重者可导致死亡。因心律失常的发病机制复杂,早诊断、早治疗是该病基本且关键的治疗策略。

“在日常工作中,经常有心律失常患者询问,是否吃点药就可以了?其实不然。”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心律失常的发病机制研究与介入治疗临床应用”项目负责人范洁说,药物治疗心律失常的效果不佳,且长期服药副作用大。而外科治疗,即人们常说的“开胸”,不仅创伤大、风险大、患者接受程度低,且费用及后期恢复成本较高。而一般的药物治疗虽有完全治好的可能性,但复发率较高。手术治疗相对来说复发率比药物治疗要低。“但以前术前,医生不知道心脏的哪个部位需要做手术。就像我们蒙起眼睛进入一个房间,要凭感觉触摸才知道哪里摆着凳子,哪里摆着椅子。也就是说,医生是凭经验在进行心腔内的消融术,风险较大。”范洁说,为此,他们团队携手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在此基础上联合立项并开展系列研究。

为医生装上“透视眼”

2019年3月24日上午,一场特殊的手术在海南博鳌超级医院紧张进行。患者王先生房颤30多年,术前几个月心悸得厉害,被诊断为持续性房颤,需要进行射频消融术。此次手术使用的是超细的三维心腔内超声导管,也被称为医生的“透视眼”,可全面捕捉心脏内部的组织结构,辅助生成心脏的四腔室图像。

当天的手术非常成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所有的规定动作。术后,患者恢复得非常好。“这是我们首次使用8F心腔内超声指导心律失常介入手术,因为是全程直播,一开始有点紧张,但很快就全身心投入其中了。”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两位年轻医生张曦、高晓龙就是此次手术的“操刀者”。

这场手术是“心律失常的发病机制研究与介入治疗临床应用”项目的一次实践,也是一场直播课程。当时范洁和来自上海、浙江的三位教授深入讲解了这次手术,受到广泛关注,手术直播观看人数达7万余人。

据范洁介绍,他们开展的此项目主要有四个创新点及成果:一是率先发现miR-1976的致心律失常和价值早期预警;二是创建心腔内超声与电解剖标测融合的心律失常介入诊疗流程;三是创新性介入治疗靶点预测,提高心律失常介入手术疗效;四是优化并应用新技术提高心律失常介入诊疗安全性。

“简言之,就是之前做消融术是通过X光片看心脏情况,但只能看到心脏外表情况;现在通过心腔内超声,能看到心脏内部的问题到底出在哪,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消融术。大大缩短了患者住院周期,减少了再住院率,提升了云南省心律失常的诊治水平。”范洁说,经专家评定,该项目获得了“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的评价,应用前景广阔。

研究成果惠及大众

“目前,介入治疗是治疗心律失常的主要手段,甚至是唯一的治愈方法。该方法成功率高,创伤及风险小,患者一般3天就可以下床活动,这是我们想推广项目成果的重要原因之一。”范洁说,项目使用两三年后,团队觉得有必要全面推广应用,以惠及更多患者,“对医院来说,该项目还可以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推进专业团队建设,提升相关学科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水平。”

作为项目的受益者之一,高晓龙分享了自己的从医经验。他是直接跳过二维时代,进入三维时代学习的“操刀者”。“术前,因为三维技术可以从不同角度看心脏情况,做手术的压力会小很多。”高晓龙指出,在心腔内超声指导下进行的房颤消融术,安全且接近零并发症。

作为先行者,范洁带领团队每年举办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2~3期,省级继续教育学习班4期,集中进行新技术培训。“我们每年还到省内各州(市)巡讲5~6次,每次听课人员100~200人。目前,参加继续教育学习班及巡讲累计培训人数超5000人次。”范洁说。

除此之外,范洁团队还与华西医院、浙江邵逸夫医院等共同开展直播课程,进行手术演示,每次观看人数过万。“目前,相关研究成果已推广至国内40余家医院,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国家节约医疗资源约1亿元,家庭护理负担明显降低,医疗效率明显提升。”范洁说。

本刊记者 谭江华/文(受访者供图)

责任编辑:王璐

34
相关热词搜索: 医疗团队故事
已经是第一篇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