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别关注  >  正文

科技新 农业兴

2021-08-24 16:46:43  来源:《致富天地》2021年第5期

发挥科技优势促进特色农业发展

2021年,云南主推的“双十大”绿色高效栽培技术和高产优质品种,具有鲜明的特色优势。该如何应用这些新技术和新品种促进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对此,记者采访了云南省农科院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处处长王晖。

记者:今年云南主推“双十大”绿色高效栽培技术和高产优质品种,主要基于何种考虑?

王晖: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提出,“希望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肩负起历史责任,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为科技工作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这样的背景下,云南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的重要论述,紧扣云南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的科技需求,提出“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千家万户中”的农业科技建设口号,瞄准云南传统特色优势作物,筛选出一批推广面积大、种植效益显著、发展潜力巨大的绿色高效栽培技术和高产优质品种作为主推代表,一方面促进高原特色农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积极加快科技成果的有效、有序转化。

记者:筛选“双十大”绿色高效栽培技术和高产优质品种的标准是什么?这些技术和品种有哪些优势?

王晖:大家会发现,我们主推的“双十大”技术和品种,基本都是围绕粮、花、茶、蔗、菜、果、油等云南传统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展开。

从整体上看,这些产业资源优势良好、发展基础相对雄厚、具有成熟的种植和加工体系、市场竞争力较强、在全省的推广种植面积较大。之所以围绕优势产业研发新技术和新品种,就是为了在产业发展中注入新科技力量后,能更快更好地形成更强的科技和市场竞争力,从而为农民服务、为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服务。

记者:目前,云南农业科技发展有什么特点?还存在哪些不足?

王晖:一直以来,云南农业科技建设的主要路子是公益性推广。无论是新技术的研发、新品种的培育,还是技术和产品的更迭、升级,都以公益推广为主。从2019年至今,全省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应用面积近2亿亩,派出科技人员近2万人次,培训农民100万人次以上,科技促进农业直接增加效益166.17亿元,这其中99%是通过公益性推广完成的。

云南农业科技建设面临的一个最大瓶颈,是成果转化的经济效益不突出。比如,2019年,云南省农科院的科技成果应用总产值达649.02亿元,但成果转化的经济效益只有1900万元,其余都走了公益性推广,总效益和成果转化的经济效益之间严重失衡。同时,目前云南农业企业发展普遍弱小,有较强科技研发实力的企业寥寥无几,主要科技成果出自公立科研院所和大学,而这些单位的科研人员往往由于编制身份限制、思想解放不到位等原因,对成果入市转化存在顾虑,积极性不高。

此外,知识产权保护难度大、维权成本高等也是主要短板。

记者:下一步,该如何补齐短板,以便更充分地发挥特色科技优势,促进特色农业发展?

王晖:一方面,继续围绕传统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因地制宜加强科技基础建设,继续推进国家级、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和扶持,促进区域性农业科技发展。同时,加大对企业,特别是育种企业和加工企业的有关科技研发专项政策和资金扶持,采取人才引进、建设资金倾斜等办法,帮助企业建设和强化专家工作站、实验室,夯实行业企业的科技发展基础。

另一方面,要积极破除壁垒,促进科技成果入市转化,使科技成果产生更多的经济效益,以此提高科技人员和科研院所的积极性,更好地服务于特色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在这个层面上,应进一步健全成果转化的政策体系,尽管《云南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已出台,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但为进一步打消科技人员的顾虑,建议省级层面围绕该条例尽快配套实施细则、管理办法,并简化相关报批程序,提高转化效率。同时,继续加大对公益性成果转化的支持力度,针对县级科技推广经费困难等实际,应在省级层面设立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的专项经费、以奖代补等转化奖励机制,探索和拓宽社会融资和国家金融产品扶持渠道。此外,应加大知识产权保护运营体系的建设。目前,农业科技成果具有先种养再认证的特殊性,盗用、占用取证维权难度大,省级层面应有针对性地建设一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知识产权运营体系,开展“绿色食品牌”关键技术和品种的研发保护等,为科技成果高效转化打下基础。

本刊记者 肖 宇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责任编辑:李敏

23
相关热词搜索: 科技农业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