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别关注  >  正文

【特别关注】做强“地标”农产品

2022-02-25 10:40:13  来源:《致富天地》2022年第2期

专家视点

用好“地标”  做特“绿色食品牌”

近年来,在全省各级相关部门的努力下,云南着力推进“农产品地理标志”建设工作,为全省特色农产品公用品牌打造作出了积极贡献。目前该项工作进展如何?还有哪些难题亟待破解,如何利用农产品地理标志助力做特“绿色食品牌”?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云南农产品地理标志核查员、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三级研究员陈继昆。

陈继昆(左)了解昆明市地理标志农产品初加工工厂建设情况

记者:做强农产品地理标志,云南有哪些优势?现实意义何在?

陈继昆:农产品地理标志所标示的农产品来源于特定地域,产品品质和相关特征取决于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人文因素,拥有20年以上产业发展历史和30年以上农耕文化(记载)内涵,并以地域名称冠名。

云南蔬菜、水果、花卉、牛羊、家禽、野生菌等许多种质资源,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有明显优势,这为农产品地理标志建设打下了物质基础。农产品地理标志是良好的农业公用品牌,有国家“地理标志工程”项目和对云南年均2000万余元的专项资金扶持。同时,云南农业品牌竞争力弱,农产品地理标志建设潜力巨大。此外,消费者对品质和品牌的现实需求,使地理标志农产品深受追捧。以上因素,使农产品地理标志成为云南特色农业做强品牌、助力做特“绿色食品牌”的有效手段。

记者:云南农产品地理标志建设现状如何?还面临哪些问题?

陈继昆:目前,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登记主体为行业协会、各级农业农村部门下属经作站、农技推广站等事业法人。政府、行业主管部门、企业和个人均不能成为登记主体。这导致政府对农产品地理标志建设工作重视程度不够,龙头企业对此认知不足,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率偏低。

同时,农产品要得到国家地理标志认证,需具备20年以上产业化发展历史和30年以上有关产品的农耕文化传承、记载。云南农业发展对农耕文化保护传承不足,使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申报和登记认定缺乏必要的条件和文化内涵。

此外,一些成功登记认证的农产品,持有证书的登记主体在推广使用中,往往缺乏规范管理,有些主体甚至在机构改革、地方社会事务调整等过程中被撤销,证书成为摆设。农产品地理标志重登记轻利用、重产量轻文化、重短期利益轻种质保护,使用率低、监管缺失、发展失范等情况十分突出。

记者:针对上述问题,该采取何种措施进行破解?

陈继昆:首先,省级层面应加强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管理工作,成立相关机构和建立相应工作机制,走出简单的“权限范围内申报核查”舒适圈,主动作为,在本土特色农产品种质保护和农耕文化保护传承等方面下功夫。

其次,由县级或县级以上政府牵头,梳理和建强地理标志农产品登记主体,完善区域公用品牌管理制度建设,并结合本地区地理标志农产品产业发展、品牌建设、标志使用管理等实际情况,制定一套辖区内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管理办法。

再次,鼓励登记主体加强与企业合作,强化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使用。

记者:下一步,云南该如何开发利用好农产品地理标志,助力做特“绿色食品牌”?

陈继昆:一是打好品牌培育牌。要树立精品意识,挖掘产品亮点,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支持地方以优势企业和行业协会为依托,打造区域特色公用品牌。引入现代要素改造提升传统名优品牌及优势特色产业,健全特色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强化农产品地理标志和商标保护,打响一批既有历史文化底蕴又有市场开拓前景的“土字号”“乡字号”特色农产品品牌。鼓励支持有实力的农产品生产者和加工企业共同做大做强地理标志农产品,发挥品牌的示范引领作用。

二是打好三产融合牌。利用地理标志农产品独特的区域优势和文化底蕴,在稳步提升一产、二产的基础上,结合地区特点及市场需求,大力推动发展乡村人文旅游和休闲农业。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文旅融合,促进产区变景区、产品变商品、农房变客房,积极发挥产业聚焦效应,打造农产品地理标志融合精品。

三是打好保护发展牌。切实加大地理标志农产品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强品种资源保护、保种选育、提纯复壮,保持和提升地理标志农产品品质特性,加强监管和维权保真,维护市场秩序。此外,加大经费投入,建立定标、用标制度,确保农产品地理标志的有效使用,发挥出品牌价值。

(本刊记者 刘宇/文 受访者供图)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责任编辑:李敏

23
相关热词搜索: 特别关注地标农产品
已经是第一篇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