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别关注  >  正文

【特别关注】数字如何赋能云南农业?他们这样干

2022-06-24 17:32:52  来源:《云岭先锋》2022年第6期

观察

数字技术如何更好惠农

近年来,随着数字化赋能农业产业发展,以及农业领域“一二三”行动积极推进,云南特色农业与数字技术深入融合,经济效益不断显现。然而,在生产实践中,数字技术推广应用还存在不少短板,数字惠农成效有待进一步增强。

智慧水肥一体滴灌系统

市场主体参与度偏低

2021年以来,随着田间冷链设施进一步完善,通海县、建水县的很多菜农相继完成冷链设施数字化改造,许多“小土库”加装了智慧温控、监测设备,再也不用人工操作;陆良县20万亩规模化连片蔬菜种植基地,通过广泛应用数字技术,实现智慧水循环、无人机植保、物联网一体化管理……随着“数字云南”三年行动计划等政策实施,数字化已成为云南特色农业发展的新潮流。

然而,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全省有超13万户涉农市场主体,但云南农业数字化建设发展主要集中在7000多户国家和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其余10万多家中小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植养殖户等涉农市场主体,数字化发展基础十分薄弱。

基础薄弱是主因

2020年,云南白药集团投入数百万元专项资金,帮助丽江市玉龙县鲁甸乡的蜂农引进和打造了“5G智慧蜂巢系统”,蜂农只需用智能手机操作“智慧养蜂”App,依托5G技术就能实现远程优质养蜂。有了数字技术加持,当地蜂蜜产量从过去的年均300吨提高到现在的2000吨,让邻近地区的蜂农羡慕不已。迪庆州维西县的中华蜂养殖户赵长生告诉记者:“我也想拥有一套数字养蜂系统,但听说100个蜂箱造价要四五十万元,投入太大。”

可见,投入成本过高,导致涉农市场主体对数字化建设望而却步。他们受制于缺乏资金和技术,对数字化发展参与度普遍不高。

记者从云南省农业农村厅获悉,一方面,受制于云南数字农业发展起步晚、基础薄弱、投入不足,智慧技术应用推广明显滞后。同时,云南有关数字化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力量薄弱,先进模式和技术难以在短时期内有较大突破。此外,政策支撑还停留在对龙头企业实施数字化改造阶段,且由于经费保障和融资难未能全面破除,顶尖技术和模式难以实现“平民化”,阻碍了数字技术惠农。另一方面,云南广大农业市场主体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许多人注重短期效益,忽视长期发展,对使用新技术、新设备等加大生产投入的投资不感兴趣。可以说,这是云南数字农业发展进程中的“卡脖子”环节。

强化基础是关键

“坚持规模化效益和惠农效益双推进,才能让数字化更好助力农业转型发展。”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市场和信息化处有关负责人说,云南将在继续推进企业等市场主体数字化提升的同时,积极整合项目、技术成果、人才、信息、数据资源等,搭建更广泛的平台,强化数字技术在农村、农业中的推广应用。

首先,在制度和政策上,将加快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数字经济,推进数字技术在农业产业链上集成应用,进一步整合和强化全省各级涉农数字管理和服务平台,建立数据资源目录,制定数据标准体系,全面推进云南农业农村大数据库建设,为数字技术惠农服务打好基础。

其次,加大科技投入,依托科研院所、龙头企业技术中心等平台,开发一批符合云南实际的数字化软硬件基础设施设备。全面推进智慧物联网生产技术和以传感器为核心的温室系统、智慧水肥等系统的研发,改变目前“智慧农业”基地在云南、传感器控制技术在东部沿海、研发产权在北京等现状。

再次,结合重点涉农项目,深入推进“一县一业”“数字农业”试点,通过财政杠杆的作用,打造一批在生产中配置自动气象站、环境传感器、视频监控、环境控制、水肥药综合管理等设施设备。通过数字化赋能,促进生产效能、经济效益双提升,进一步提高区域内龙头企业数字化发展水平,提高带动区域内中小企业和种养户等生产主体的参与度。

最后,全面开展人才引进和“新农人”培育。除在涉农管理服务系统、企业引入农业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等领域的实用人才外,要探索更多培训模式。比如,通过财政补助、涉农扶持政策和资金倾斜等办法,积极开展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通过“云上智能”“云农12316”“农广在线”等App的宣传和推广使用,培养农民现代科技意识、市场意识、信息意识,力争在稳定从事农业生产的种养大户中,培养一批数字化“新农人”。

本刊记者 刘宇/文图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责任编辑:李敏

23
已经是第一篇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