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致富观察  >  正文

如何让古村落重焕生机

2021-01-12 15:50:17  来源:《致富天地》2020年第12期

宜良县河湾村成为乡村旅游网红打卡地

古村落是指建村时间悠久,受工业化建设冲击较小,拥有较好文化底蕴或自然资源,并有一定历史、文化、建筑、艺术、经济或社会价值,值得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的传统村落。现实中,很多古村落往往存在发展滞后、群众生产生活水平较低等问题,导致村子发展活力和后劲不足。如何激发古村落的发展活力?

保护开发并重取得实效

普洱市澜沧县酒井乡勐根村委会老达保村民小组,是一个有着近200年历史的拉祜族古村寨,村民能歌善舞,村中的房屋建筑至今仍完好地保留了拉祜族的文化特色。该村民小组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牡帕密帕》拉祜歌舞保护与传承基地。过去,由于地处深山,交通不便,村子发展滞后,群众生活困难。

2013年,当地围绕开发与保护并重的思路,充分挖掘拉祜族文化资源,成立澜沧老达保快乐拉祜演艺有限公司,并于当年10月开始运作拉祜族风情实景演出项目《快乐拉祜》,吸引各地游客慕名而来。在省、市、县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当地将这个民族文艺项目以商演形式搬上了国内国际大舞台。如今,老达保村民小组已成为年接待游客10万余人次,年演出收入达180万元,年旅游收入500多万元的“明星村”。

类似的成功实例,在云南还有很多。近年来,中央明确提出推进古村落保护,禁止肆意拆毁和改建。结合中央政策,云南积极考察、确认和申报,先后推荐五批古村落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目前,全省已有708个古村落入选该名录,并获得相应的中央财政支持。此外,全省上千个未进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古村落,也通过发展乡村旅游焕发生机。

发展模式存在同质化

宜良县一个伴水而居的小村子,已有300多年历史,村里五六十户人家居住在一个马蹄形的河湾上,民居样式独特,颇有历史和文化感。近年来,为更好地保护与开发古村落,当地依托“滇禾”系列水稻育种基地资源,用彩色水稻种植出高铁、奥运五环、阿诗玛等栩栩如生的稻田画,并免费开放稻田和观景台,吸引了大量来自昆明、曲靖、昭通等地的游客。

看到该村发展起来,相距仅3公里的另一个古村落,利用同样的方式在一个河湾发展起了彩色水稻种植。然而,由于这个村在交通和区位上不占优势,为了增加收益,他们在观景台收取停车费和门票,导致门庭冷落。

在保护中有序、合理地开发利用,是古村落焕发生机与活力的有效方式。但记者了解得知,在古村落保护和开发利用中,还存在一些短板,如有的古村落不顾村情实际,照搬照抄一些地方的经验做法,将乡村旅游作为开发首选模式,开发中又丢失了村落自身的特色与文化,使不少古村落出现发展模式同质化现象,缺乏竞争力。

此外,群众对古村落的保护意识有待提高。部分群众对古村落所具有的经济和社会价值认识不足,对传统民居的保护力度不够,甚至出现随意拆除的现象。同时,相关部门对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的监管力度还需加强。

因地制宜激发活力

2020年5月,为更好地保护和激发古村落发展活力,云南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要加大古村落的保护力度,尤其是25个世居少数民族和15个独有民族以及多民族杂居的古村落,并在保护中合理、有序地开发利用。

根据该《指导意见》,下一步,云南将对古村落采取综合开发模式,更加注重对古村落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这意味着,既要在开发中凸显山水自然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特色优势,也要努力保护古村落的房屋建筑完整性、历史遗迹独特性、文化符号延续性,严禁大拆大建和破坏性开发。此外,还将以“数字云南”建设为契机,依托诸如“一部手机游云南”等平台,加强对古村落的宣传推广。

在长期研究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的云南省委党校社会与生态文明教研部教授张应梅看来,开发利用古村落一定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实事求是。一定要重视保护与开发散落在乡村的大量历史记忆、文化传承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原与复活民间故事、地方戏曲等民间传统文化。同时,围绕“一村一规、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建设原则,将每个村子的特色元素凸显出来,再将精彩纷呈的各个村子“串珠成链”。而在传承与保护过程中,应针对不同的村落情况和民族特色,采取不同的方法。

本刊记者 刘宇/文图


责任编辑:李敏

相关热词搜索:如何村落生机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