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致富观察  >  正文

云南柑橘“卖难”如何破解

2021-03-09 10:20:33  来源:《致富天地》2021年第2期

原标题:云南柑橘“卖难”如何破解

近年来,随着全省生态建设的推进和绿色产业的蓬勃发展,柑橘产业已成为云南第一大水果产业,种植区域遍布全省,助农增收效果显著。然而,受制于产业链短、精深加工环节缺乏、产品同质化等,“卖难”问题日益凸显。

产品产量增加 卖难问题凸显

近年来,在石漠化治理中,文山州西畴县兴街镇江龙村发展了1200多亩柑橘,成为该村群众主要的经济来源。然而,受疫情和市场波动的双重影响,2020年12月中旬,江龙村柑橘出现大面积滞销。“想了很多办法都卖不出去,滞销的柑橘达40万公斤。”江龙村委会主任刘忠恩说,村里年产柑橘60万公斤左右,近三分之二滞销。

江龙村柑橘面临的“卖难”问题并非个案。据了解,近年来,包含柑橘在内的水果在全省各地普遍推广种植,成为云南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重点之一。截至2020年11月,云南柑橘种植面积突破160万亩,占全省水果种植总面积的八分之一以上,柑橘年产量达60多万吨,已成为云南第一大水果产业,为群众带来了较好收益。

然而,伴随着面积和产量的增加,柑橘“卖难”问题日益凸显。近年来,云南柑橘滞销情况接连不断,2018年,丽江市永胜县的沃柑因找不到销路而大量烂市;2020年,玉溪市华宁县数千万公斤蜜橘集中上市,却无人问津。除永胜、华宁等云南柑橘主产区外,全省各地柑橘也出现不同程度的“卖难”问题。

缺乏品牌带动 产业链不健全

据云南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一位专业人士介绍,柑橘“卖难”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种植面积和产量增加,导致市场供过于求。2014年以来,水果种植成为很多地区脱贫攻坚、产业结构调整、生态修复的首选,在短短五六年间种植面积大幅增长。2018年以来,多地柑橘集中挂果上市,省内市场迅速饱和。而云南柑橘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的销售渠道比较单一,短期内出现“卖难”不可避免。

永胜县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均表示,目前市场上不管什么品牌的柑橘,产品卖相、口感大同小异,同质化严重。加之,除了个别名牌产品外,大部分柑橘产品缺乏强有力的品牌效应,客户在市场上的选择范围广,普通柑橘市场竞争力比较弱。

此外,目前云南柑橘产品90%以上以销售鲜果为主,除少部分作为工业原料销往四川等地外,由于精深加工发展滞后,导致每年11月到次年1月、2月柑橘鲜果大量集中上市,一旦市场饱和,大量柑橘很可能会烂在田间地头,让种植户遭受损失。

优化区域布局 发展精深加工

“‘卖难’问题势必会影响果农的信心和市场供给,必须及时解决。”云南省农村干部学院培训部副主任、云南农业大学教授杨文良认为,应进一步优化柑橘区域布局。从全省来看,种植总面积不宜再扩大,而应通过建设配套设施和拓展销售市场,进一步做强柑橘种植规模大、经济效益好的地区和优势品种。同时,合理调配效益和规模一般化的地区和品种,及时淘汰效益差、品种老化地区的产品,实现整体产业“去库存”。

同时,积极创新、优化、改良种植和管护技术,通过品种更新、树种更新和新品替代等方式,逐步淘汰效益较差、种植面积较大的大众化品种。依托“一村一品”等政策,积极发展具有错季、杂交等差异化性质的品种,形成“特色品种+错季上市”的发展格局,有效破解同质化竞争问题。

在云南省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所长李宏看来,应积极完善产业链,特别是补齐精深加工短板。他建议,采取政府扶持、企业主导等办法,通过开展“一企一策”分类指导,围绕精深加工设备购买和升级、人才引进、产品研发、市场拓展、品牌建设等方面,大力扶持一批拥有大规模柑橘种植基地的龙头企业,积极建设一批精深加工厂,将部分鲜果加工为罐头、工业原料等产品。同时,以“企业+合作社”的模式,将企业和种植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共同抵御市场风险。

在加工方面,2020年7月,云南出台《支持特色农产品加工和冷链物流建设政策措施》,柑橘行业的中小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县域柑橘主管部门应积极抓住政策机遇,因地制宜建设一大批适于柑橘特性的田间初加工、保鲜小冷库等设备设施,延长上市期,避免集中上市出现产品滞销。

本刊记者 刘 宇/文图


责任编辑:李敏

相关热词搜索:云南柑橘卖难如何破解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