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致富观察  >  正文

魔芋产业应在做强上下功夫

2021-03-09 10:22:21  来源:《致富天地》2021年第2期

原标题:魔芋产业应在做强上下功夫

富源县魔芋粉加工示范厂车间一角

富含膳食纤维的魔芋除了食用外,还具有较高的工业开发价值。云南魔芋种植历史悠久,近年来,全省魔芋种植规模发展迅速,已占全国总面积的30%~40%,但产业发展存在不规范、不平衡、大而不强等问题,应如何破解?

面积较大 增收显著

“我家种植桑树4亩,2019年我在桑地套种了魔芋,2020年收入增加1万多元。”大理州祥云县农民张晓岚说。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祥云县开始大力发展特色林果和蚕桑产业。为盘活林下土地资源,祥云县积极探索在林下套种魔芋促增收的路子。2019年,该县在林下套种魔芋4176亩,2020年采收季产量近8000吨,产值达4000万元,户均助农增收达6000多元。

这仅是云南发展魔芋产业的一个缩影。记者从云南省农科院魔芋研究所了解到,近年来,在各级农业农村部门的积极推动下,各地采取扶持种植和初加工一体化企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鼓励种植大户带动发展等办法,积极引导群众在林下、山地发展魔芋种植。同时,积极依托云南省农科院,成立魔芋科学研究所,探索和研发魔芋种植新技术、培育适应性更强以及经济效益更好的魔芋新品种。

在各级部门的推动下,截至2020年8月,全省魔芋种植面积达77万亩,成为全国首屈一指的魔芋主产区。

种植零散 竞争力弱

近年来,云南在林区、河谷地带,相继建设了一批大小不一的魔芋种植基地,主要发展花魔芋、白魔芋、珠芽魔芋等云南传统的特色品种。

然而,在实际生产中,魔芋产业存在发展不平衡、规模化程度低等问题。记者从云南省农科院魔芋研究所了解到,富源县和楚雄市是目前云南魔芋产业发展较好的两个县(市),是全国魔芋产业10个重点县(市)中的两个。这两个县(市)建设有10多个魔芋加工企业,并采取“基地+企业+科研+合作社+农户+市场”的方式,搭建起从魔芋种植到初加工、精加工、深加工的产业链条。

上述两个县(市)种植和加工的魔芋产品占全省总量的70%左右,而全省其他地区的魔芋发展则较为零散,不成规模,难以形成市场竞争力。

记者了解得知,根据目前全国市场需求来推算,从理论上来说,群众种植1亩魔芋,收益1万元以上,全省77万亩魔芋年均助农增收应达77亿元。但在实际生产中,不少群众将种植魔芋当作“副业”。由于品种老化、新技术得不到推广、种植不规范、产品质量不高,导致田间收购价低。

与此同时,受制于种植区地处边远、生产所需农资成本高、运输成本高等原因,种植1亩魔芋毛收入只有5000元左右,除去成本后,收益微薄,因此群众发展积极性不高。

规范发展 叫响品牌

“目前,全省魔芋产业存在的问题和短板,归根到底还是因为发展不规范。”云南省农科院魔芋研究所副所长董坤告诉记者,多年来,云南魔芋产业虽然成效显著,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但长期以来,产业缺乏统一的生产标准、技术规程等。此外,产业整体创新不足、自主科研成果少、魔芋软腐病等病害防治技术有待提升、缺乏规范化专用种植基地等,导致云南魔芋以提供原料为主,产业难以做强。

董坤认为,要补齐和破解存在的短板和问题,就必须走规范化发展和生产的路子。首先,省级层面应尽快出台发展政策、规划,并组织实施。要充分发挥云南作为全国第一大种植区的优势,把魔芋列为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的重要产业之一,叫响“云魔”品牌。

其次,加强科研力量,解决品种、产品和技术落后的问题。成立省级魔芋产业领导小组,整合农业农村部门、云南省农科院、云南农业大学等各方科研力量,组建科研团队,形成魔芋产业技术支撑体系,培养省、市、县、乡、村各级魔芋技术人员,壮大全省魔芋产业。

再次,积极发挥企业的规模化生产带动作用,加快培育魔芋龙头企业。探索“龙头企业+魔芋专业合作社+农户+基地”的生产经营模式,创造良好的生产环境。同时,强化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研发魔芋新产品,并借助电商平台,开拓销售市场。此外,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助力全省魔芋产业平衡发展、健康发展。

本刊记者 肖 宇/文图


责任编辑:李敏

相关热词搜索:魔芋产业上下功夫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