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致富观察  >  正文

移风易俗需因地制宜

2021-03-09 10:24:19  来源:《致富天地》2021年第2期

原标题:移风易俗需因地制宜

 

新平县桃孔村推进乡风文明建设

推进乡村振兴,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加强乡风文明建设。近年来,云南积极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的重要部署,多措并举在广大农村推进移风易俗,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工作。经过努力,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破解。

革除旧弊见成效

2020年7月,泸西县金马镇村民张全钟与相恋4年的同村女友结婚,双方父母选择同一天在各自家里宴请宾客。经过一个简单的仪式后,新郎用一辆车将新娘接过门。整个婚礼,双方家庭总花费不超2万元。“现在村里办喜事都是新风尚,倡导节俭,不搞以前那种铺张浪费了。”张全钟说,2011年,他大哥结婚花了6万多元,掏空了父母多年的积蓄。

张全钟家办婚礼的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农村地区革除旧弊、倡导新风的移风易俗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近年来,云南围绕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重要部署和实现省委“新时代、新乡村、新风俗”建设目标,积极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工作。

云南依托基层党组织,连续多年在全省开展“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其他喜事小办或不办、破除封建迷信和打击邪教组织”的移风易俗专项行动,逐步扭转了农村红白事大操大办、奢侈浪费、盲目攀比、巧立名目收礼敛财、天价彩礼等行为。同时,严厉打击邪教和迷信活动,打牌赌博等影响社会稳定的现象也得到有效遏制。这些举措弘扬了勤劳节俭的优良传统,切实减轻了群众的人情负担,树立起农村淳朴友善新风气。

推进方式不能“简单粗暴”

某地的少数民族群众长期以来有“竹葬”传统。亲人去世后,他们不搞大操大办,不用棺木,一般是宰只羊,举行一个简单的告别仪式,将逝者葬到山里并种上竹子。

然而,2017年,当地出台了推进丧葬火化政策。为执行好政策,当地未能因地制宜考虑这个村寨的“竹葬”传统,而是采取将政策执行与低保金、林补等相挂钩的办法加以推进,要求“竹葬”全部改为火化。由于该村民小组距离县城较远,无形中增加了群众负担,引起群众强烈不满。后经相关部门实地调查研究,问题才得以圆满解决。

类似这样的情况,处理不好极易伤害群众感情,影响干群关系。在现实中,有些基层组织不考虑群众诉求和实际情况,制定制度和落实政策生搬硬套。有些地方在执行政策时简单粗暴,做群众工作缺乏耐心和细心,甚至将推进移风易俗与粮补、林补、新农合等农民的正当权益挂钩,引起群众不满。还有的基层干部看工作难开展,便“一拖了之”,导致移风易俗流于形式,半途而废。

除陋习要因村施策

“移风易俗是引导和倡导群众革除旧习、陋习,但有些习俗在群众心中根深蒂固,需要慢慢引导和改变。有些习俗有一定合理性。因此,革除陋习需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云南省文明办有关工作人员认为,各地各级基层党组织和政府部门要深入群众开展调查研究,因地制宜梳理出每一个村组应该“移什么风”“易什么俗”,找准问题、抓住重点,通过耐心细致的群众工作逐步推进。

该工作人员表示,针对婚丧嫁娶大操大办、人情往来负担沉重、封建迷信等陋习,要通过村规民约以及严厉的法律手段,分类施策、对症下药。不能将违法违规问题大事化小,也不能对群众婚丧嫁娶中偶然出现的攀比现象上纲上线。

云南省社科院农村问题研究专家崔江红研究员认为,革除陈规陋习,弘扬时代新风是农民思想再造的过程,不能求快、求短期出成绩,而应将其作为一项长期任务,循序渐进、久久为功。工作中,方法不可简单粗暴、经验不能机械式地照搬,需要在示范引领、总结经验、建章立制上下功夫,重点建设一批移风易俗的示范村镇,形成一整套革除农村陋习、树立乡村新风的规章制度,让群众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在实际工作中,政策的制定和推进要注重针对性、可操作性,移风易俗一定要“一村一策”,做到内容具体、措施量化,防止口号式、迎合式的“一阵风”工作。否则,既无法推进移风易俗工作,还有可能导致因工作方式方法粗暴而伤害群众感情,引发干群矛盾。

本刊记者 余 平/文图


责任编辑:李敏

相关热词搜索:移风易俗因地制宜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