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致富观察  >  正文

产业联盟参与度低如何破解

2021-08-24 16:24:04  来源:《致富天地》2021年第5期

近年来,兴起于高新技术领域的“产业联盟”,逐渐与农业“联姻”,成为除农业行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综合服务社等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以外,能有效推动地区和农业发展的一支生力军。然而,在产业联盟中,群众参与度不高、惠民作用不明显等问题比较突出。

产业联盟落地多领域

过去,云南肉牛产业发展中曾出现这样的问题:肉牛育肥企业需要投入大量精力跑销售市场;加工企业因缺货源难以形成规模化屠宰加工,且加工后还需自找销路;科研机构与企业间缺乏深度合作,科研成果难以有效转化;市场因货源和品质参差不齐受影响。2016年前后,随着“云岭牛”大规模培育成功,上述问题更加明显。肉牛行业主管部门、科研单位和养殖、加工企业均意识到,有必要形成一种科研成果转化、育肥、加工、销售“一条龙”的肉牛内循环体系。

于是,在省级有关部门的积极协调支持和云南省草地动物科学研究院的协助下,行业内相关部门创新性地借鉴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产业联盟理念,形成云南“肉牛产业联盟”。该产业联盟由云南省草地动物科学研究院、云南大型牛肉加工龙头企业、物流企业、省内外大型商超以及云、贵、川等地10多家肉牛育肥企业联合组成。

在该联盟内,研究院专职负责技术开发,育肥企业专职育肥,再由物流企业送到加工企业,加工好后交由大型商超销售,从而形成一个从生产、加工、物流到销售市场的“一条龙”内循环体系。在肉牛产业联盟的带动下,“云岭牛”得以有效推广,成为云南八大重点产业之一。

肉牛产业联盟的成功实践,是云南农业领域产业联盟建设的一个真实写照。得益于国家扶持政策,产业联盟这一经济合作模式在肉牛、蔬菜、水果、茶叶、咖啡等特色产业领域落地生根,目前数量达100余个。

群众参与度较低

产业联盟虽将单一的生产环节有效衔接起来,结成“一条龙”式的利益共同体,但也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记者通过电话随机采访了云南肉牛产业联盟的几家养殖、加工企业,受访者对产业联盟好评最多的就是省心。然而这些企业也表示,群众在联盟中的参与度很低,受益不明显。据云南“食材采集联盟”成员云南某蔬菜龙头企业负责人介绍,目前群众在产业联盟中的参与度几乎为零,仅限于联盟的购销商成员在收购蔬菜时才与群众有联系。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产业联盟这种农业领域全新的合作经济组织模式,无论是生产环节,还是加工、科研和销售环节,其参与者主要是企业,特别是行业内的龙头企业,这使得产业联盟具有较强的市场和行业话语权,从而使联盟逐渐成为政府与企业、行业间的沟通桥梁。

接入合作社是可行之道

为畅通农业产业的上、下游链条,2017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政策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意见》提出,积极探索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多元化融合发展,鼓励建立农业产业联盟;2018年9月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提出:加快培育农商产业联盟、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等新型产业链主体,打造一批产加销一体的全产业链企业集群。

云南省草地动物科学研究院院长、省肉牛产业联盟主席黄必志认为,目前的产业联盟一般是“铁三角”关系,即内部由“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企业+科研机构+政府部门”构成,三者缺一不可,这也是产业联盟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关键因素。那么,在维持这种格局的基础上,要提高群众参与度,首要的融入环节就是生产端。然而,产业联盟是一个生产经济组织,吸纳单个的小生产者,既不现实也不科学。而农民专业合作社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以及在农村地区丰富的生产资料,但合作社在各种产业联盟中的参与度也几乎为零。

黄必志表示,下一步,应积极拓宽产业联盟可持续发展思路,采取“企业+合作社”、合作社集群作为生产端,以及“产业联盟+合作社”的新合作发展模式,探索在产业联盟生产端接入合作社,或者合作社作为独立生产集群直接与产业联盟建立合作关系,让产业联盟的生产端既有企业又有合作社。

“如果农民专业合作社均参与到产业联盟中,那么其规范化生产水平和众多社员群众的生产力量,将会为产业联盟注入发展活力。这既能保证产业联盟发展壮大,也能帮助群众获利。”黄必志说。

本刊记者 肖 宇/文


责任编辑:李敏

相关热词搜索:产业联盟参与如何破解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