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家讲坛  >  正文

​夏季养生三步法

2021-09-09 16:36:39  来源:《金色时光》2021年第6期

专家简介:吴义春,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现供职于北京中医医院杂病门诊,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内科疑难杂症,从医临证17载,师从孔光一、仝小林、刘清泉等多位名家名师,对咳嗽、脾胃病、糖尿病、不孕不育、甲状腺结节有独到心得。

随着夏季来临,气温逐渐升高,雨水也渐增,“小满大满江河满”反映出不少地区降雨多、雨量大的气候特征。那么,此时该如何养生?大家不妨试试祛湿—散寒—外治三步法。

祛湿是夏季养生主旋律

高温、高湿、多雨是夏季特点,此时防热防湿显得极为重要。实际上,进入5月,湿气就已悄然而至。

从中医理论来讲,湿气分为内湿和外湿两种。内湿多因喜食冷饮、贪吃生冷瓜果等寒凉之物,损伤人体阳气,导致脾阳虚损、水湿不化停聚体内而成;外湿为湿邪,由外侵犯人体而成,多因阴雨连绵、气候潮湿、居处湿地、水中作业、淋雨涉水、头发未干而睡等原因导致的湿邪外感。

从地域差异分,南方多属外湿,北方多属内湿,这与生活方式有关。

体内有湿气,往往表现为舌头胖大或舌苔厚腻、胃口差、胃不舒服、皮肤瘙痒有湿疹、神疲乏力、不愿意动等。

很多人对湿气不太重视,殊不知“十人九湿,十病九湿”,人体湿气过重会对身体健康产生严重影响。据统计,有超过60多种疾病与湿气有关,如肥胖、水肿、腹胀、湿疹、皮炎、痤疮、泌尿系统感染、女性白带增多等,严重的可引起顽固性肥胖,这种肥胖还易引发并发症,如高血压、高血脂,甚至引发恶性肿瘤。因此,夏季祛湿刻不容缓,特别是进入6月后,高温且多雨,气候潮湿,更易受湿邪侵袭。

散寒必不可少

夏日气温高,暑为热邪,避暑成为不少人的首选。一旦受热邪侵扰,易出现睡眠差、出汗、内热、上火等症状,如常见的便秘、烂嘴角、喉咙痛等。夏天人体心火较旺,可以酌情服用具有清热、解毒、清心火功效的药物,如菊花、薄荷、金银花、连翘、荷叶等。

但事物往往有两面性,夏天天气炎热,容易出汗,导致人体阳气浮于体表造成中焦虚寒。因为天气炎热,人们贪凉喜冷,如商场、地铁、家里空调呼呼劲吹,刚出汗的毛孔是张开的,这时在空调房里很容易引起寒气入侵,毛孔紧闭后,寒邪不得外越,从而出现周身不适,这就是夏天还会出现风寒感冒、颈椎病增多、脾胃病的原因之一。

正是因为夏季天气炎热,穿着偏少、贪凉饮冷、空调劲吹,所以夏季体内易有湿气,且与寒结伴而行,常表现为脏腑寒、胃肠功能差、经络不通等症状。所以,夏季尽管酷暑难耐,但是散寒、养阳仍是夏天养生的关键,“春夏养阳”“冬病夏治”就是基于此理,此时可以适当吃姜。

外治法是夏季养生的不二选择

夏季养生的天敌是湿困和寒阻,两者容易引发湿疹或面瘫,对于化湿,服用中药是不错的选择,可以健脾祛湿、淡渗利湿、发汗利湿、消导化湿。

湿气滞留在胃肠,容易出现拉肚子、胃凉的寒湿,可用附子理中;湿气饱和于心脏,如心衰水肿不能平卧,此为脚气冲心,可用鸡鸣散;湿气黏滞在关节,部分人以关节疼痛为主,舌苔黄腻,可用加减木防己汤;对于下肢关节红肿,多为痛风发作者,可用《医宗金鉴》中的化湿热方法。

人类之疾病,大多与经络有关,尤其寒凝造成的经络不通更是常见,疏通经络成为治病养生之关键。传统经络罐疗法属于中医外治法,基于经络循行基础上的罐疗,讲究循经闪罐及穴位局部刺激的留罐,将二者有机结合,同时讲究内服外治,可以提高疗效。对于寒气困于体表、寒湿结伴、关节酸痛、浑身难受、颈椎病反复发作、感冒不断等,可以配合选用中医外治法。

外治可选用的方法有很多,如针灸、罐疗、耳穴、贴敷都是很好的选择。其中“冬病夏治”是不错的选择,所谓“冬病夏治”,即夏天人体和外界阳气盛,用内服中药配合针灸等外治方法来治疗一些冬天好发疾病,如用药膏贴在穴位上,可治疗冬季哮喘和鼻炎。


责任编辑:李敏

相关热词搜索:夏季养生步法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